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勁報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府城新住民大放異彩!內政部移民署於3月28日偕同陸委會及海基會,前往府城關懷在地新住民,受訪對象包括相當瞭解臺南歷史人文的香港新住民陳顯良、推動越南語教學不遺餘力且熱衷公益「越香書屋」創辦人童氏容,及窩在臺南「蝸牛巷」中推動老宅重生大陸新住民楊辛沫,希望藉由他們故事鼓勵新住民活出自我風采,激盪豐富文化風貌。
香港新住民擔任文化志工 中英雙語導覽臺南史蹟
香港新住民陳顯良與臺灣配偶結婚後長年居住香港,由於早年曾多次造訪臺南,對府城這片充滿文化底蘊的土地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決定退休後來臺生活,他接受臺南市政府專業培訓後成為中英雙語文化導覽志工,如今已邁入第11個年頭,只要是臺南市名勝古蹟,他幾乎都能夠像說書人般細數古往今來,旅客也彷彿搭上時光機,瞭解臺南的過去與現在。
「你知道延平郡王祠中的水池輪廓就是金門島形狀嗎」?藉由導覽機會,陳顯良提到連在地人都不一定知道小典故,由於金門曾是鄭成功反清復明起點,而當年鄭成功趕走荷蘭人收復臺灣,也是從金門料羅港出發,因此水池輪廓才以金門島形狀規劃,精闢解說也讓人讚賞:「真的比在地人還要瞭解臺南史蹟呢」!
雖然陳顯良已年屆74歲,但他常笑稱自己是孔子所說「隨心所欲」年紀,他期勉自己「活到老,學到老」,持續保持熱忱推廣在地文化。
新住民首創越南風複合書屋 極力推廣多元文化
一行人緊接拜訪越南新住民童氏容經營「越香書屋」,童氏容19歲便離開熟悉故鄉,越洋來到臺灣結婚生活,至今已超過20個年頭,她從完全聽不懂中文,到能夠說得一口流利國台語,成為一名道地臺灣人;由於曾歷經生活適應難題,童氏容自十多年前便開始用自身經驗幫助新住民,她從小愛讀書也夢想成為一位好老師,她運用自己外語專長指導小朋友學習越南語,也至學校社團分享多元文化。
為幫助更多人有系統學習越南語,童氏容經過多年籌備,以淺顯易懂方式編寫教學書籍「越南語會話」,113年底上市後即成為熱門書籍,另也在臺南市東區經營一間溫馨「越香書屋」,這間書屋是臺南首創越南風複合書屋,內部不僅有道地越南擺設,也是一間越南風味咖啡廳,她希望來到書屋民眾,都能沉浸於越式文化氛圍中,移民署也勉勵童氏容持續在自己夢想道路上前進,成為臺越文化交流橋樑。
融入在地 陸籍配偶參與老屋活化及地方創生
大陸新住民楊辛沫來自中國北京,與臺灣先生相識源自一段浪漫旅行邂逅,當年先生獨自至四川省旅遊巧遇擔任導覽員楊辛沫,兩人相談甚歡後嘗試交往,起初父母相當不捨家中獨生女遠嫁臺灣,然而在雙方真情打動下終於首肯,楊辛沫也正式來臺成為新住民。
由於先生從事建築設計工作,加上兩人對於「舊物」都相當感興趣,因緣際會下,他們於109年來到臺南,看上中西區一處富有歷史但荒廢已久建物,開啟老宅活化之路,這棟建築物最早曾是日式警察宿舍,民國11年由在地蘇姓人家改建為「新明昌百貨商行」;為重現屋子歷史風華,他們花了許多時間找師傅慢慢整修,用心保留難以復刻磚瓦、窗花、窗框、玻璃及樓梯等眾多老宅特色,搭配重新規劃設計文青風格,成為一處展售文創小物及特色咖啡複合式商店,新舊並存及兼容並蓄風格經常吸引遊客駐足,由於老宅位處臺南知名巷弄「蝸牛巷」,因此取名「蝸牛市吉」。
楊辛沫目前是2名幼子媽媽,努力在家庭及工作中取得平衡,由於曾經赴美留學,英語流利的她也經常向外籍遊客介紹府城巷弄風華,推廣在地多元文化。
移民署南區事務大隊副大隊長熊德仁表示:「新住民是臺灣重要力量」,移民署近年運用「新住民發展基金」,持續推動多項新住民照顧服務措施及多元培力計畫,鼓勵新住民及新二代子女勇敢逐夢、追夢、實現夢想,他感謝所有新住民朋友為臺灣帶來蓬勃朝氣,也為社會帶來許多正面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