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技術在全球領域已成為金融業提升效率、創新服務重要工具。台灣金融主管機關逐步開放金融機構使用雲端服務,2023年8月金管會放寬金融業上雲法規,2024年7月銀行公會公布「金融機構作業委外使用雲端服務自律規範」與「實務手冊」。
金融業上雲是對資訊基礎架構產生重要變革,也讓金融業者趁機調整營運體質。金融業的業務上雲帶來的發展優勢可從:一、系統的擴展性與可用性提升;二、聚焦核心業務、強化服務體驗;三、資源共享與加速創新等三個面向觀察。
一、系統的擴展性與可用性提升:可隨時依據需求調整用量,不論在業務高峰期或進行國內外業務擴展時,都可快速擴增容量並滿足可靠度需求。雲端服務也能隨時隨地透過網路支援多樣終端設備、滿足業務人員遠距、高度彈性辦公的業務需求,作為業務推廣的後盾。
二、聚焦核心業務、強化服務體驗:傳統上,金融業者多會對資訊基礎設施大量投資,必須投入大量人力進行維護。透過雲端服務,可降低新IT機房建置,並減少基礎設施維護投入,讓更多資源聚焦新產品開發、市場拓展及用戶體驗的改善。透過即時監控與多點備援,讓系統服務可靠度提升,達到全時服務的效果。
三、資源共享與加速創新:可彈性調度雲端機房的各類運算資源及系統效能,依據業務狀況做資源分配,降低資源重複投資或配置。
國際標竿金融業者在上雲策略規劃上展現多元面向與方式。如JP Morgan開發自有私有雲平台「Gaia」,同時選擇性使用公有雲,保持對核心系統主導權,並利用公有雲的優勢。西班牙對外銀行全面採用公有雲服務,透過「雲優先」策略加速數位轉型,提高營運效率。
在推動上雲的初期,可優先將風險較低的非核心業務,如備援系統、辦公自動化及資訊安全遷移至雲端。如備援系統上雲,依據現有備份軟體與儲存設備可取代傳統磁帶機的備份模式,特別是跨境備援,可有效提升金融業系統架構韌。
而軟體即服務模式打破以本地端為主的架構限制,靈活支持遠端與混合辦公。透過SaaS服務模式讓金融業員工能透過不同設備進行語音助理、智慧化的回應、資料分析等自動化服務,提升工作彈性與效率。
當金融業對雲端技術的理解加深後,系統開發與測試環境上雲成為下一個重點。此階段是提升開發與測試工作的靈活性及效率,具體可分為幾個層次:
首先是「重新託管(Rehost)」,即將現有的地端虛擬機(VM)直接遷移至雲端運行,有助提升系統彈性,如測試環境可隨時開啟或關閉,根據需求動態調整資源使用,對開發測試周期短的項目尤為有效。接下來是「重新優化平台(Replatform)」,如將現有部分的Unix或大型主機系統環境轉換為成本效益更高的雲端Linux或Windows平台,並將資料庫從資料庫系統轉換為雲端原生的資料庫解決方案,降低基礎設施維運成本,提升效率。最終是金融業可推進到「系統翻新/重新構思(Refactoring)」,徹底重構系統,將現有應用重新設計為基於雲端的原生應用。
核心系統與資料分析上雲是策略關鍵,涉及核心交易、客戶管理、清算與結算系統等,要求極高的穩定性及效率,任何中斷或性能問題都可能帶來重大影響。
隨金融市場全球化、數位化競爭加劇,金融業需採取分階段上雲策略,逐步克服技術挑戰與資安風險。金融業的服務與商業模式也需調整,以因應全新競爭環境。
在上雲評估階段,首要盤點包括系統端、業務端痛點,歸納造成效能瓶頸的關卡,將資源集中於最關鍵的領域。在系統上雲的過程,多數金融業者選擇私有雲過渡到混合雲,希望擷取私有雲具有高安全性及隱私保護度高的優點,也能結合公有雲更具彈性效益的特性。
在轉移過程,透過分階段,以非核心、非機敏業務先行,透過試點驗證方式,從獨立性高的業務,單點逐步驗證與取得效果,有助即早發現問題,及對後續移轉計畫的評估。在逐步轉型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是對資安與合規的防範與要求,以確保在安全環境下,打造具競爭力的數位金融新生態。(作者是資策會MIC產業顧問、資深產業分析師)
【未經MIC許可,不得轉載與作其他用途使用】
MIC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成立於1987年,專執ICT產業各領域的技術、產品、市場及趨勢研究,以「領航亞洲ICT產業情報暨顧問服務」專業智庫自期,扮演「政府智庫」及「產業顧問」角色。研究範疇涵蓋電腦系統、行動通訊、數據網路、顯示器、多媒體與消費性電子、半導體、環保綠能、太陽光電、企業資訊應用、軟體應用服務、文化創意產業及前瞻研究。並觀察全球產業發展趨勢,對台灣、中國大陸、日本及南韓等地區深度研究。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