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比省吃儉用更有效 !兩大支出評估原則讓你越活越有餘裕

三采文化

更新於 2024年04月16日03:29 • 發布於 2024年04月18日23:30

《這輩子賺多少才夠?》Will 黃士豪 著

很多人追求「省吃儉用」,我卻追求「支出效益」與「可預測性」。因為省吃儉用是有上限的,上限就是你頂多賺多少、花多少。那麼可以算一下,當一個人把大多精力放在省吃儉用時,他一輩子能剩下多少錢?可能還不錯,但絕對達不到理想生活那樣,更恐怖的是他可能活不到那一天。

多數人的省吃儉用,是在熱血沸騰的時候把自己逼到極致,然後一達到目標可能就報復性反彈、一夜回到解放前。這在長期的財富規劃上有很大的不安定因素。所以我們要追求的,不應該是省吃儉用,反而應該是「支出效益」以及「可預測性」。

支出效益最大化

「支出效益」指的是,以「達到理想生活」為前提的支出評估。注意,這裡不是單純省多少錢的計算,而是有特定目的要達到的開支評估。例如,在願景裡,你追求的是健康的身體、良好的體態,你當然可以用省錢來達成:吃便宜的泡麵、不要運動,以免餓了會吃太多。這樣雖然可以省到錢,但我保證省下來的錢幾乎沒有任何意義,比起你的健康,那根本不值得一提。

與此同時,你應該考慮的是,是不是應該先找教練評估運動的方式,與你的目標是否一致?是否應該搜尋誰能提供系統化的課程學習規劃?要付月費去健身房,還是單純買雙好跑鞋,先簡單晨跑或夜跑?飲食部分是要直接買健康餐盒,還是自己批量買食材來做便當?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方法嗎?例如請同仁一起準備、一起平均分攤?

這就是支出效益的評估,先確立願景目標,再決定省錢方式。這樣的好處是你能長期、持續、穩定走下去。在財務上有所積累以外,其他願景領域也有所前進。避免以後要花費更多來挽回,或更糟糕,花更多錢也挽回不了。

關鍵是可預測性

在未來,無論是投資組合增長,還是單純薪資收入增加,我們希望看到的,是你能因為收入增加,財富累積的速度也能增加。這時,如果有一個長期、持續、穩定的生活品質與開銷,就會是很關鍵的因素。

我常看到,薪資隨著年資增加的工程師,在獎金收入增加20% 的時候,開銷也跟著增加,而且增加的幅度還不只是20%。可能先來一筆大的支出,再伴隨每個月15 ∼20% 的開銷增加。例如本來每個月5 萬,加完薪6 萬,年終領了30 萬,於是先拿去度假、付頭期款買車。每個月開銷從本來的3 萬,變成6 萬2 千,之後還要繳車貸。這樣就算收入增加,我們也只能看著他一步步把自己綁死。

這種開銷方式通常有更深層的問題,就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長期願景是什麼。越是這樣的人就越會受周遭的環境所影響,例如:「這個級別的薪資,應該開賓士」、「應該買一個萬寶龍包」⋯⋯錢花得越來越多、工作越來越辛苦,但是卻越來越沒有安全感、越來越空虛、越來越不能沒有眼前這份薪水。

與其如此,我更願意看到一位專注長期願景的人,一開始可能開銷每個月就要4 萬,但隨著升職、加薪,他的開銷依然維持在本來的水準,只有微幅增加。那麼我就能知道,隨著收入增加,加上投入在投資組合,他的財富增長速度會越來越快。並且在財富增加的過程當中,其他的人生領域也慢慢朝著願景前進,例如維持健康、家庭關係、興趣培養、熱情專長的精進等。

薪資差5倍,人生可能差20倍

一樣是從薪資5萬到25萬,人的反應通常會有兩種:對於第一種人,看似收入差了5倍,但人生沒有任何改變,甚至倒退。因為他的每月盈餘,可能從正2萬,變成零或是負2萬。他的開銷在無節制地增加、他在不斷貸款買更多「配得上」自己收入地位的東西。

對於第二種人,他的開銷習慣,能讓他在薪資變成5倍時,餘裕增加20 倍。因為本來可能盈餘只有1 萬,隨著收入增加,就算開銷有些微上漲從4 萬變5 萬,盈餘還是從本來的1 萬,變成了20萬。

從風險角度來看,才是最細思極恐的地方,第一種人的開銷結構逐步變成以貸款為主,想減也減不了。因為沒有盈餘,也很難儲蓄,當公司因為景氣不好、減薪、留職停薪甚至資遣時,他們幾乎沒有任何抗打擊能力,會在海嘯第一排就直接被沖走。也許會因為付不起貸款、資產抵押、債務協商,最後宣告破產、信用歸零(但這也沒有什麼不好,至少是寶貴的一課。)

第二種人,因為本身開銷低,很輕易就能有個半年到一年的開銷總額放在銀行裡。這時就算公司發生什麼事,也能自己當放假、休息個半年一年,絕對足夠思考下一步,或甚至是另起爐灶。

對支出的盲目預期形成了無謂的恐懼,這也是稀缺心態的根源之一。我們受了太多未雨綢繆的教育,常因為「未知的風險」而有過多的考量與焦慮,自己嚇自己。在金錢上造成的結果就是,擔心未來不夠用,看到很多人保險買很多、現金存很多,面對投資卻遲遲不敢出手。要從這樣的自我牢籠解脫,我的方法來自馬斯克為了追求宏大的夢想,而嚴格控管每日開銷的經驗。

他的故事讓我茅塞頓開,如果我們在關注目標願景的時候,不能先「明確生存底線」,就容易在追尋夢想路上有所顧慮。自此之後,我的財務系統除了有「財務目標」、「財務現況」,還多了「生存底線」。探索自己能「單純活著」的最低要求,也是突破自我極限的過程。

我們沒必要每天都活得很辛苦,但知道自己能夠在極端狀況下生存,這才是一個人強大的地方,它讓我們更勇於追求夢想。「歷練的痛苦」不是成功要素,「知道自己禁得起挑戰」的韌性才有機會達成任何目標。要鍛鍊這樣的「金錢韌性」、擺脫稀缺心態,可以從「生存底線統計」做起。

◎作者:Will 黃士豪 

曾帶領公司,足跡遍及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上海、美國、澳洲,超過10萬學員,並在台灣完成超過萬人以上授課、千人以上個人財務、生涯與成長諮詢。現在更創立財務教育科技公司,與世界頂尖大學、非營利組織、政府部門、聯合國等合作,開發出AI輔助的財務學習App,實現「財務學習是基本權利」到世界各地。

【現任】

‧新加坡 金融教育科技新創 GoodWhale 共同創辦人暨CEO

‧三實而立 人文紀實紀錄片主持人

‧RFP 美國註冊財務策劃師

延伸閱讀:賺很大還是富不了、省很大還是不夠?專家給你原地財富自由的行動策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