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給點數」能鼓勵孩子,也要小心反效果!善用獎勵的6心法

親子天下

更新於 2022年11月30日08:14 • 發布於 2022年11月30日08:14 • 黃敦晴
「給點數」能鼓勵孩子,也要小心反效果!善用獎勵的6心法
「給點數」能鼓勵孩子,也要小心反效果!善用獎勵的6心法

假期即將終了,一個美國爸爸看著租來的度假民宿一團混亂,問了三個5~8歲的孩子,有誰要幫忙收拾。

「把自己的盤子拿到水槽的人可以得到1個體驗點,」他臨機一動,小孩立刻拿起盤子前往廚房。

接著,收拾房子的人可以得到3點,集滿10點可以升到下一級。晉升到不同的級別,可以得到不同的體驗禮物,像是多一份甜點、熬夜、甚至可以到電子遊樂場,把體驗點換成遊戲代幣。這完全驅動了三個孩子。

設計這個「遊戲」的,是三個孩子的繼父、身兼作家與教育工作者的韋布爾(Josh Wilbur)。他把這段實驗經歷與反思,寫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跟父母們分享。

這個發明很有用,他以為自己這個繼父很有帶孩子的本領。但,隨著時間與點數累積,孩子開始會討價還價,以他們已經晉升到新一級、技巧更純熟、品質或效率更好等為理由,要求更多點數;甚至,還自己發明更多可以獲得點數的理由。他開始反思,自己做對了嗎?

他的太太提醒了他早該想到的:人的動機取向。有人願意去做某些事情,不是因為真心想做的「內在動機」,而是為了可以得到點數、貼紙、甜食、金錢等「外在動機」。

的確早已有心理學家提醒,給予點數、貼紙等獎勵不見得是健康的教養模式,因為小孩若習慣被這種獎勵驅動,當挪去外在動機時,可能就不會願意做這些事了。孩子若對於大人要獎勵的目標行為,失去了內在動機、也沒有「自我決定理論」提到的自己無論如何就是會這麼做,等於白忙一場。

用點數激勵6心法

於是,韋布爾收集了相關研究、也詢問了學者跟醫師等相關專家,希望能找到把點數給對的方法。以下整理了他的收穫與建議:

  • 對於孩子不想做或不熟練、不熟悉的事情,提供點數獎勵,可以是個好的開端。至少可以讓孩子願意嘗試、體驗,發現沒有那麼難或無聊、不喜歡,甚至感受到其中的喜悅。例如,整理房間後,環境變得很舒服。

  • 用獎勵開始讓孩子發現他做得到是好事,但長期要引導成孩子願意自主做這件事例如,讓他真心感受到好的結果,像是好好做功課,得到好成績的成就感,以及讓他感受到之後的學習因此變得更容易得愉快與自信。

  • 思考提供點數獎勵是否唯一方式。可以跟小孩一起思考,不想做的癥結是什麼、有哪些障礙或問題應該好好面對跟解決。點數是很簡單、很快的選擇,但這會讓大家不假思索,不去思考更有創意與根本的問題解決方式。

  • 別讓孩子對點數上癮。給孩子他們想要的點數時,會刺激多巴胺,讓他們開心,這原不是壞事。但太依賴於此,長期就像上癮一樣了,要愈給愈多才會有用。這已不是幫助孩子建立自主行為或出於真心與興趣,而是用外力讓他們屈服於父母意志。

  • 不過度使用獎勵驅動孩子的行為,否則會被孩子誤以為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當父母沒有提供獎勵時,孩子可能以為父母就不愛他們、不在乎他們做的事情了。

  • 試試不用獎勵的方式。父母可以跟孩子說明、或一起討論決定,哪些事情為什麼要給予、或不給予獎勵,以及如何獎勵的方式。尤其,獎勵常常跟「需要」與「想要」相關。很多父母把孩子想要的事物當作獎勵,去驅動孩子做本來就需要做的事情。或是把孩子本來就需要的東西變成獎勵內容,讓孩子更努力的去做那些事情。

每個家庭針對需要跟想要都有不同的界定跟教養原則,但討論家裡會如何決定、與提供需要跟想要的事物,會讓他們練習思考,如何滿足需要、跟贏得想要的人生功課。例如,孩子要做那些額外的事情,才能獲得獎勵去換取想要的事物。

先放下簡單立即的點數、貼紙回饋,釐清這些事情,也會讓孩子學習怎麼經營生活與人生。

(資料來源:大西洋月刊

(責任編輯:實習編輯莊蕙慈)

加入親子天下LINE好友,睡前看好文

延伸閱讀:

幼兒其實會做、也喜歡做家事!更有益身心發展

你以為的開明育兒,是不是放任?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