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擁有一切,不等於從此幸福快樂〉這篇書摘很有感,不僅因為我珍藏了兩本蘿蕊葛利布(Lori Gottlieb)的《也許你該找人聊聊》系列,更是因為她貼近現實的自然文筆,讓每一個故事總是觸動著讀者,使我們反思自己的心理狀態與人生思維。
文末提到:「她們自以為自己想要的,和實際真正想要的似乎不一致。這,似乎就是我們很多人搞砸的原因。」文章裡的受訪者們對於愛情的嚮往,與反其道而行的行動,讓我回想起在公司和幾位跨國、跨世代同事們關於感情的對談,以及靈魂的拷問。
夫妻收入受「性別框架」困擾,是跨越東西方的共同偏見?
許多年前,住在西雅圖的美國同事莎拉(化名)和我閒聊,說到她的女兒和男朋友交往多年、論及婚嫁,卻碰到男方家長的反對,原因是:男方因為求學深造而比女方晚幾年進入職場,因此女方多年職場年資下的薪資比男方高出許多。就算新人雙方都表示不介意,但男方家長卻用薪資多寡認定彼此「女強男弱」,擔心是一個有礙婚姻的局勢,不贊成兒子娶莎拉的女兒。
我非常驚訝地問道:「我以為這種過時的觀念只有老一輩的華人世界才有?」
莎拉挑高了眉頭說:「當然不是!顯然美國社會對於性別偏見還是根深蒂固的。」
根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於 2023 年 4 月發布的夫妻收入報告,在美國已婚夫婦中,女性的經濟貢獻在過去半個世紀中穩步增長。雖然男性仍然是大多數異性婚姻中的主要經濟來源,但過去 50 年來,收入與丈夫持平或明顯高於丈夫的女性比例,大約增加了兩倍。
其中,妻子和丈夫的收入分別占夫妻總收入 40% 至 60% 的「均等婚姻」,在 50 年來增加 18 個百分點,已經來到 29%;55% 是丈夫為主要或唯一養家者,另外 16% 是妻子為主要或唯一養家者。
但就算在「均等婚姻」裡,美國妻子每週依然比丈夫多花了近 5 個小時在家務與育兒,儘管婚姻中的經濟貢獻變得更加平等,但夫妻在有償工作和家庭生活之間分配時間的方式,仍然是不平衡的──女性承擔家務和照顧責任的負擔更重,而男性則花更多時間在工作和休閒上。
30 世代的男性同事:我從小被教育,身為男性必須賺得更多
住在上海的技術工程師安迪(化名)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和在同公司擔任業務的女友交往多年、求婚成功後,開心地打電話跟我報喜。
談話中,他欲言又止地說:「其實,我在考慮轉職去 H 公司。」H 公司是從中國發跡,近年在全球科技業裡竄升極快的跨國企業,以極優渥的薪資條件,但超長的「不人道工時」著稱。
我很疑惑地問安迪:「這樣不就讓你跟她在新婚之後,能在一起的時間反而減少了嗎?」
安迪猶豫了許久,略帶結巴地問:「姐,婚姻裡男生賺得比女生少,雙方要怎麼克服心理障礙?」
外商業務職獎金比例占比很大,績效爆表的超級業務總年薪,可能會比一般專業技術職高兩三倍不等。
我反問:「要克服什麼?你自己的心結嗎?」
安迪被識破地困窘笑說:「對,她說完全不介意,但我自己心裡過不去,從小被教育身為男性得賺得更多。所以就算知道轉職去 H 會爆肝,但薪資至少能跟她齊頭並進。」
20 世代的女性同事:社會期待身為女生的我賺得比另一半少
今年初跟一位 20 出頭,從紐約回臺,五高(高智商、高情商、高身形、高相貌、高薪資)卻單身的女性工程師吉娃(化名)聊感情觀。她說:「我很想談戀愛,有很多介紹的對象,但身為女性又在外商,薪水比那些對象高,要繼續交往的可能性很低啊!」
我瞪大眼問她:「你們 Z 世代談感情,也會介意男女薪資差距啊?」
吉娃羞赧地說:「對啊,社會的氛圍普遍期待男生可以賺更多吧?這個觀念好像也深植在我心裡,不知不覺成為我的擇偶條件之一了。」
以上這三個故事,我想提出兩個問題:想像 3 年、5 年(或自訂未來年限)之後,你擁有很幸福的生活,那是什麼畫面?再回到當下的選項與考量,哪一個是在朝向那個「此生無悔的幸福」畫面前進呢?
薪資差距的事實,與你對幸福的想像並不衝突
莎拉(化名)的女兒很清楚知道「婚姻」對於她的意義,是和所愛的人相知相守,他們期待的幸福生活是組成家庭,彼此支持,未來的家裡還有孩子們嬉鬧奔跑。莎拉後來告訴我,最後兩位堅定成婚,截至目前,雙方都在各自的專業領域穩步前進,相輔相成,在去年喜迎龍鳳胎,實現了多年前她女兒對幸福生活的想像。
安迪(化名)當時告訴我,5 年後他的幸福,是跟老婆一起過上優質生活,並共同撫育兩人愛的結晶;但他後來選擇一條「薪資和她齊頭並進」的道路,轉換到超長工時的 H 公司,週末也時常需要加班。至今離我們對談已經 6 年多,安迪的生活很明顯不是他當時希望的模樣:他在 H 公司風生水起了幾年,轉換到管顧業,目前一年有 10 個月以上在異地出差,兩人甚至沒有時間思考「愛的結晶」的可能性──不知道現在的安迪與他老婆,是否覺得這是他們希望過的幸福生活呢?
而吉娃(化名)說,她 3 年後的幸福是:找到那位命定的靈魂伴侶並互訂終身。我問她:「那麼妳覺得,妳在意的男低女高薪資差距,跟妳想要的靈魂伴侶,有什麼關係呢?妳現在自以為想要擁有的一切,有沒有可能某部分是因為我們成長過程中,被灌輸植入的錯誤偏見,但其實是可以捨棄的呢?」
我又想起另一位 30 好幾,頂大畢業的的優秀女性工程師艾蕾(化名),她的先生是醫生世家,公婆希望她辭職,跟婆婆一樣當個醫師娘,在家全職照顧兩個年幼的女兒。艾蕾很清楚知道那不是一個她會感到幸福的未來,同時也很希望能兼顧自己的成就與家庭。最終,她和先生有共識,持續在她專業的技術領域就業成長,女兒們在白天託付給專業教育機構,晚上與週末雙方協調,陪伴孩子們成長。
皮尤研究中心在 2020 年發布全球性別議題調查報告時指出:在接受調查的 34 個國家中,72% 的中位數表示,丈夫和妻子都有工作、都要照顧家庭和孩子的婚姻,比丈夫養家餬口、妻子負責照顧孩子的婚姻更令人滿意。
我們可能無法改變長輩們、或其他守舊派人士對於男女分工與職業收入的觀念,但我們可以在我們這一代,用自己的故事,開闢不同的道路,粉碎偏見,讓我們的下一代看到各種可能性,擁有更多幸福的選擇權。
經營感情 VS. 企業團隊合作
每一個我們,都是「自己」這個有限公司的老闆。而我們擇偶的過程就像是企業招募一般,透過各種測試與問答,在多元的應試者中找到「彼此最適合」的團隊夥伴,組成最強戰隊,同心協力前往團隊共同的目標。在這個過程裡,性別、國籍、種族等都不是限制聘雇的考量,而應該專注在最能夠協助「共組團隊成功」的人才。
縱然每一個團隊的「成功」定義不同,但在企業與人生組成團隊的共同邏輯是:正式聘雇之後,每一個團隊成員互相溝通、正向磨合,能在團隊不同階段,發揮自己的優勢與價值,各司其職,同時鼓勵彼此跨出舒適圈,持續學習成長。需要幫忙的時候,一同評估投資報酬率,尋求外包專業協助,成為一個永續經營,達到共同目標的高效團隊。
感情世界裡「一加一」的輸入,是人與人的團隊合作關係,而非所謂男強女弱、男弱女強、或男主外女主內等性別限制。而最終「大於二」的產出,涵蓋的不僅是物質條件,還有心理與精神層面的「幸福感」。
因此,與人生伴侶的團隊合作能力,才是攸關彼此共同成功的主因之一。打破無謂的性別偏見窠臼,丟掉自我綑綁的兩性思維,在性別平權之下的愛情與麵包,絕對不是二擇一的簡單粗暴選擇題,而是「一加一大於二」的開放式數學應用題。
【延伸閱讀】
●未婚子女通通被父母「明碼標價」?上海「最恐怖」的觀光景點:相親角
●早婚多子、不同父母的大家庭,在蒙古一點也不奇怪──蒙古兩性觀念和臺灣的差異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