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做出正確決定的關鍵?史丹佛研究:直覺比理性重要!怎麼做

商周.com

發布於 04月08日01:00 • 王貞懿 編譯
做出正確決定的關鍵?史丹佛研究:直覺比理性重要!怎麼做

你認為要做出一個好的決策,應該要靠理性,還是感性?

通常理性的分析、推演、思考,被視為決策的黃金準則。然而,史丹佛大學商學院行銷學教授希夫(Baba Shiv)卻說,冷靜與理性的大腦,並不是唯一的條件。

他指出,理性腦只負責我們決策的5%~10%,「情緒,對決策有深遠的影響,而我們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希夫的研究專長是神經經濟學,尤其是針對情緒和動機相關的神經結構,如何影響決策的過程與經驗,讓人們做出最後的決定。

明明身為一名「科學家」,為什麼他會如此看重「情緒」的作用?他仰賴的其實是研究結果。

實驗結果:成不成功,都是大腦自己的解釋

在他的實驗中,先告訴受試者會品嘗到不同價位的5種葡萄酒,價格從5到90美元不等。但事實上,5杯之中只有3種葡萄酒被端上桌;其中有2種酒,各重複倒了2次。

當受試者每次品酒時,希夫會監測他們的腦神經活動。結果發現,明明喝的是同一款酒,但只要大腦以為,正在品嚐的葡萄酒比較貴時,感受快樂區域的活躍度也會較高。

希夫說,「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人生沒有成功或失敗,只有結果。」因為不論客觀的成敗如何,都是靠大腦在解釋、判斷成功與否。

從小,我們就被灌輸,當要做出重大決定,請盡可能理性,這是從啟蒙運動後就充斥在西方哲學思想中的假設。但這忽略了一個事實——人們是隨著情感而成長、進化的。

歸根究底,理性腦擅長的往往不是理性,而是將情緒腦已經決定要做的事情,加以合理化而已。但人們無法在意識層面感知到。

希夫舉例,當要做出投資、收購決策、聘用高階經理人等重要決策時,人們都力圖擺脫認知偏誤,不想成為偏見的受害者。因此傳統主義者認為,需要先深思熟慮,考慮利弊:成本是什麼、結果是什麼?你將從一系列行動中獲得什麼?機率又是多少?

但決策,其實還有第二個目標,希夫將它稱為「決策信心」,即我們相信我們的選擇是正確的。

認識「決策信心」:讓你堅定選擇的信念感

「因為從A到B,絕對不會是一條筆直的路。當路上遭遇困難、坎坷時,如果你帶著懷疑,你很可能會提早放棄這個選擇,」換句話說,所謂決策信心,也就是信心和信念,本質上出自於情感,而非理性的判斷。

許多公司喜歡宣稱,「我們是一個靠資料驅動的組織,」希夫便會答道:「對,這就是為什麼你做決策速度很慢。」

他認為,想做出更好的決策,必須更像一名藝術家一樣思考。

在商場上或人生裡,人總會遇到「必須」前進的時刻。你可以保持原有的路徑,或是開創出另外一個劇本。在兩難的抉擇中,要問自己,哪個最能引起我內心深處的共鳴?如此做出的決策,才能更有信心的執行下去。

但這還有個要小心的陷阱,以最近剛被判刑25年的加密貨幣平台FTX創辦人班克曼-佛萊德(Sam Bankman-Fried)為例。他相當相信自己的信仰,他確信自己要把公司帶往哪裡。但,這卻導致了非法的行為。

希夫提醒,你要做的就是,時不時的檢視所發生的事實,強迫自己考慮所有負面的因素。這並不會讓你半途而廢,而是大腦會知道,我需要先處理一些不那麼開心的事情,但這些負面因素將會逐漸消失,而積極的結果將會在未來出現。這就是思考問題的方式。

這位史丹佛教授並非認為理性不好、感性最棒。而是他相信,一位好的領導者,絕對不僅僅只是成為一名科學家。

「今天,大多數領導者都接受過科學家的訓練,能做出非常合理的決策。我們需要的,是科學思維和藝術思維之間的良好平衡,因為藝術家有夢想,而夢想是激勵我們的動力,」他說。

資料來源:史丹佛商學院史丹佛商學院Podcast節目《If/Then》

核稿編輯:吳和懋
責任編輯:林易萱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