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立法院吵什麼?7名大法官被提名人為何全被否決?《憲訴法》等3大爭議一次看

數位時代

更新於 2024年12月24日06:54 • 發布於 2024年12月24日06:50

立法院會12月24日進行「司法院大法官人事同意權案」投票,7位被提名人全遭否決。原因為何?又有什麼後續效應?

目前,扣除任期已屆滿的大法官後,現行大法官僅8位。而立法院會日前三讀修正通過《憲法訴訟法》部分條文,規定大法官未達15人時,總統應於2個月內補足提名。

另外, 參與評議的大法官人數不得低於10人,作成違憲宣告時,同意違憲宣告的大法官人數不得低於9人。

換言之,只要立法院大法官提名持續卡關,就可以癱瘓憲法法庭,讓憲法審查及裁判憲法審查案件的功能停擺。

今天有哪些提名人遭否決?事實上,為總統賴清德8月底提名的名單。包括:

張文貞 出任司法院長、
姚立明 出任司法院副院長、
何賴傑陳運財王碧芳廖福特劉靜怡
以上共7位,為賴清德所提司法院大法官人選。

國民黨團對7人全部封殺,台灣民眾黨立委僅對劉靜怡投下同意票,民進黨立委則對劉靜怡投不同意票;雖然民進黨立委對其他6位被提名人投同意票,仍不敵藍白人數優勢,因此7位被提名人全遭否決。

至於為何民進黨立委反對劉靜怡?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表示,劉靜怡曾辱罵民進黨,從過去罵前總統蔡英文貪污及論文是假的、行政院前院長蘇貞昌貪污,甚至羞辱黨籍立委王義川,為黨團認為不適任主因。

《數位時代》以下將逐一解釋近期立法院3大案爭議:

Q:《憲法訴訟法》爭議有哪些?

《憲法訴訟法》並未明定憲法法庭作成裁判的最低大法官人數。因此藍委翁曉玲提案修法, 重點為將大法官現有總額人數改為法定15人,提高憲法法庭的裁判的門檻。

對比《憲法訴訟法》現行條文,翁曉玲提案修正,要將「現有總額」修正為「法定總額15人」,並將憲法法庭評議、判決門檻從 1/2 改為 2/3。 換言之,要有10名大法官才能做成判決。

關鍵爭議:立法院恐癱瘓憲法法庭

大法官是解釋憲法的最高權威,總額為15人,1997年修憲設計「任期交錯制」,讓不同總統任命的大法官可同時並存,以容納不同意見。

回到現況,目前因由前總統蔡英文提名的7名大法官已於10月31日任滿,而在立法院議事在藍白杯葛之下,仍未審查司法院人事同意權案,導致目前僅有8名大法官在位。

依現行制度,8名大法官中只要有 2/3 參與評議、 1/2 同意,也就是6名大法官參與、4名同意,即可做出憲法法庭判決。

但翁曉玲提案修正《憲法訴訟法》未來若修法通過,憲法裁判至少須有10名大法官參與,且須有至少10名大法官同意,才能做成憲法裁判。 以現在僅剩8名大法官而言,無法達到評議門檻,故未來若立院長期杯葛大法官任命,就有癱瘓憲法法庭的風險。

Q:《選罷法》爭議有哪些?

目前的《選罷法》修正案由國民黨立委許宇甄等39人所提,擬對現行《選罷法》第75條及第90條修正。

爭議1:任職一年內不可提案罷免

因75條的原條文規範「就職未滿一年者,不得罷免」,未明確指出是「一年內不得啟動罷免程序」或是「一年內不得進行罷免投票,而產生罷免的結果」。

因此若照字面解釋, 形同從選舉結果出爐後就可發動罷免,且啟動罷免的程序太容易,造成政治動盪。因此國民黨團主張應修為「就職未滿一年者,不得為罷免之提議與連署」。 換言之,若法案表決通過,未來民選公職人員若就職不到 1 年,中選會將無法受理罷免提議。

爭議2:同意罷免票數,要比當初當選票數高

根據現行《選罷法》規定,罷免案要通過,需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有效同意票數」多於「不同意票數」,以及「同意票數達到原選舉區選舉人總數四分之一以上」。

但根據藍營修正案,擬新增第三個條件「加一條款」, 亦即同意票數須至少超過被罷免人當選時之得票數 1 票,罷免結果才算成立。

Q:《財劃法》爭議有哪些?

《財政收支劃分法》(簡稱《財劃法》)是規範中央與地方政府間財政收支劃分的法律,自1999年修正後,至今已超過20年未進行大幅度的修改,隨著台灣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遷,現行《財劃法》逐漸浮現許多爭議。

關鍵爭議:中央與地方財源分配不均

現行《財劃法》將大部分稅收劃歸中央,導致地方政府財源不足,過度依賴中央的統籌分配款,自主性受限。地方政府普遍認為中央「集錢又集權」,不利於地方發展。

具體情況為, 1999年修法時,將精省前的中央、地方收入佔全國總收入比從60%:40%調整為75%:25%,明顯提高中央可支配的財源比例。

國民黨主張,中央應將精省修法後多拿的15%收入還給地方,根據國民黨團4日提出的修正草案, 將原由中央分配營業稅收40%、所得稅收10%給地方政府規定,改為營業稅100%、所得稅25%分給地方。

至於土地增值稅,原本僅有直轄市可100%留用徵起收入,其餘各縣市則有20%須繳由中央統籌分配, 國民黨版本提出,未來該項稅收一律100%全歸地方。

至於行政院態度,則以現況為主,因此並未提出政院版修法草案。

Q:青鳥是什麼?名稱怎麼來的?

事實上,「青鳥行動」為2024年5月起的一系列社會運動,其訴求核心以反對國民黨、民眾黨團於立法院的提案,而組成民眾則被認為為泛民進黨支持者與部分中立選民。

「青鳥」名稱源自5月24日的集會,用以迴避立法院所在地「青島」一詞,可能被社群媒體演算法降低觸及率,因此改用字形相似之詞彙「青鳥」,故其集會被泛稱為「青鳥行動」。

當初的爭議法案為《國會改革法案》、《花東交通三法》等。前者最大爭議在於「藐視國會罪」,若官員在立法院備詢時有虛偽答覆、拒絕提供資料等行為,可能面臨罰鍰甚至刑責。反對者擔憂這會導致行政部門受到過度箝制,官員因害怕觸法而不敢暢所欲言,形成「寒蟬效應」,影響行政效率。

《國會改革法案》也擴大了立法院的調查權,使其可以調閱政府機關甚至私人企業的文件和資料;也可要求總統赴立法院進行國情報告並接受立委「即問即答」。

至於「花東交通三法」,分別是《環島高速鐵路建設特別條例》、《花東快速公路建設特別條例》以及《國道六號東延花蓮建設特別條例》。爭議在於經費龐大,三項建設預估總經費高達數兆元新台幣。

爭議法案現況

《國會改革法案》目前已失效。雖一度在立院表決下通過三讀,但經過總統賴清德、行政院以及監察院皆分別向憲法法庭聲請釋憲後,法法庭先於7月19日作成暫時處分,裁定部分條文暫時停止適用,隨後於10月25日作成113年憲判字第9號判決,宣告「藐視國會罪」在內的多數關鍵條文違憲,相關條文立即失效。

而「花東交通三法」雖然一度排入院會議程,但後續並未進行實質審查。目前這三項法案的進度處於停滯狀態,尚未完成三讀程序。

延伸閱讀:影片|國會改革法案釋憲判決出爐!藐視國會罪完全失效、5修法結果一次看

責任編輯:李先泰

延伸閱讀

全家開放24小時寄物,1天最低20元!「寄物+」新服務怎麼使用?簡單3步驟教學
鴻海派關潤出馬,與Nissan大股東洽談釋股意願!本田併日產仍有變數?
「加入《數位時代》LINE好友,科技新聞不漏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