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生技股IPO熱的背後推手,人才、新創、技轉三管齊下|《撥雲迎驕陽》

天下文化出版

更新於 03月18日02:12 • 發布於 03月18日02:12 • 陳培思,王明德,蕭玉品,陳筱君,洪佩玲

顛覆慣性,超前布局

2023年年底,生技醫藥類股IPO家數衝上全年冠軍。回想40年前剛成立生技中心的台灣,誰能想到現在的市場榮景?支撐這場輝煌背後的力量,是人才、新創、技術,是無畏轉型陣痛、持續創新前進的勇氣。

1965年,美援退出,但在此之前,已然挹注資源15年,為台灣的基礎建設、產業發展奠定根基;之後又經過近20年的發展,距今40年前的台灣,經濟起飛,電子業與現今所謂的「護國神山」半導體業,開始蓬勃發展。

然而,當時的台灣百業待興,恐怕誰也沒想到,40年後,台灣的生技產業能夠冒出頭,走到現在這一步。

2023年年底,生技醫藥類股衝上全年首次公開發行(IPO)產業家數冠軍,整體掛牌家數僅次於電子零組件業及半導體業。根據台灣證券交易所統計,光是上市生技公司市值即達5,213億元,且排隊申請上市企業超過十家,生技市值仍有持續攀升空間。

翻閱這些上市櫃生技公司的背景資料不難發現,隨著精準醫療時代來臨,免疫療法、細胞治療、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Contract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 CDMO)議題發燒,擁有相關技術專利與產品的企業,也較容易受到投資人的青睞。

不過,儘管如此,無論是揮軍日本細胞與基因治療市場的啟弘生技,抑或是亞洲少數通過美、日、台、澳查核的生物製藥大廠台康生技,又或者是國際委託研究機構(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 CRO)業者QPS將臨床前毒理試驗服務設立在昌達生化、打造植物新藥CRO價值鏈的邁高生技,無一不是十年磨一劍才擁有如今的傲人成績,而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簡稱生技中心),正是這些企業能在生技產業供應鏈占有一席之地背後的重要推手。

圖片來源:Pexels

人才、新創、技轉三管齊下

「人,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這句話多數人已耳熟能詳,放在生技產業更是鐵錚錚的事實。細數當前市場上重要的生技公司,已有數千位專業研究員來自生技中心,擔任副總經理以上職務的企業領袖更有數十位,所衍生出去的團隊也都為台灣生技產業供應鏈奠立了專業的基石。

人才擴散之外,生技中心也透過衍生新創、技術移轉等模式,促進台灣生技產業持續接軌國際,邁向下一個里程碑。

「我們的任務可能會隨著國際趨勢、產業脈動調整,但我們的核心價值不變,就是要以技術研發本位,扶育加值產業夥伴,」生技中心代理執行長陳綉暉說。

事實上,為了深化產業根基,生技中心在國家政策引領下誕生,數十年來順應時勢快速轉型,從初期篳路藍縷扎根定位,到中期延伸開發多元生技相關領域,到近期聚焦收攏,替台灣生技產業找尋到對的產業方向。

回顧過往,在2000年前後,生技中心重新將自己定錨在推動新藥開發。經過10多年的努力,如今,包含合一生技推出首款上市植物新藥、安立壐榮深耕治療阿兹海默症的口服免疫調節新藥、上毅生技的癌症治療新藥ENO-1單株抗體藥物、結合台灣大小分子發展優勢的嘉正生技等,已逐步看到技術的創新突破。只是,當成功案例愈來愈多,現實的挑戰也逐漸浮現⸺台灣生技產業需要更多、更長期投入設備、人才、資源,並非僅憑企業單方之力就能做到。

產業的心聲,政府聽到了

從「台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到總統蔡英文的「5+2產業創新計畫」、「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政府發展生技產業的相關政策陸續出爐;而由於生技產業前瞻性強、知識含量高、開發時間長、獲利未知性大等特性,初期發展就必須依賴國家高度投入,生技中心在其中的角色因此備受矚目,就是要在產業與研究機構、政府之間擔任橋梁工作,釐清各界需求,並同步協助政府推動法規放寬或擬定選題、投入臨床前開發與加值等工作。

從需求出發,讓研究可以落地

選題,往往能夠決定一家企業的命運,生技中心董事長涂醒哲觀察到:「台灣的醫療動能很強、醫學教授喜歡做臨床研究,卻很少做藥品研究,這也是新藥開發高度分工的必然。」

因此,生技中心一舉扛起串接醫學和藥學的溝通橋梁重責,以病人需求為導向,尋找有用的開發標的,近期台大醫學院藥理學科暨研究所教授楊鎧鍵團隊,就是以臨床的角度,找到器官纖維化的重要靶點,並與生技中心合作開發核酸新藥,未來將點燃心臟、肺臟、腎臟與肝臟等纖維化患者治療的新希望。

同時,生技中心也與國內各大醫學中心皆保持良好合作關係,共同針對「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Unmet Medical Need)進行技術開發,希望能在初期就與臨床醫師交流,確保開發出來的技術能符合臨床醫療所需。

以生技中心近期投入的低免疫原性誘導型多潛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C)治療研究來說,分別結合三軍總醫院的巴金森氏症及國防醫學院的聽力損傷臨床研究,希望透過這類異體細胞移植治療技術平台應用,開發出更多種細胞治療產品,嘉惠更多病患,同時也為台灣在細胞治療發展領域,打造新藥探索、研發、製造到臨床應用的完整產業鏈。

除此之外,像是生技中心第一家衍生公司台灣尖端,率先通過衛生福利部採「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細胞治療施行計畫細胞製備場所申請計畫、昱厚生技運用去毒LTh(αK)技術平台開發出嶄新疫苗、嘉正生技以抗體藥物複合體(Antibody Drug Conjugates, ADC)雙轉移酶醣(Dual Transferase Glycan Conjugation)鍵結技術布局雙效抗癌藥物市場,都為台灣的精準醫療乃至精準健康走向,提前奠定基礎。

成為創新整合的樞紐

透過擴散人才、設立衍生新創公司、技術移轉產業的全方位策略,台灣生技產業的基礎逐漸厚植、量能一層一層堆疊,台灣生技產業發展的格局與視野也愈來愈大。

「2018年進駐國家生技研究園區之後,我們進一步拉高格局,從國家角度檢視未來的任務,」陳綉暉認為,隨著大環境轉變,生技中心不能只低頭看自己,更需要「透過生技聚落優勢,以國家發展及全球鏈結的方向來布局、蓄積能量。」每個重要的轉折點,都是重新思考策略方向、再次促發成長的機會,生技中心不斷透過組織再造、財務重整,創新突圍,發展出新的道路。

於是,這些年,生技中心為滿足醫生跟病人的需求,成立了轉譯醫學研究室,強化「從實驗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連結研究與臨床應用,為產業承接提前做好準備;面對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飛速發展及遠距醫療、精準醫療和數位醫療的需求日深,在藥物平台技術研究所之下成立「智慧生醫組」(前稱數位健康組),希望藉由在藥物開發過程中,結合AI藥物篩選平台、AI預測藥物動力與藥物代謝(DMPK)平台等AI運用服務,加速台灣新藥開發效率。

「持續創新,是生醫產業前進、突破現有成績的絕對要素,」涂醒哲對於他個人、組織乃至整個產業,都有深沉期許:「我們要打破慣性、與時俱進,持續與上游研究單位或國外研發機構與下游生技廠商對話,成為創新整合的樞紐,持續培育多元化的生技人才、以衍生新創或技術授權,交棒給產業以延續各項研究成果並進一步發展,加速提升台灣生技醫藥產業新一波產值的高峰。」

>>馬上加入 天下文化 官方LINE好友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