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前文)2024 年 9 月 18 日深夜,中國突然宣布,自 2024 年 9 月 25 日停止 34 項台灣農漁產品零關稅措施。被點名的農漁產中,貿易額較大的項目包含白帶魚、芒果、釋迦及柚子等。產地認為,中國政策對貿易的影響並非立即性,關稅勢必會反映在末端市場售價,消費者接受度有待觀察。
蔬果輸出公會則認為,近年台灣農漁產品已往外拓銷分散市場,唯仍需持續精進,更需注意的是,中國刁難台灣農漁產品的同時,也悄悄透過「洗產地」將更多蔬菜賣進台灣。中國農產品如高麗菜、大白菜、洋蔥、青花菜、香菇等,每年高達 7 萬至 8萬公噸的中國蔬菜透過越南轉出口,壓縮了國內農業的銷售空間。
中國徵關稅,白帶魚成最大苦主
據農業統計,2023 年台灣對中國的農漁產品貿易額超過 5 億美元,被中國點名的 34 項農漁產品貿易額僅佔 736 萬美元,僅佔 1.47%。從整體數字來看,佔比確實不大,但將對應的關稅貨號逐筆查詢,可以看到 736 萬美元集中在特定農漁產品,前三名分別為:白帶魚 361.2 萬美元、芒果 183.5 萬美元、釋迦 121.5萬美元。
農業部統計,白帶魚歷年產量約在一萬多公噸,外銷約佔總產量六至七成,全數銷往中國,基隆的八斗子漁港是國內白帶魚最大集運地。
基隆市漁會總幹事陳文欽表示,白帶魚產季為每年 7 月至翌年 3 月,在此期間全台超過一半的白帶魚都會送來八斗子,2023 年 3 月中旬,中國重新開放白帶魚輸入,提振了漁民士氣,但日前宣布要課徵關稅,「我認為一定會影響。」
陳文欽分析,近年來,白帶魚產業越來越難經營,漁民要面對人工、油價等成本上揚,但捕撈量卻萎靡不振,雖然產地價有因中國市場而回穩,但漁民總收入仍在下滑,若再加上關稅,產地、消費地其中一方勢必要吸收此成本,盤商有極高機率會回頭下殺產地價,「漁民會更辛苦」。
自中國 2022 年片面宣布暫停輸入台灣白帶魚起,農業部持續拓展內外銷市場。陳文欽感謝農業部的協助,同時也希望拓銷力道能再加大。白帶魚主力消費族群為華人,他建議,農業部可針對台灣鄰近的華人市場加強行銷。
陳文欽表示,除了白帶魚外,此次被中國點名的鯖魚也應列入行銷項目,透過分散市場來減輕漁民的壓力。
芒果影響有限,加速外銷其他國家
名列第二的芒果影響也有限,福爾摩沙物產國際有限公司是國內芒果外銷大戶,總經理賴默亞認為,過往中國雖然是台灣芒果最大買家,但自 Covid-19 疫情起,台灣貿易商擔心中國以「包裝檢出病毒核酸陽性」為由刁難,因此紛紛減少出口量。
2023 年 8 月,中國又以檢出介殼蟲為由打壓,儘管後來恢復輸入,但中國市場反覆無常,「今年大家都對中國市場很害怕」。
賴默亞指出,近年來,國內貿易商也都意識到中國市場的不可靠,陸續往其他國家佈局,現在台灣芒果外銷主力為日韓,也正在拓展紐西蘭、澳洲等南半球市場。儘管仍有部分台灣芒果外銷到中國,但中國對台灣芒果課稅,「對芒果產業影響不大」,反而會加速把台灣芒果推向其他國家。
釋迦農:持續觀察中方市場反應
中國是台灣釋迦最大出口國,中國開徵關稅,釋迦是受害者第三名。釋迦產銷策略聯盟召集人、台東地區農會總幹事李建通指出,儘管課徵關稅是國際貿易的常態,但原本消費者已習慣零關稅的行情,新增的關稅若反映在售價,「客戶還願意買嗎?」
若客戶消費意願因漲價而降低,那貿易商會回頭壓低產地釋迦收購價,讓農民收入大打折扣。
李建通認為,中國市場狀況還需時間觀察,在此期間,政府可加強對產地的輔導,例如:開發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的種植技術或資材,亦或是透過補助、收入保險加強對農民的保障。
柚子短時間看不到影響,但稅率若高也怕怕
被中國點名的 34 項台灣農漁產品,2023 年對中國的貿易額共 736 萬美元,柚子雖佔比極低,但今年 4 月中國才宣布重新准入台灣文旦柚,9 月 2 日更公布准入的花蓮果園、包裝場名單,僅僅 16 天後,又宣布要對台灣柚子課徵關稅。
文旦柚產銷策略聯盟召集人、花蓮縣瑞穗鄉農會總幹事黃盛皇認為,中國徵收關稅的影響不會是立即性,但會持續醱酵,對市場影響程度的關鍵在於「稅率」,如果是依 WTO 架構下、最惠國稅率 12.5%,「那就還好」,但他近期聽到的風聲顯示,中國可能要對台灣柚子課徵 20% 關稅,「這樣就有點麻煩」。
黃盛皇表示,若產地柚子出貨價格每台斤 30 元,20% 關稅意味著每台斤要多 6 元成本,若反映在末端售價,消費意願極可能下滑,貿易商也會回頭壓低產地價。對此,農會會請農民維持生產品質,讓盤商沒有殺價的藉口。
此外,今年產季已到尾聲,明年白露到中秋有約有一個月的銷售期,「有時間來準備」,農會將持續開發加工品,並加大國內鋪貨力道,也希望政府持續幫忙開拓新的外銷市場。
蔬果輸出公會:應趁此機會通盤檢討外銷檢疫
對於中國舉動,台灣區蔬果輸出公會理事長蘇雲嶢以「可笑」來形容,因為過往中國封殺鳳梨、釋迦、石斑魚等農漁產品,都是「以商逼政」的行為,但此次訊息顯示要對台灣農漁產重徵關稅,「只有國對國貿易才需要徵關稅」,課稅反而是變相承認「台灣中國,一邊一國」。
蘇雲嶢認為,中國打壓台灣農漁產品已非新聞,近年來台灣農漁產品持續往外拓銷,分散市場的成效仍在成長中,不過,台灣的外銷檢疫數十年來如一日,僅以日式機器對外銷蔬果做冷熱處理,出口水果猶如洗三溫暖,「變得不好吃」。而且檢疫費用高昂,讓外銷水果的品質、價格競爭力都大打折扣。
蘇雲嶢強調,若政府想加速外銷轉型,外銷水果的檢疫也應通盤檢討,以東方果實蠅為例,有的國家要求低溫檢疫,但東方果實蠅根本無法越冬,水果只需在冬季出口便能避免此問題。他希望政府對外談判時能更細緻,或是對國內的檢疫機器、流程做更進一步的改善,才更有利於台灣水果外銷。
中國蔬菜由越南洗產地來台,政府補助冰庫反助長進口蔬菜
除了外銷改革,蘇雲嶢也指出,中國刁難台灣農漁產品的同時,也悄悄把更多蔬菜賣進台灣。台灣雖禁止中國上千項農漁產品進口,但中國持續透過越南進行轉口貿易,中國農產品如高麗菜、大白菜、洋蔥、青花菜、香菇等,每年高達 7 萬至 8萬公噸的中國蔬菜,持續透過「洗產地」來台。
蘇雲嶢所言不假,農業統計顯示,台灣對越南進口額持續增加,2022 年已突破 6 億美金,2023 年高麗菜、白菜、洋蔥、花椰菜及青花菜進口量加總逼近 10 萬公噸。這些轉口來台的蔬菜多送到全台最大蔬菜產地:雲林縣西螺鎮。
西螺果菜批發市場董事長蔡德福觀察到,近年來政府為儲放生產過剩的本土農產、進行市場調節,大量補助冷鏈設備,等於讓採購業者降低儲存成本,但業者買了冰庫後,不只冰國產蔬果,也拿來冰進口蔬果。
西螺果菜市場周邊盤商的倉庫裡,儲放了大量的進口蔬菜,每當颱風警報一響,或夏季缺菜等菜價高漲時,「這些進口蔬菜就會通通出現在市場」。
中國洗產地、台商轉投資網內互打
針對四大洗產地蔬菜,蔡德福分析,高麗菜及白菜洗產地機率極高,他與盤商打聽發現,過往台灣進口大白菜多來自韓國,但近年韓國大白菜產量下滑,今年更發生韓式泡菜「辛奇」短缺,韓國也得向中國進口大白菜應急。
台灣的進口白菜也慢慢轉為中國,中國山東產出的高麗菜及白菜,經路運送到越南後再送到台灣。
蔡德福認為,越南出產的青花菜及洋蔥有一半機率來自中國轉口,但另一半機率確實是越南產出。越南蔬菜產業多是台商投資,以青花菜為例,青花菜採收時間分秒必爭、仰賴人工,但台灣人力、土地成本高,不少國內業者便轉移陣地,選擇土地、人力便宜的越南,「這些越南蔬菜,基本上跟我們是『網內互打』」。
中國蔬菜洗產地該如何因應?蘇雲嶢認為,台灣夏季、颱風過後的缺菜狀況,是國人要面對的事實,若台灣有需求,進口自然無可厚非,但貿易應是「有來有往」,既然台灣對越南農漁產品貢獻了收入,政府也可向越南談判,要求對方也提供台灣農漁產品配額,或是增加准入項目,讓台灣有公平貿易的機會。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