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理謙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50歲後,需要面對很多挑戰。職場上,退休關卡就在眼前;家庭裡,空巢期即將到來。面對生活轉換,如何擺脫焦慮和憂鬱,找到屬於下一階段的新生活模式?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師黃新惟表示,勇於接受改變,就是幫助自己適應的第一步。
從小到大,我們不斷面對生命階段轉換。
踏出校園變成社會新鮮人,結婚後成為伴侶和父母。進入熟齡階段,當退休和空巢期就在眼前,過去習慣的生活模式又將改變。
轉換的過程中,只要是人,難免都會焦慮不安。若不盡早調適,很可能衍生情緒問題。
根據衛福部統計,2022年抗憂鬱藥物使用人數超過165萬人,比5年前增加超過32萬人。其中,65歲以上服用抗憂鬱藥物者超過51萬人、51~65歲服用抗憂鬱藥物者超過47萬人,以年齡別來看,分別排名前二位。罹患憂鬱症,輕生風險約為一般人的20倍,不得不多加留意。
「大多數病人是因為精神疾病才來醫院求助,比較少是因為退休或空巢期。」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師黃新惟說:「但其實談到最後會發現,最終還是跟婚姻、子女或工作關係轉換有關。轉換時,如果缺乏有效處理,累積之後就會越來越嚴重。」
熟齡階段,如何從容迎接生活模式改變?
「肯定自己」的模式改變了 適應期憂鬱是難免的
黃新惟表示,隨著人生階段不同,50+族群長期習慣的「自我肯定」模式也得跟著改變。
比方說,一位過去喜歡照顧孩子的母親,當小孩長大了,無法再從照顧中獲得價值感,身邊也沒有孫子或寵物可照顧時,就會頓失生活重心;一個全心全意奉獻於職場的工作者,一旦退休,生存目標也容易跟著消失。此時,若沒有發掘新的自我肯定方式,很容易因為對生活失去控制,導致失眠,或出現自尊低落、缺乏價值感等負面情緒。
「其實,每次轉換都需要適應期。而這個過程通常是人比較脆弱的時候。」他表示,這段期間出現憂鬱表現是難免的,但假如嚴重影響日常作息,例如,不吃不喝、睡眠習慣改變,就需要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介入協助。(相關閱讀:運動能紓壓、正念可改善焦慮,兩者一起做更好!英研究:「正念運動」可能為心理健康產生最大幫助)
人可以練習像「冰塊」 偶爾也能融化成水
隨著人生階段轉換、角色不同,每個人也得找到新的「自己」。但是,所謂的「自己」到底是什麼?
「『自己』比大多數人想得還要複雜。」黃新惟表示,所謂的「自己」,不但很難以履歷上的具體條件形容,也是持續變動的。通常會隨著遇到不同的人,而產生不同感覺,這時的「自己」也會不同。比方說,當一個人跟陌生人或跟熟悉的朋友互動時,內心感覺一定會不一樣。
因此,他建議,讀者可以多留意內在變化,盡量讓自己保持在可變動、有彈性的狀態。從臨床經驗中,他發現,多數心理困擾或人際問題,便是因為太固著、封閉於某一端,內在和外在無法有效交流而致。
當然,相對於青少年時期熱愛嘗鮮,熟齡階段,往往已經建立起固定的行為和思考模式,要重新回到初學者狀態,接觸不熟悉的人、事、物,確實不簡單。但如果可以多放鬆一些,試著與周遭環境互動,對自己會更有幫助。
「人就像冰塊,大多數時間是堅硬的,但偶爾也能融化成水,再凝固成另一種形狀。」他笑說:「原本的那顆冰塊已經結得很棒了!現在可以稍微讓自己融化一點。」(相關閱讀:太在意人生不好的地方,視野會變窄!50種行動,練習一個月更放鬆、更正向)
剛開始的調整幅度別太大 否則形成新的壓力
轉換時,可以從過去習慣的生活模式,找出衍生發展的新方向,不需要一開始就大幅度調整。黃新惟說:「別讓嘗試新事物成為另一種壓力。」
比方說,如果原本是一位重心在家庭的女性,當子女都不需要照顧、周遭也沒有需要照顧的對象時,可以嘗試當義工,將心力貢獻社會。另一方面,若退休前是公司主管,也可以試著擔任義工隊裡的小組長,繼續帶領別人。「當義工後,假如發現自己不適合也沒關係,再試別的活動就好。」(相關閱讀:【丁菱娟專欄】退休後,如何不只是吃喝玩樂和跑醫院?)
他表示,面對改變,最難的第一步是「接受事實」。「當過去長期形塑的自我形象,因為身體、年齡等因素被迫調整,必須先認清,自己不能再以過去的模式過日子了。」
他也提醒,許多時候害怕改變,是因為不知道改變後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這時,可以多尋求其他人的客觀建議,也可以試著具體描述自己害怕的事情,看看是否真的沒辦法解決。
例如,過去擔任公司主管的熟齡族,如果擔心退休後當義工會放不下身段,可以先拿張紙,把自己擔心的事情一件件寫下來,再確認這些擔憂是否合理。「比方說,你是擔心大家瞧不起你嗎?還是擔心自己的能力或意見不被重視?寫下之後,再看看這些擔心的事情,未來是否真的會發生,還是都只是你的想像?」
人生很長,一路上難免遇到不同階段轉變。不妨讓心態保持彈性,別被自己的預設給綁架了。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