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換日線 Podcast 的關鍵字是「雙語教育」,我們邀請到的來賓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的林子斌教授。子斌教授堪稱臺灣雙語教育的第一把交椅,不僅從事雙語教育研究、曾在英國與新加坡大學任教,如今在師大亦有開設 EMI 課程;更難得的是,老師自己也擔任過中學英文教師,深知教學現場的真實面貌與挑戰。
在節目上半場中,子斌教授為聽眾朋友拆解政策內涵、破除常見迷思;而在下半場的節目中,他將提供老師和家長們陪伴孩子的具體建議,並分享自己同為家長的教育之道。
問:您認為雙語教育要成功,我們必須做的第一要務是什麼?
對教學現場的老師來說,我想必須回過頭來先講一個前提,就是以目前臺灣的老師的培養方式和素質,其實在國際上評比上都是優秀的,而且我蠻常去教學現場,我覺得很多老師都是非常認真在教育下一代。那目前雙語政策為什麼會讓一些老師覺得無所適從?這就回到剛剛欣蘋問的那個問題,到底優先要務是什麼?
對我來說,是找到共識。我們現在沒有告訴老師,臺灣的雙語教育如果操作下去,老師們可以預見的一個圖像,所以很多老師會有各自不同的解讀。我一年分享上百場的雙語講座,每次我都會請老師用一句話,寫下他們聽到雙語教育,腦中第一個浮現的是什麼。那個答案真的是太多元了,有老師覺得雙語就是全英語,有的老師覺得就是要提供給學生環境,這個認知就還跟我分享的比較接近,但也有些他就覺得說,那就英文老師來做。
從這裡就可以看到,我們目前沒有提供老師一個圖像,或一個某種程度的教學現場的願景──到底雙語教育看起來像什麼?你看從 2020 年末到現在,教育部開始在不同的教育階段推雙語的時候,我必須講,大概只有對大學的圖像描述是比較清楚的。但是對到高中、國中小的時候,反而比較缺乏,才會造成教學現場有如此多元不同的解讀,這樣子其實反而會消耗老師往前的力量。
有些老師也許他不排斥,但是他不知道他能做到什麼,或他能怎麼做,這就會造成現在我們放了很多的努力,但有些方向其實是蠻不一樣的。我覺得第一要務應該是我們先讓教學現場有一個對雙語教學一致性的理解,我們再去協助學校往這個一致性的方向走。也許不同類型的學校在做法的細節上會不同,但是不要是南轅北轍的理解。以我的理解,有些學校還真的在操作全英語教學科,那完全不符合「雙語」──雙語就是你可以用兩種語言教學。
當然中央其實有試著用不同的計畫來協助學校理解政策,可是我們不要忘記,以國中小為例的話,蠻大的權責是在地方教育局處,我們有 22 個地方教育局處,如果認真的去看這 22 個局處的話,他們的理解也非常不一樣。
局處有些時候衝得反而比中央還快,因為畢竟雙語這個政策應該是大部分家長都會接受的,或者是比較支持的一個教育政策。如果我們說今天教育部或國教署在推雙語,從小學到大學,他是用正常人走路的速度在推的話,那我們會看到,有些局處是騎腳踏車,有些局處是開車,那更不用說有些局處是開超跑──這樣的速度其實對學校的影響是很大的。
我們都知道,教育是沒有辦法立竿見影的,教育都需要一段長時間的醞釀,我們才會看到改變,所以如果你今天有些時候是用開超跑的速度在推的話,學校現場一定承受不起的。
問:針對有心從事雙語教學的老師,您會給他們哪些建議?
我覺得對現場的老師來說,第一個還是要建構正確的觀念,不要奠基在錯誤的理解上去推動雙語,這樣對老師、對學生都會是一個災難。這也就是為什麼我那時候想說要寫那本書,裡面我們有提到雙語教學可以怎麼樣操作,那我也提出了,我從教學現場看到的一些原則,我把它叫做「沃土模式」(FERTILE),希望提供老師做一些參考,讓他們在做雙語的起步階段可以有一些依循。
第一個,FERTILE 的 F 就是 flexibility,其實我們應該要允許不同類型的學校有自己的雙語教學學科教學操作模式,對我來說,沒有一個模式可以適合臺灣所有的學校,我們光是國中小就 3,360 幾所,學校應該要依照它自己的特性來發展自己的模式,那當然最基本的原則一定是要以學科的教學內容為主,然後老師在能夠把握原來的學科內容、教學可以做得好的前提下,帶入兩種語言,給學生一個好的雙語的環境。這個是加分,但我們不要為了加分的東西去犧牲掉原來的學科本質,那就會是災難。
另外一個原則,我們希望它就是操作老師教得來、學生聽得懂的雙語,我覺得這個就是一個好的雙語教學。當然,沃土模式裡面還牽涉到環境的建置、角色典範的提供,還有一些教學的策略、學生學習的需求,最後我們希望除了教育以外的整個社會,都能夠開始營造一個雙語的環境,所有人都投入的話,我們的學生未來才比較有可能變成一個雙語者。
問:您作為雙語教育專家,同時也是家長,會建議其他家長如何陪伴孩子學習雙語?
我覺得從家長的角度來看的話,反而不需要太過揠苗助長。其實說坦白的,像我自己的兩個女兒,我們也沒有讓她們額外去上任何的語言相關課程,我們就是讓她們在公立學校學習,放學就回家這樣子。
當然我知道,其實對臺灣很多家長來說,都會希望下一代英文能力更好,有的會把孩子送到雙語學校。我想我們應該持平一點來看這個現象,雙語提供環境是讓孩子更敢用這個語言來溝通,但是如果我們要提升學生基本的英文能力,某種程度上還是要回歸到正規的英語教學。如果英語學得好,學校又有這樣的溝通環境,我們的孩子未來才比較可能變成一個好的雙語者。
以現在為數這麼多的雙語學校來說的話,我們必須講,有些學校真的是做得不錯,但我們一定也會看到有一些學校可能做得不是那麼好。所以我覺得如果家長真的覺得孩子一定要念雙語學校,應該認真的去看這個學校到底操作得如何、會不會影響到學科學習。
問:您本身從事雙語研究、支持雙語教育,同時也有能力進行雙語授課,但您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卻是採取比較循序漸進的方式,反而沒有要求孩子必須提早鞏固雙語能力?
對,我自己過去在英國跟新加坡大學任教,都是用全英語教學,我在臺師大也操作了很多年的 EMI 教學,我太太是臺北市國中英文老師,但其實我們兩個在家裡並不會強迫我們的小孩一定要跟我們講英文。雖然我們跟小孩互動,偶爾會脫口而出幾句英文,但那絕對不是我們家的常態。我們家的常態其實還是用中文在溝通,甚至希望小孩遇到外公外婆、阿公阿嬤的時候,可以講講閩南語。
其實孩子在學校裡面要學的語言蠻多的,如果以我的孩子現在在小學來看,他要學國語、英語、本土語,蠻多語言在運作。我跟我太太的共識是,我們先讓孩子把他的中文能力基礎養好了,至於英文,反正她們在學校也會接觸到,我們偶爾也會跟她們講一講,現階段這樣子就可以了。未來如果她們對學習英文有更高的動機,我相信以臺灣目前的學校教育,還有這麼多網路資源,有蠻多學習語言的機會。我們其實蠻怕在我們強迫的情況下,搞壞了她們學英文的胃口,那反而就有點得不償失。
問:聽說老師也有調查過孩子們學習雙語的意願?
是,因為我目前有在協助一些雙語學校的推動,之前曾對這些接受過雙語學科教學的國小跟國中生做了一個調查,大概回收了兩萬份以上的問卷。有趣的是,其實真正覺得說完全不要上雙語學科課程的學生,在我們問卷的回覆大概佔了 10% 而已,中間還有一些是覺得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但是覺得雙語課程不錯、他不排斥上的,其實佔了 6 成以上。
這是比較量化的部分,那比較質化的部分是我在學校跟老師合作觀課的過程裡面,我們也會跟一些孩子談。我們談過大部分的孩子是不排斥雙語的,那我當然也問過他們的理由,有一些孩子跟我講說,多聽聽英文也不錯啊,也有一些孩子說,老師開始用雙語教學之後,課程變活潑了。我覺得這反映出當雙語引入的時候,用心的學科老師必須要在他給學生搭的鷹架上,還有活動的設計上花更多的心思,讓學生可以透過另外一個他不這麼熟悉的語言去了解學科內容。
學生會感覺到老師教學的轉變,因為老師可能設計更多的活動,或者搭更多的鷹架,讓孩子覺得上雙語這個學科課反而比以前只用中文上這個課更有趣。因為用中文上課,尤其在有考試壓力或趕進度的階段,老師可能會落入不斷講述,可是今天當有另外一個語言加進來的時候,老師為了要讓學生懂,他要想破頭去想一些不同的活動,讓孩子能夠更清楚的知道他傳遞的學科內容。
*更多「雙語教育」深度分析,盡在《換日線》夏季刊《雙語教育 2030:借鏡新加坡》。
【延伸閱讀】
●臺灣走雙語教育到底行不行?從馬來西亞校園「三語」競爭結果,就能略知一二
●重英文、輕華文,「兩頭不到岸」?──新加坡雙語教育效果,看一個世代就知道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