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曾在的形跡—李悌欽、邱德雲攝影捐贈展」展現時代變遷

191ART藝文報報

更新於 2023年12月19日02:52 • 發布於 2023年12月15日03:43
「曾在的形跡—李悌欽、邱德雲攝影展」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首次捐贈展,藉由兩位資深攝影家的作品,讓眾人透過影像中的形跡,帶來曾在的感受。(圖/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曾在的形跡—李悌欽、邱德雲攝影展」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首次捐贈展,藉由兩位資深攝影家的作品,讓眾人透過影像中的形跡,帶來曾在的感受。(圖/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文化部自2015年啟動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建置以來,攜手攝影家,見證攝影藝術的發展,更透過攝影家們的捐贈珍貴攝影作品及典藏。今日,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揭曉「曾在的形跡—李悌欽、邱德雲攝影捐贈展」,開啟一場時代的回顧,見證這兩位資深攝影家的奉獻與影像藝術的蛻變。
展覽開幕式於14日舉行,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國立臺灣美術館長陳貺怡、攝影家邱德雲家屬邱瓊媛、臺灣攝影文化資產協會理事長張美陵、攝影家簡榮泰、鄧博仁、作家賴明珠及陳淑華、自由影展會長黃乾明、硬頸攝影協會總幹事陳雲錦、大同OB攝影聯誼會郭塭樹等嘉賓悉數到場參與見證。

(左起)硬頸攝影協會總幹事陳雲錦、參展攝影家邱德雲家屬邱瓊媛、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國立臺灣美術館長陳貺怡、策展人傅遠政及攝影家鄧博仁,共同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曾在的形跡—李悌欽、邱德雲攝影捐贈展」揭幕。(圖/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左起)硬頸攝影協會總幹事陳雲錦、參展攝影家邱德雲家屬邱瓊媛、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國立臺灣美術館長陳貺怡、策展人傅遠政及攝影家鄧博仁,共同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曾在的形跡—李悌欽、邱德雲攝影捐贈展」揭幕。(圖/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表示,攝影文化中心現有13,000餘件典藏,是臺灣攝影藝術的保存基地。「那些曾經存在過,我們以為消失的,其實從來沒有消失」,這次的展覽透過李悌欽和邱德雲的攝影作品捐贈,以及攝影中心的典藏,實現了攝影藝術與歷史的共舞,真實地呈現了臺灣社會從1960年代以來的變遷。

展覽以「曾在的形跡—李悌欽、邱德雲攝影捐贈展」為名,精選68件兩位攝影家的代表作品,透過攝影作品間的對話,勾勒出李悌欽和邱德雲的攝影風貌。李悌欽自1960年代參與攝影活動,並在業餘攝影社團中積極參與,呈現出質樸而恬淡的攝影風格。而邱德雲則關注勞動階層與家鄉苗栗的變遷,透過黑白攝影表現辛勤工作的勞動者及農村的變遷。

攝影家李悌欽於1960-1980年代,於臺北街頭及臺灣各地的寫實作品 (圖/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攝影家李悌欽於1960-1980年代,於臺北街頭及臺灣各地的寫實作品 (圖/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攝影家鄧博仁表示,李悌欽以獨樹一格的風格,透過恬淡的鏡頭語言捕捉了生活的平凡原貌,並以實驗精神突破傳統,呈現攝影者的心象與心境。邱德雲的作品則表現對土地的感情,以及農村凋零的時代變奏。

攝影家邱德雲作品《汗流脈絡》系列 (圖/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攝影家邱德雲作品《汗流脈絡》系列 (圖/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硬頸攝影協會總幹事陳雲錦指出,邱德雲透過黑白攝影的階調豐富,呈現了勞動者的辛勤工作和農村的變遷,作品中彰顯了對土地的情感溫度。

國立臺灣美術館長陳貺怡感謝攝影家及家屬的捐贈,讓觀眾有機會窺見攝影藝術家的心靈風景,也為臺灣攝影的發展留下寶貴的資產。展覽將持續至113年4月28日,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展出。展覽同時設有「一張照片的旅程」教育展示區,展示攝影家的底片、小幅作品、印樣等捐贈文物,期待觀眾在參觀中深入了解攝影作品的幕後製作過程。

展覽資訊及相關活動可至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官網查詢:https://ncpi.ntmofa.gov.tw。展覽地點: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201-203展覽室,開放時間為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

👉在雲端看見更多藝術品《191ART雲端美術館》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