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投資熱潮來襲,企業及個人如何憑藉 ESG 數據金礦提升投資效益、增加企業利基?
《鉅亨網 ESG 標竿企業風雲榜》採用全球最大金融數據提供商之一《路孚特 REFINITIV》的評級資料, 並邀請到 REFINITIV 總經理徐正濤(Gary Zee)分享來自全球資本市場最前線的第一手觀察。
「ESG 不只是熱門話題,而且正在成為主流。」提及資本市場的未來趨勢,Gary 開宗明義地指出。全球各大交易所要求上市公司揭露 ESG 相關資訊,已是金融監管的大勢所趨,未來 ESG 報告就像現在的財務年報一樣,會是上市公司的基本公開資訊。而隨著投資人對企業 ESG 表現的關注日益升溫,瞭解 ESG 報告中需要揭露哪些資訊、如何揭露,更成為企業當前的關鍵課題。
洞察評級方式 晉身 ESG 優等企業
根據 REFINITIV 的統計數據,截至 2021 年 6 月, ESG 資產的總投資金額已達 45 萬億美元,大量的資金正湧入相關類型投資,引發的連鎖效應是,有資金需求的企業不得不正視自身的 ESG 表現,因為 ESG 評級越高、評分越好,越有機會為企業帶來更多投資和更好的融資條件。
然而究竟要怎麼做,才能被評價為「ESG 表現良好」的企業?Gary 表示,雖然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的答案─例如 REFINITIV 的評分方法在不同產業就有不同的計算權重─但仍有跡可循,例如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和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SASB),都是全球公認的準則,也採納在 REFINITIV 的評分方法中,他建議企業可以從這方面開始著手研究瞭解,並回頭清點這些資訊散步於企業內部何處,進一步思考如何公開發布。「這只是個起點,更重要的是逐年優化,提升資訊的精準度。報告越準確,所獲得的分數就可能越高。」
REFINITIV加碼投資 ESG 數據 海量資訊「以事實為憑」
身為全球最大的金融數據提供商之一,REFINITIV 從 2002 年左右就開始收集 ESG 數據,試圖為客戶提供更多資訊。Gary 說明:「REFINITIV 是一家資料分析公司,我們的客戶主要由金融專業人士組成,當時 ESG 被視為提升決策精準度的輔助資訊,如今,ESG 已經成為主流,也是許多投資人不可或缺的資訊金礦。」
目前 REFINITIV 數據庫覆蓋了全球 11,000 多家上市公司,約占全球市值達 90%,並涵蓋所有主要財務指標,收集多達 500 個以上不同 ESG 指標,由超過 400 位分析師收集、計算、分析資料;在這 500 多個資料點中精選 187 個項目,作為計算 ESG 評級的基礎。REFINITIV 專有評分方法的另一個特色是「基於事實」,AI 和分析師會在公共領域蒐集公開可用資訊,包括所有新聞事件,並以專業人員進行查核驗證,再以這些事實資訊為基礎形成 ESG 評級,不參雜 REFINITIV 或研究人員自身觀點或評估。
Gary 補充:「除了持續投入更多資源,我們也開始關注私人公司,讓這些不在交易所進行交易的公司也能獲得 ESG 評級,「任何公司,只要公開揭露相關資訊,REFINITIV 就能獲得這些資訊,計算該公司的 ESG 評級。」另外,目前 REFINITIV 與富時羅素同屬於 LSEG 集團。 永續金融和投資是 LSEG 集團的主要優先事項,Refinitiv 和富時羅素的結合為金融界帶來了有更深入的覆蓋範圍和透明度的 ESG 內容。通過額外的覆蓋範圍、國家級 ESG 評級和對公司產品可持續性之更深入的洞察,滿足客戶的需求。」
ESG資訊助攻 提升投資決策精準度
國內外的眾多資料都顯示,ESG 表現和企業營運績效有高度正相關,例如臺灣第七屆公司治理評鑑前 5% 的企業在 2020 年 EPS 平均 4.92 元,就大幅優於全體受評公司的平均 3.32 元。對於投資者而言,瞭解 ESG、借助 ESG 評級,則有助於在眾多投資選項中做出明智決策。例如 REFINITIV 的投資評級分為環境(E)、社會(S)、公司治理(G)和綜合性評分,共四項評分,Gary 建議投資人先根據有意投資的領域或產業,判斷哪一項評分最為重要,像是好的領導能力往往能帶領一家企業走向成功,如果投資人專注於尋找擁有強大領導力的企業,可能就會特別關注公司治理(G)這個面向。
此外,從歐盟宣布碳關稅到去年底的 COP26,全球拚永續經營開始直接影響企業營運成本和競爭力,不少綠色商機也因而浮現,例如新能源車在該趨勢下,市場倍數成長,特斯拉靠賣碳權就讓財報轉虧為盈,也讓產業相關的資訊系統、電池廠、燃料效率等新能源技術展現投資契機,台灣在車載資通訊系統的產值占比高,商機也相對看旺。投資人可以透過關注 ESG 報告,挖掘出值得投資的永續好標的,更「用功」的投資人則可進一步查看 REFINITIV 的 500 多個指標,掌握更多的有效資訊,做出更明智的投資選擇;如果是自身擁有研究部門的企業或資產管理公司,更能將這 500 個指標加入其現有模型以優化成效,並能夠比較相同產業中不同公司的 ESG 表現
此外,隨著金融監管對於企業資訊揭露的要求提高,也將能提供投資人更全面性的資訊,例如歐盟在 2021 年 3 月上路的《永續金融揭露規範(Sustainable Finance Disclosure Regulation, SFDR)》,要求資產經理人或金融專業人士在向客戶推薦 ESG 投資商品時,也得一併揭露該產品的 ESG 內涵。臺灣金管會也接連推出綠色金融行動 2.0 和公司治理 3.0 永續發展藍圖,提高資訊透明度,強化企業年報環境和社會議題方面的揭露,資本 20 億以上的上市公司在 2023 年起將開始申報永續報告書。
因法規驅動的資訊透明揭露,也讓 ESG 評級和企業排名有了更具公信力的資訊基礎,回過頭來,也能帶動企業揭露資訊的意願,鼓勵企業變得更加透明、重視治理,從而改善其商業行為,並進一步壓縮部分企業用偏差資訊誤導大眾、企圖「漂綠(greenwashing)」的灰色空間,形成市場的正向循環。
更多鉅亨報導
精選財經深度觀點盡在 鉅亨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