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工程科技中心主辦第十屆海峽兩岸海洋環境監測及預報技術研討會,為兩岸海洋學界在海洋環境監測與預報技術領域學術交流及科研合作的重要平台,期望提升雙方研究和應用能力,維護臺灣海峽海上安全,造福海峽兩岸人民。本次會議產、官、學界先進雲集,參與人數超過百人,共邀請18位學者演講,包含兩場大會專題演講。
由於兩岸面對面交流尚未完全解封,本屆研討會採用現場與視訊會議同步舉行,分別於臺灣海洋大學與廈門大學會場視訊連結。開幕式由海大校長許泰文致詞,他表示,海洋大學曾經在2010年舉辦過第二屆研討會,今年剛好是海大70週年校慶,非常榮幸在可以主辦第十屆會議,期望藉由本研討會提供與會的兩岸海洋科學學術界、產業界分享彼此的經驗,進一步讓兩岸相互交流最近的研究成果。大陸方由廈門大學校長特助兼翔安校區管委會主任陳光致詞,他感謝主辦方海洋大學為本次籌辦會議的付出與努力,並期待下次會議兩岸能夠實體交流。
本次研討會主題豐富,圍繞「海上觀測、雷達及遙測技術發展及應用」、「海洋數值模式及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在預報技術之發展應用」及「海洋環境生物、地球化學及生態災害與管理」等議題,並針對人工智慧於海洋環境研究的利用進行探討,特別邀請到臺灣海洋聯盟召集人蔣國平特聘教授主講「海洋科學研究或數據是有效海洋治理的關鍵-AI是海洋研究的高效工具」、中國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于福江主任主講「構建自主化智慧化的海洋預報技術業務體系」。
海大副校長李明安展示海水表面溫度的長期觀測結果,也揭示了氣候變遷對烏魚捕撈帶來的衝擊;國家海洋研究院研究員賴堅戊則結合海洋觀測數據與AI影像辨識系統,開發APP告知使用者即時海況與水域活動的適宜程度,期盼讓民眾能更安全地進行海洋遊憩活動。
「海峽兩岸海洋環境監測及預報技術研討會」由廈門大學洪華生教授、臺灣中央大學劉康克教授、臺灣成功大學高家俊教授發起,2009年10月首度於廈門舉辦,由兩岸輪流主辦,今年已邁入第十屆,與會的兩岸海洋科學學術界、產業界分享交流成果和經驗,受益匪淺,達成許多共識,業已成為海峽兩岸學界在海洋環境監測與預報技術領域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最重要的平台之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