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轉眼間過了一半,各級學校教師甄試也陸續落幕,然而今年不僅偏鄉地區代理教師難求,就連都會區也出現一招再招的困境,不少縣市就連正式教甄的報名、到考人數也銳減;原來在員額凍結多年後,六都終於2年連續大量招新,卻磁吸走鄰近地區的師資。而問題不單如此,教育界人士更憂心,種種跡象顯示在過去教甄超低錄取率下,許多準老師早就轉換跑道,在教師退休潮即將來臨下,台灣恐將面對師資斷炊的窘境。
石灰色高大校舍佇立在夜市旁,位於宜蘭羅東鎮的公正國小,是電影《翻滾吧!男孩》的取景地、奧運選手李智凱的母校,位處鬧區的校園過去鮮少為了師資煩惱,但如今情況不同,直到7月底,該校的自然、社會科等5個代理教師職位,依然還沒找到適格者,準備進入第8次招聘。
「我感覺人都沒了!」談起教師荒,宜蘭縣中小學校長協會理事長連志峯語氣無奈,說宜蘭本來人口就少,又是邊緣城市,緊鄰的新北市幾個禮拜前才結束正式教師甄試,「大家一定往那裡去。」
宜蘭縣每2年舉辦一次正式教師甄試,去年(2022)舉辦正式教甄後,今年(2023)則開出487個國小代理教師職缺,然而,不僅偏遠地區的學校一師難求,就連公正國小、宜蘭市的光復國小等大型學校,都陷入必須一招再招的困境。
而不僅宜蘭,非六都縣市不管專任或代理教師,未來恐怕都要面對人手不足的情況。
六都連2年招破3000人 鄰近師資遭磁吸成隱憂
在台灣要當上專任教師,正規管道是經過師培訓練、考取教師證後,前往各地參加教師甄試;過去,全國國小教甄每年的名額大多落在1500人左右,然而去年不僅六都就開出約3200個缺額,今年全國合計近4000個空缺中,六都也佔去約2900人。
都會區疫後「報復性開缺」的原因,一方面是部分縣市前兩年教甄因疫情影響中斷,另一個原因,則是過去為了預防少子化,各縣市長期控留員額,老師退休後遇缺不補,或以代理、代課教師替代,原來規定只能有8%的代理教師,2022年時全國竟已達到16%,直到今年,國教署在立法院要求下,開始大力要求各縣市開出缺額,力拼降低代理比例。
正式缺增加,看似對年輕教師是福音,但宜蘭縣教師職業工會理事長葉明政便感嘆,六都人數多,教師大量退休、補人下,周邊的小縣市也因此容易受到影響,造成師資流失,如今的師資培育欠缺優良規畫,「很多人同時進、很多人同時退,中間又沒有適當活水,這就是大問題。」
磁吸情況有多嚴重?以北區為例,最先在5月底登場的台北市國小教甄總共3976人報名,初試時有3847人應考,到考率高達9成6;緊接著登場的桃園市掛著引人注目的806個職缺,吸引5758人報考,最後到考則有5546人,到考率同樣為9成6。
台北、桃園公布複試名單後,新北市國小教甄緊接著在6月初登場,初試共有6825人報考,實際則為5823人應試,到考率降為8成5,即便六都之間,也有彼此相吸的情況。
往中南部看情況更嚴重。7月中,中部數個縣市的國小教甄都在同一個週末舉行,台中市有3864人報名,最終僅2611人參加,到考率6成7;緊鄰一旁的彰化縣本有1237人報名,卻僅有591人應試,到考率慘跌到4成7;南投縣1179人報名,到考852人,雖有7成2到考率,但報名與到考人數卻都是歷史創新低,教育處長王淑玲便判斷,原因之一是桃園等縣市已完成甄選,部分報名教師已經錄取,造成缺考人數增加。
磁吸背後的隱憂,除了城鄉搶人的難題,更顯示目前全國教師能量恐怕已經拉起警報。前全國教師會理事長吳忠泰便警告,近2年光是國小就猛開8000多個職缺,「已經吃掉了過去的存量。」
準教師等嘸正職紛紛轉行 師資「庫存」恐比預估還少
所謂的存量是什麼?根據教育部的師培計算方式,舉凡曾經考有教師證者,除了已經擔任專任、代理教師者之外,其他皆列入所謂「師資儲備人員」,根據統計,2021年時,全國高中以下共有21.6萬師資人員,其中專任教師12萬人,代理教師2.4萬人,其中高達7.1萬是師資儲備人員,即是所謂的師資存量。
但畢竟人不是放在倉庫裡的物資,過去4年來全國教甄率取率僅有約7%,被拒於門外、有血有肉的準教師,不少人早就離開教育現場。
根據教育部追蹤,這7.1萬人中,有接近8000人在公務機關任職,此外有4萬人為擔任公部門約聘人員,或已轉往其他行業,剩下約2萬人不是正在攻讀碩博士,就是在國內沒有就業紀錄。吳忠泰直言,這些人之中,很多根本不會再考慮回到校園,而儘管每年教甄報名者看似人數眾多,但他呼籲,要意識到教甄考生常常重複報名,「就是同一批人在同一個地區到處考」,師培存量如今恐怕已經見底。
全國代理教師產業工會理事長黃湘仙也持相同看法。她指出,有教師證的人比來考教甄的人還多,但他們可能過去5年、10年都考不到正式教師,因此早就離開教育界,而她預估,目前全國教甄尚未完全落幕,各縣市缺代理教師的現象,恐怕還沒到最高峰,「8月中可能會更嚴重。」
黃湘仙認為,開出專任缺額固然是好事,但應該是長期穩定釋出職缺,而不是某幾年突然開出大量職缺,接著又幾年不開,「否則考教甄變成像在投胎,生對時間最重要」,這2年拿完教師證容易考,前幾年卻要熬很久,要讓想當老師的人知道,今年沒機會,明年還是有穩定的缺額可以考。
職缺不該一次大量開徵 學者籲:應逐年穩定釋出
教師人力短缺的問題,看起來似乎迫在眉睫,而台中教育大學教育系教授陳延興更計算,接下來5-10年,可能每年都缺1000-2000個老師,因為目前國小教師中高齡者多,退休潮迫在眉睫,新血補入的速度卻可能跟不上。
目前高中以下教師,約有半數會在50-54歲就退休,3分之1也會在55-59歲退休,而根據教育部統計,目前國小教師就有2.7萬人超過50歲,國高中相加也有2.5萬人,可以預估,至少有5萬名教師將在未來10年內離開職場,佔全體教師4分之1。
面對每年平均5000名退休教師,如今每年通過教師資格考、取得教師證的生力軍則落在5000-6000名上下,乍看下退休、新進人數一比一下數量充足,但陳延興指出,關鍵仍在於職缺是否穩定釋放。
他舉例,國小師資7、8年因擔憂少子化而大量減少開缺,現在國小開缺,卻又換國中持續多年減少招聘,這段時間的國中老師不是成為流浪教師,不然就是轉往其他領域謀職,突然大斷層又突然大量開缺會造成嚴重問題,國家投注資源培養師資,這些年輕人卻又因為沒有職缺而離開,對資源是一種浪費。
陳延興呼籲,國小的學生名額6年前就可評估,國中也是12年前就可以知道出生率,所以政府應該要提早有效控管,雖中小學是地方政府主責,但中央應該要當龍頭,帶頭跨縣市盤點未來5-10年總共的師資需求,並通盤檢視目前師培能量。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教授王麗雲則認為,目前每年相關科系畢業、考取教師證的學生人數穩定,加上未來少子化的影響,評估不至於造成師資存量不足,但她同樣憂心短期大量招聘的影響,對年輕教師來說,缺額「大開大闔」的結果,就是有些人熬很久才能考上,覺得自己生不逢時,有些人剛取得教師證就考上,雖然也有一定實力,但仍會被認為有運氣成分,確實會讓有些人心理不平衡,呼籲各縣市政府應該更加強計算未來退休、需要補齊的人數,並且逐年穩定釋放名額,「這樣有熱誠的人才會繼續進來。」
師資缺口可預見 加強師培誘因、教師待遇才是解方
面對未來可能的缺口,陳延興坦言,過去師專時期,可以招收到PR值99的學生,如今社會風氣改變與少子女化加劇,就讀師範對學生的吸引力降低,這是政府需要面對的問題,尤其小學教師的身教與素質非常重要。
對此她認為,雖然現在仍有少部分公費生,但除了名額再適度增加之外,也建議增加離島或偏鄉高中生公費名額、提高公費生活費待遇,並放寬諸多限制,比如偏鄉服務綁約6年調降為4年等,藉此增加優秀高中學生就讀的誘因。
黃湘仙則從代理教師的角度指出,除了應該正視代理教師的福利、待遇外,更需要正視無證教師,即是代理教師第3次招聘後,不用有師培、教育學程經驗也可應考,當然這些人願意投身教育是好事,然而主管機關也該思索,是否能提供他們空間、機會進修,未來有機會取得教師證,否則只是暫時緩解眼前這一年的缺口,很快又要重複面對同樣的問題。
往前看去,少子女化影響不會回頭,學生減少只是遲早的事,然而長遠來看,如何在人口萎縮下重整政策,讓每個孩子都受到更細緻,至少不遜於過去的教育,顯然是從中央到地方執政者的必考題,其中也包括穩定師資,至少,別讓教師規模在顛簸中萎縮得比學生還快,才能至少確保基礎的教育品質。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