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大衛.布魯克斯的人生寫作:從理性到感性

遠見雜誌

更新於 04月30日01:06 • 發布於 04月30日04:00 • 王力行

做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我最喜歡《紐約時報》的三位專欄作家文章:佛里曼(Thomas Friedman)、紀思道(Nicholas Kristof)和布魯克斯(David Brooks)。他們三位都是記者出身,有身經百戰的採訪經驗,有博覽群書的廣泛知識,有對人類好奇的深度關懷,更有一支懂得說故事的生花妙筆。

相對於佛里曼和紀思道的新聞性、國際觀強,大衛.布魯克斯更具有人文歷史背景和哲學思考。

他出生於加拿大,在美國芝加哥大學主修歷史。曾經擔任過《華爾街日報》記者,PBS、NPR和NBC的新聞評論員。從2003年開始於《紐約時報》寫文化、政治評論。

從小立志做作家,七歲時讀了《派丁頓熊》(Paddington Bear)後,幾乎天天寫作。自小也是個觀察者,老師告訴他的母親:「大衛不和同學玩,他只在一旁觀察他們。」這些特質,正適合當記者。

他進入芝加哥大學後,發現學院派、理性派的芝加哥大學完全吻合他的性格。

然而多年的社會觀察體驗,他深知太理性是和社會脫節的。2011年,透過寫《社會性動物》一書開始學習情感。他開玩笑說:「這是芝加哥大學的經典技倆:透過寫書來學習。」

從此,他打開心扉,學音樂、舞蹈、藝術,開始進一步了解「人」:不同種族、不同文化、不同階層的人,到底彼此有多了解?彼此有多尊重和關心?

此時,他也發現:「當我正在變得更人性化時,國家卻走向更少人性化和更虛無。」從1999年到2019年,美國自殺率上升了33%,自覺孤獨的人占36%,青少年更嚴重,有45%說他們覺得絕望和無助。

科技的快速發展,社交媒體讓人發狂;人們不再關心和參與公民事務。社會貧富差距加大,讓人悲傷;階層對立、惡意攻擊,使人恐慌。

新作鼓舞人心,讓自己成為「照亮者」

布魯克斯繼《成為更好的你》《第二座山》後,又將出版新書《深刻認識一個人》。這是作者花了四年時間,蒐集採訪、觀察這個社會為什麼互相埋怨不公、彼此敵對,人們愈來愈孤單、痛苦的背後原因。他找出關鍵在「人與人之間彼此沒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因此冷漠忽視。」他釐清、整理出一套方法,幫助大家變好,「只有人變好了,更具人文心、同理心,社會才會更好。」

書中他舉出許多例子和故事,告訴讀者平時忽略的和人說話的技巧:如何凝視、如何傾聽;如何透過人文學科的閱讀學習,成為「照亮者」,而不是「削弱者」。

大衛.布魯克斯認為作者的使命是:「做為一名作家,我是一個告訴其他乞丐,我在哪裡找到麵包的乞丐。」意思是:他讀到、聽到、學到對他有用的東西,他喜歡與人分享。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