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如果有青少年出現「網路成癮」,該怎麼辦?國二生阿豪(化名)新的學年度因課業明顯退步、上課打瞌睡,被老師點名,需要家長多留意日常作息狀況。阿豪的媽媽說,兒子放學回家、假日都整天盯著電腦和手機,擔心兒子愈變愈「宅」,前來衛福部樂生醫院身心科網路成癮特別門診求診。在身心科主治醫師陳信源了解過後,認為阿豪可能出現「網路成癮」現象。
考量阿豪正值青春期,為讓阿豪能放心吐露真實狀況,陳信源醫師請媽媽先暫時離開診間。卸下心防的阿豪坦言:「本來說好再玩一場就去睡,我也知道熬夜打GAME,明天上課會沒精神,但怎麼辦好像停不下來!」
研究:12歲以下使用3C近8成
近期有調查顯示,全球約有15%的青少年有網路成癮的跡象,此比例在台灣更高達18%。隨數位科技的飛速發展,台灣社會網路成癮問題日益嚴重,在青少年與年輕人之間尤其普遍。
2024年10月出爐的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的《2024台灣網路報告》也顯示,台灣的上網率達88.39%,行動寬頻普及率達86.43%,使用網路比例不分年齡層皆提高,家中有12歲以下孩童的家長,有79.04%會讓孩子使用3C設備。青少年網路成癮,儼然已成為不可輕忽的社會議題。
對此陳信源醫師分析,受疫情期間線上學習、遠距工作及社交媒體普及的影響,網路與日常生活益發緊密相連。台灣青少年每日花在上網的時間達6.5小時以上,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尤其是在社交媒體、線上遊戲及短影音等平台。
醫示警:社交媒體致焦慮、藍光刺激致失眠
網路使用雖能更輕易的獲取資訊、滿足生活需求,但陳信源醫師也提醒,過度依賴電子裝置和網路,無形中已對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心理健康:社交媒體可能導致焦慮、憂鬱症狀加劇,特別是自我認同易受外界評價影響的青少年群體。
身體健康:缺乏運動,進而增加肥胖、視力及肌肉骨骼疾病的風險。
睡眠質量:干擾正常作息、屏幕藍光和刺激內容也會增加失眠可能性。
網路成癮隱憂多,潛藏身心困擾
面對青少年個案阿豪的網路成癮狀況,陳信源醫師首先請阿豪的父母多安排家庭活動,到戶外走走,鼓勵阿豪放下手機、離開電腦。
陳信源醫師表示,處理網路成癮需從多角度出發,父母除了協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網路使用習慣外,也應鼓勵多參與戶外與社交互動,以促進身心健康發展,減少網路成癮風險。
陳信源醫師提醒,網路成癮往往只是問題浮現的冰山一角,可能潛藏其他情緒、人際困擾;網路起初被當作逃避壓力的方式,但過度使用網路,又會惡化其身心狀況,甚至演變成親子衝突。
3C用多兇?手機一鍵查詢使用量
刷社群、滑短影音經常是不知不覺、愈用愈兇。不確定自己有沒有網路成癮,先從了解自己的使用量開始。打開iPhone手機,點選「設定」中的「電池」按鍵,過去24小時內手機螢幕開啟時數、各種app的使用量一目了然。
陳信源醫師提醒,網路成癮不僅是行為問題,長期過度使用網路,對身心造成的負面影響,各年齡層族群都不容忽視。對於已經網路成癮的個案,應積極尋求專業醫療與心理輔導,及早介入以防問題惡化。
青少年網路成癮需藉由家庭、學校或醫療機構共同合作,透過有效治療和綜合性預防措施,為青少年提供更健康的成長環境,讓他們在數位世界與現實生活中找到更好的平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