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電影市場疲弱,北美 2024 年票房 87 億美元,和 2023 年相比下降 3.3%。在台灣,電影市場也見衰退,去年電影業銷售總金額 62 億,年衰退近 2 成。台灣大學經濟系副教授馮勃翰分析,除了受到串流平台影響,近年好萊塢電影供應不足,以及美國電影著重 DEI,導致觀眾不買單,皆是原因。
在新片票房不如預期的情況下,舊片重映意外表現亮眼,成為市場的一劑強心針。去年 12 月《星際效應》10 周年重映,全球票房達 2450 萬美元,台灣票房達 4000 萬元,打贏不少新片,連業界都認為比預期中的表現更好。
今年初,《哈利波特》全系列電影在台灣大銀幕聯映,國賓影城重映 60 部經典電影也引發討論。近期,《火線追緝令》亦推出 4K 修復版,將登 IMAX 巨幕,宮﨑駿經典之作《風之谷》同樣將重返戲院。但不少舊片能在 Netflix、Disney+ 等串流平台看到,為什麼觀眾還是願意進電影院觀賞?
觀眾願意為了看過的電影走進戲院的原因:經驗財
馮勃翰認為,大眾選擇老電影,跟 經驗財(Experience Goods) 的概念有關,即人們看完電影,才會知道花的時間跟金錢是否值得。相比舊片在當年已打下知名度,新片對眾人來說全然陌生,所以當新片無法藉由宣傳引發大眾的期待,他們就會選擇付費觀賞舊片。
知名度也成為片商挑選舊片的原則,甲上娛樂總經理許詩璟表示,要讓老觀眾重溫,也吸引新觀眾進電影院,需選擇有口碑的舊片,例如曾獲獎、票房好、有國際明星出演等。國賓大戲院 60 週年慈善影展放映《全面啟動》,即吸引不少新觀眾。國賓影城行銷經理蔡聖湘發現,沒有看過該部電影的年輕人,會因為外界推薦,覺得該部電影必看,而願意進戲院。
此外,有些經典電影雖然能在串流平台上看到,大眾還是願意進電影院。蔡聖湘和許詩璟不約而同提到宮﨑駿的電影,他們發現家長會帶小孩進電影院重溫,並說「我們小時候都看這個」,就像是一種世代傳承。而《魔法公主》、《霍爾的移動城堡》票房表現不俗,皆超過 2000 萬。
馮勃翰則認為大銀幕仍有魔力,「《星際效應》就是一個非常經典的代表,它是非常適合大銀幕的,帶來的震撼不是我們透過電視機或是手機可以比擬的。」當重映的舊片展現驚豔的聲光效果,帶來不同於日常在串流上觀看的體驗時,大眾就更願意進戲院,進而提升票房表現。
近年來經典電影頻頻「回鍋」大銀幕,舊片重映更賺錢?
至於舊片重映是否是一門好生意,蔡聖湘表示,並非每一部舊片的入座率、累積票房都能有亮眼表現,所以電影院賺錢與否,因片而異。許詩璟則認為,舊片重映已成為一種類型,在台灣票房占比可能不高,但有影迷會支持,成為穩定的收益。
「(舊片重映)是可以有點獲利,但要大獲利,我覺得還是要看舊片本身。」許詩璟補充,雖然修復片、老電影的購片成本確實比新電影低,但還要加上重新包裝的宣傳成本。
有時電影院會擔任發行公司的角色,一種方式是跟國外的電影公司洽談、走商業放映的模式;另一種是採影展模式,最多只能播映 4 場。蔡聖湘表示,國賓大戲院 60 周年慈善影展是由電影院跟國外的 agency(類似台灣的公播廠商)就是以影展的方式洽談,雖然購片成本較低,但上字幕、送審等成本須由電影院承擔,再加上人力成本,「可能賺不回來,必須要去精算。」
核稿編輯:王宥筑
延伸閱讀
《甄嬛傳》年假觀看數破千萬!「馬拉松直播」有何魅力,為何連可口可樂都來贊助?
當績效與人性衝突時,該選哪邊?從電影《正體 Faceless》看職場的道德難題
加入《經理人》LINE好友,每天學習商管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