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被打上暴君的烙印,就不配擔任自由人民的統治者:《被推倒的偶像》選摘(1)

風傳媒

更新於 03月17日21:10 • 發布於 03月17日21:10 • 聯經出版
約翰·厄特爾1859年的繪畫中,描述1776年,革命派在聆聽美國獨立宣言後,將喬治三世的騎馬銅像推倒。(維基百科)
約翰·厄特爾1859年的繪畫中,描述1776年,革命派在聆聽美國獨立宣言後,將喬治三世的騎馬銅像推倒。(維基百科)

二〇二〇年七月四日,正值破除偶像的巨大浪潮期間,美國總統川普立誓:「我們絕不允許一群憤怒暴徒拆毀我們的雕像,抹除我們的歷史,向我們的孩子灌輸思想,或者踐踏我們的自由。」可是沒什麼比一群憤怒暴徒拆毀雕像更能呈現根本層面的美國。

這段話指涉的雕像是大不列顛暨愛爾蘭國王喬治三世。在雕像設立的一七七〇年,北美州東岸的大片土地受到英國掌控,稱為十三殖民地(Thirteen Colonies)。在過去的一個半世紀間,這些殖民地的定居人口大幅增長,驅逐了北美原住民。殖民地對於英方統治變得日益灰心,尤其是徵稅和治理的問題。他們在英國國會沒有代表,卻可能受制於毫無異議空間的法律與稅制。

英國國王喬治三世

地點:紐約省/設立時間:一七七〇年/雕像倒下時間:一七七六年

一七六五年《印花稅法》(Stamp Act)即為不受歡迎稅收的主要範例,旨在向印刷物徵稅。該稅法在一七六八年廢除時,紐約殖民地議會委製一尊喬治三世像以示慶祝。雕像由英國藝術家約瑟夫.威爾頓(Joseph Wilton)製作,他是國王的雕刻師。當時威爾頓已在著手鑄造喬治三世的騎馬像,委託者是國王的姑姑艾蜜莉亞公主(Princess Amelia),預計擺放在倫敦的伯克利廣場(Berkeley Square)。他接獲委託也為紐約造一尊雕像:很可能造型相仿,由同樣的模具鑄造。

威爾頓遵循古典風格,以羅馬卡比托利歐山上的古老人像馬可.奧理略(Marcus Aurelius)為範本。雕像展現喬治三世身著羅馬服飾,頭戴桂冠,期望大眾聯想到古代的哲學家皇帝。奧理略憑藉學識、道德品格與強烈的公共責任感受人尊崇:或許比較少人在喬治三世身上看見這些特質。奧理略像以青銅打造,威爾頓則用鉛鑄造喬治三世,再用鍍金包覆塑像。也許並沒有藉由材質表達象徵的任何意圖,但無論如何木已成舟:一切閃閃發光的盡非黃金。以這樁案例來說,光芒底下是沉重負荷。

儘管喬治國王像顯然是一份傑出的獻禮,但委製卻非一開始的想法。紐約殖民地議會的首選是為老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Elder)設立雕像,普遍認為推動廢除《印花稅法》是這位英國政治家的功勞。皮特像同樣委託威爾頓製作,以大理石雕刻。雕像注定傲立於華爾街和威廉街交叉口,即當時的紐約城市中心點。然而皮特在《印花稅法》廢除不久後當上首相,議會擔心沒有國王雕像,而去設立首相像顯得冒犯無禮——於是他們決定為兩人各立一尊雕像。喬治國王像是鑄造而非雕刻而成,比皮特雕像的造價便宜,且設立於較不顯眼的滾球綠地公園(Bowling Green)。

雕像在一七七〇年八月十六日落成,伴隨三十二響炮擊聲。騎馬像高立於十八英尺的基座,避免遭到破壞。此舉並未奏效。一七七一年,雕像周圍架起一道保護圍籬,接著在一七七三年通過反褻瀆法令懲罰毀損國王雕像者。

這些干預措施傾向表明,約莫從喬治三世像設立的那刻起,美國愛國人士就一直在攻擊雕像。不過還需要一件真正的大事,才會觸發人們徹底拆除雕像:一紙《獨立宣言》。

華盛頓將軍在一七七六年四月十三日抵達紐約,在滾球綠地公園旁的百老匯大道南端設立總部,離炮台不遠——喬治三世像就在他的大門外。在這之前華盛頓只來過紐約兩次。他的妻子瑪莎(Martha)於四天後到。他們搬進里斯貝納草地(Lispenard’s Meadows)的一棟大宅:當時是坐擁哈德遜河景的宜人鄉間,如今成為繁忙的瓦瑞克街和查爾頓街交叉口。眼看與英方的戰爭迅速逼近,那年春夏華盛頓多在鞏固紐約的防線。

議會在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通過《獨立宣言》的最終版本。兩天後,約翰.漢考克(John Hancock)送交一份副本給華盛頓,請將軍在紐約向他的軍隊宣讀。華盛頓在七月八日收到這份慷慨陳辭的文件。隔天晚上六點,他在空地(現今的市政廳公園〔City Hall Park〕)召集部隊。在那裡,當著每一旅面前宣讀《獨立宣言》。宣言詳述喬治三世對北美殖民地居民造成的傷害,並做出結論:「當一位君主的所作所為,使他的品格打上了堪稱暴君的烙印,就不配擔任自由人民的統治者。」軍隊欣然接受,並回以「三聲叫好」。

國王遭認定為革命的敵人後,合理的行動是找出他,並將他拉下王座。很遺憾,他遠在約三千五百英里外的英國,弒君不得不淪為象徵。激動的群眾踏上百老匯大道,朝喬治三世像邁進。人群中甚至包括奧利弗.布朗(Oliver Brown)上尉率領的四十多位士兵(和水手),以及革命組織自由之子(Sons of Liberty)紐約分會,該組織曾主導一七七三年俗稱波士頓茶黨的反徵稅抗議活動。至於有多少紐約平民參與或圍觀則眾說紛紜。抗議者翻越圍籬,往雕像綑綁繩索,並從基座整個拉下。

日後關於這起事件的繪畫和版畫傾向添加吸引人的細節,常讓喬治三世像誤穿宮廷服飾,披戴長袍和王冠,而非羅馬服裝。有些描繪甚至忘了那匹馬,想像他的雕像呈現站姿。場景設定在有著紫丁香色調的美麗黃昏,看見戲劇性日落或在背景升起營火黑煙。畫面呈現優雅仕女吃驚觀看,幼童和狗兒在周圍歡快奔跑,在某些版本可以看見非裔美國人的形象,甚至有一個美國原住民家庭,這全都是藝術的自由。我們對於事發的滾球綠地公園有誰在場、誰帶頭和誰響應,或事件的先後順序所知甚少。我們確知的是到了最後,國王的雕像橫陳在地,破碎不堪。我們也知道,雕像並非當晚唯一遭襲擊的英國象徵物。大不列顛國徽從議事廳、法院和教堂牆面被扯下,喬治三世肖像畫遭砸毀焚燒。

華盛頓將軍本人對於雕像遭拆除並不滿意。「儘管將軍不懷疑,拆除並破壞雕像的人,昨夜在百老匯大道是受到公共目標的熱忱驅使,」隔天他在命令裡寫道,「然而現場一片騷亂與缺乏秩序,在軍隊中,他反對此種態度,並下令軍中日後應避免發生這些事,留給適當的主管機關處置。」

理所當然,無論指揮官多麼強烈希求,革命實踐無法永遠秉持完美的禮儀,而一場革命此刻正在紐約發生。

喬治三世像倒下後遭到斬首,其餘部分擊碎成鉛塊。布朗上尉的手下把鉛塊搬上馬車,載往港口,由雙桅縱帆船運往康乃迪克。鉛塊在那裡熔掉,製成四萬二千零八十八枚火槍子彈,用來在獨立戰爭中對抗英方。國王的「這座雕像被拆除去做成火槍子彈,這麼一來,王軍可能會被熔掉的陛下擊中。」郵政局長艾畢涅澤.哈薩爾(Ebenezer Hazard)在七月十二日描寫。

特別的羞辱專門保留給喬治三世的斷頭。約翰.孟崔瑟(John Montresor)是當時置身紐約的忠誠英軍上尉,描寫自己聽聞反叛者「割掉了鼻子,剪下環繞他頭顱的桂冠,硬是用火槍子彈設法鑿穿他的頭,再動用別種方式毀壞容貌。」這顆頭被帶往摩爾酒館,在華盛頓堡(Fort Washington) 附近,反叛人士想用尖釘刺穿它,如同對待叛徒的頭。在那發生前,孟崔瑟派人去酒館偷走頭顱並埋起,隨後他再挖出來。「我酬謝那人,由蓋吉女勛爵(Lady Gage)將頭顱送交湯森勛爵(Lord Townshend),好讓國內的他們確知這不安地區中忘恩負義人民的劣根性。」(推薦閱讀:小國不作任何國家的附庸:《新加坡大戰略》選摘(1)

*作者為艾莉克斯.馮.藤佐曼(Alex von Tunzelmann),英國歷史學者、編劇。本文選自作者著作《被推倒的偶像:十二座塑造歷史的雕像》(聯經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