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公糧 50 年》調漲公糧價格,恐讓產業惡性循環,專家建言:以品質帶動價格,提高收入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04月23日20:30 • 發布於 04月22日22:50 • 上下游News&Market
公糧 50 年》調漲公糧價格,恐讓產業惡性循環,專家建言:以品質帶動價格,提高收入

續前文)近年稻米種植成本因通膨大幅增加,部分農民、民意代表提出倡議,將公糧乾穀收購價由現行的每公斤 26 元往上調漲,引發正反意見討論。贊成方認為,公糧價格是水稻價格的關鍵行情,公糧漲價也會帶動民間糧商提高產地穀價,進而全面推升榖價。

反對者則認為,公糧價格上漲雖會短暫帶動穀價上漲,卻也會讓稻米種植面積上揚,價格將因而再度下滑,且會讓水稻走上「只重產量、不重品質」的回頭路,不但產業難轉型,更影響發展中的雜糧種植。

包含民間糧商、農會與學者都認為,公糧漲價不見得是保障稻農的唯一方法。逢甲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系教授楊明憲指出,一旦公糧收購價格提高,其他雜糧的鼓勵獎金也必須加碼,才可能維持現有產業平衡。總體來說,應提高水稻收入保險的保額,才能讓水稻產業轉型,將目標從高產量導向高品質,讓水稻價格提升,農民不再需要依賴公糧保價收購。

美濃農會、高雄農改場:漲價會讓水稻產業落入惡性循環

農委會在 2005 年推行稻米產銷專業區(現改名「稻米契作集團產區」),產區種植優質稻米,並以高於公糧的收購價與農民契作,如此一來,契作的水稻田能獲得更好的收入,也不必繳納公糧。高雄市美濃區便是集團產區之一,美濃米已在市場上打出品牌知名度,契作面積已從最初的 120 公頃提高到 450 公頃。

美濃以優質的高雄 147 號香米為招牌,美濃區農會總幹事鍾清輝表示,契作農民要種植高雄 147 號、每年參加講習,同時嚴格遵守合理化施肥、用藥規範以提高水稻品質,與公糧做出區別。

農會參加集團產區政策,便有照顧農民的義務,去年因體恤成本也提高契作價格,農會因此必須加強行銷力道,雖然國人米食消費量減少,但美濃米的銷售量年年提升,顯見「好米還是有市場」。

鍾清輝直言,他能理解農民希望公糧漲價的心情,但公糧收購重量不重質,農民為交公糧,種植過程會下過量氮肥,對於環境、水稻品質都無益,產出不好吃的公糧也沒辦法讓國人喜歡吃米,「漲價會讓水稻產業又落入惡性循環」。

高雄 147 號 是國內近年來稻米常勝軍,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副場長吳志文是幕後推手。吳志文認為,公糧政策使得過往水稻產業追求產量,育種人員為符合市場需求,也育出高氮肥耐受性的米種,造成產業惡性循環,更導致稻米品質成長緩慢,若公糧收購政策要留存,應朝品質計價,讓產業往好的方向前進。

美濃農會總幹事鍾清輝認為公糧漲價將使水稻產業落入惡性循環。(攝影/林怡均)
美濃農會總幹事鍾清輝認為公糧漲價將使水稻產業落入惡性循環。(攝影/林怡均)

有好價才有好米,不交公糧,更有機會外銷

知名的稻米契作集團多在花東,台東縣池上鄉建興米廠廠長梁正賢曾表示,台東池上、關山以及花蓮富里的水稻都不交公糧,因為米廠均採品質計價、嚴格分級,價格高於公糧。東部水稻重質不重量,因此產量僅有西部的六、七成,米價也較高,但在市場銷售暢旺,因此農民收入仍是嚇嚇叫。

除了提升品質,水稻的銷路也要拓寬。中華民國米穀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李榮福認為,農業部目前的稻米外銷多是低價出清公糧,民間糧商則努力以優質米拓銷,台灣和日本都種植稉稻,但日本米銷往全球,且價格是台灣米的兩倍,台灣米看不到車尾燈,「我相信台灣米不輸日本米」,透過外銷也能拉抬國內米價。

不過,水稻拓展外銷必須建立在優質米的基礎上。李榮福表示,公糧以量計價,過往賣給國軍和團膳,讓國人不愛吃米,「等於是自己打自己」,因此公糧不適合再調漲。相反地,公糧保價收購制度應成為歷史,讓市場機制恢復正常,才能讓優質水稻有發展空間。

池上生產高品質的稻米(圖片提供/「稻浪上的夢想家」製作團隊)
池上生產高品質的稻米(圖片提供/「稻浪上的夢想家」製作團隊)

水稻收入保險加強型保單應提高誘因,才能讓產業轉型

優質米是水稻產業改革的目標方向,然而,楊明憲也指出,稻米契作集團產區推行近 20 年,面積成長速度明顯放緩,要再快大幅成長有其難度。

農委會從 2018 年推出稻作直接給付,只要農民不繳交公糧,便能領取獎勵。不過實施 4 年後,公糧的收購量並未減少,因為本來就沒有繳交公糧的稻農是直接受益者,但繳交公糧的農民並未因此改變,也因此,稻作直接給付在 2022 年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水稻收入保險。

楊明憲認為,水稻收入保險政策是產業轉型的關鍵,保險分為基本型和加強型,基本型收入保險為強制納保,目的在於取代天然災害現金救助;加強型保險是自由投保,保額較高,目的是為了鼓勵農民不要繳交公糧。政策上路至今,加強型保險覆蓋率約 30%,但多是由稻米契作集團產區投保,因為農糧署要求集團產區投保,才能領取獎勵金。

現行加強型保單的計算公式為「目標價格」乘上「基準產量」,目標價格來源於過去 5 年平均生產成本,依照品種及栽培方式作加乘,一般品種乘 1.5 倍,有機、友善栽培或是優良品種則乘 1.6 倍;基準產量則為過去 5 年平均產量,投保水稻田一旦減產 5 % ,便能以目標價格計算、理賠。

楊明憲觀察到,水稻收入保險的加強型保單中,僅 5 %是非集團產區的農民投保,且近兩年來沒有進一步成長,顯然加強型保單對農民的吸引力還不夠。他認為加強型水稻收入保險應再把保額提高,例如:一般品種加乘提高至 1.7 倍,有機、友善栽培或是優良品種加乘則提高至 1.8 倍,精算下來,一公頃的水稻投保加強型保單,獲得的收入保障便能增加到 18 萬元。

加強型保單提高保額,取代公糧、財政負擔更低

水稻收入保險加強型保單提高保額,是否也會像公糧一樣造成政府財務負擔?

楊明憲分析,公糧平均一年收購 30 萬公噸,每公斤收購價每提高 1 元,政府每年支出會增加至少 3 億元,若依農民要求,從 26 元提高至 30 元,那每年公糧支出至少會增加 12 億元,倘若水稻面積增加,公糧收購量可能超過 30 萬公噸,屆時支出金額會更可觀。但加強型保單的保額提高一成,政府只需多支出 1000 萬元,還能減少公糧的支出。

研究台灣農業政策 30 年,楊明憲認為,公糧價格如同台灣農業政策中的關鍵齒輪,糧價調整後,其他政策也會被牽動、影響,因此不該輕易調漲公糧,尤其無限制、持續的加碼,政府支出越是增加,水稻乃至於其他作物的產業越難改革,「公糧越漲,以後越難取消」,水稻政策最終希望便是「米有好價,稻農有好收入,國家不再需要公糧」。

農糧署:針對調漲公糧,會再做精算

公糧會有落日的一天嗎?農糧署代理署長蘇茂祥回應,現階段水稻收入保險、稻作四選三,以及公糧保價收購政策是並存的,只要市場的一、二期穀價高於公糧收購價,公糧保價收購便名存實亡,農民也較不會繳納公糧。對於立委及農民要求調漲公糧價格,農糧署會再精算、評估可行性。

延伸閱讀:

公糧 50 年》通膨壓迫稻農,公糧漲價呼聲再起,對稻米產業是福是禍?

台灣水稻政策將走向何方?如何處理公糧爆倉、保障稻農收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