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人際

關係內獨處之必要|給缺乏安全感的另一半:我只是想獨處,不是不愛你

女人迷Womany

更新於 2021年02月15日12:30 • 發布於 2021年02月15日12:30 • 哈理斯 Harris│心理師

「老公,明天週末我想自己一個人去台北走走。」

「幹嘛啦?妳又有什麼事不開心嗎?」

「蛤?沒有呀,就平時上班生活都在中壢,單純想一個人去走走而已,沒有開心不開心呀!」

「我才不相信!要不妳為什麼要自己一個人去?」

「我就想自己一個人走走、散散心呀,怎麼了嗎?」

「說吧,妳有什麼事不開心?」

「⋯⋯」

這段真實的對話,大概對許多有伴侶的讀者來說都不會陌生,甚至有所共感。我們希望擁有私人的時間與空間,完全不必管家人、朋友或伴侶的一天半天,但他(她)就是不懂這個沒有理由的需要,彷彿是提出這需求的我錯了。

(推薦閱讀:「單身才是理所當然的狀態!」不害怕沉淪、不依賴於安穩,不再受困於單身自責

獨處就是愛獨處,無關乎愛不愛你

讓我們稱上文女士的需要為「獨處的需要」。

事實上,我們在生命早期便一再享受獨處這件事,我們自己在畫畫,享受色彩的組合,或一個人練習樂器,自在得不覺時間飛逝,或是獨自到海邊吹吹風,在沙灘上撿了一早上的貝殼。

然而,能夠享受獨處,這其實是一種「能力」:獨處的能力(the capacity to be alone)[1]。這代表,曾經有一個人(一般是我們的早年照顧者/母親)安穩可靠地「在場」(present),不只不打擾我們,還讓小時候的我們能專心地獨自遊玩,畫想畫的畫、彈奏所愛的譜、不怕被海浪捲走地撿貝殼。

這種安穩又自在的獨處時刻,很可能是一個人最能自我療癒(或至少自我安撫)、最具創造力、也是最為寶貴的時光。成年以後,曾經「在場」的好媽媽已經居住在心中,使得我們能真實地與自己相處,而非感到畏懼或煎熬。

圖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城市人天天工作,夜夜加班,週末都得照顧家人與伴侶的感受⋯⋯我們很容易忘記「獨處」的力量。而那些沒有忘記的人,他們向伴侶提出「我想抽空一天,自閉一天,我們不要見面,不要聯絡」。

為什麼?

——「因為獨處過後,我就能夠重新打起精神來呀!」

那我不打擾你,你在房間做自己的事情也是獨處呀,不是嗎?

——「但我要獨處,是完全不用顧慮某個『在場』的人的感受和需要的!」

那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天啊!我想獨處,跟我愛不愛你是兩回事!」

精神分析師 Winnicott 就認為,消極來說,獨處的需要就是人們要從被迫害或監控的焦慮中脫身,或積極來說,獨處的需要則是人們把內心的「好媽媽」投射出去,好重新經驗她(如獨自看一場展覽、聽一場音樂會、去親近大自然、去下個午茶)⋯⋯而為滿足這需要,就得離開那個無法獨處/無法讓別人獨處的對象或環境。

(同場加映:喜歡獨處或喜歡有人陪都沒有錯,重要的是對自己的了解

獨處的羞恥感,化作意識的生氣感

那個無法獨處/無法讓別人獨處的對象,就是那個總是問「幹嘛啦?妳又有什麼事不開心嗎?」的伴侶,彷彿他或她從來沒有獨處的需要,才不曉得獨處的重要性。

就像一位中年男士,每當她的女友希望有獨處的時間——有時候僅僅是三小時,好跟朋友們出去吃飯——他都會焦慮不已,竭盡所能去阻止、跟著一起去、不斷打電話催促她回家。

他的女友跟我說:「我不明白他怎麼不懂我只是需要一點私人空間,無他了,就給我自閉的空間也好,自閉完了我就好了。但他就是不懂!我真的翻白眼翻到屎眼去了!」

為什麼別人無害的獨處,總是跟他們的情緒綁在一起呢?我們可以說他們是焦慮型依附的人,但如果繼續以精神分析師 Winnicott 的理論細緻去看,他們那種不夠成熟的(unsophisticated)相處,無法允許他人獨處,其實往往代表在早年缺乏了一位安穩可靠的母親所滋養的自我支持(ego-support)力量。

如此,他們時常擔心被落空與拋棄,害怕自己的衝動與情緒,陷入一種強迫性的小劇場式思考迴路。——事實上,他們是無法忍受獨處,是沒有培養出獨處能力的小孩。

因此,當女士提出獨處的需要時,男士的潛意識中便響起「我得面對自己孤孤單單的獨處」警報,這個警報提醒他,他的心中住著一個拋棄他、令他不安、無法好好相處的母親意象。這一切都令他無比焦慮,並開始生氣。

在意識上,男士氣女士不夠重視他、必須 1 星期 7 天 168 小時都把他放在首位,但他亦知道自己的要求是幼稚而不合理的;在潛意識中,他不只害怕被拋棄,更恐懼獨處,因為他的獨處經驗等同於有一個「壞媽媽」,這件事令他十分羞恥(shameful)。

潛意識的羞恥感,噴發到意識時就會換了個模樣,就像男士後來反省時也說:「我也不知道自己在氣什麼,在擔心什麼,我知道妳只是出去吃個飯,但我就控制不了自己。」

他們的強迫性小劇場式思考,讓他們在被拋棄的幻想迴路中打轉,但無法觸及底下尤關獨處的不安與羞恥,才會在意識上丟出各種牽強附會、連自己也覺得不合理的理由去阻止伴侶去獨處,乃至擺出無理的敵對態度。

(你會喜歡:日常插畫|「孤單有時,脆弱有時」單身女子愛自己的 9 個獨處時光

結語:給雙方的小建議

我們曾以為情感多變,行動沒有理由,是女性的天性問題。但提出這種觀點的人錯了,他們把這事錯怪在女人身上——至少在「需要獨處」一事上,正是人們在生命早期缺少一個女人(老母)安穩的在場,才無法理解這個需要的合理性,並為自己無法獨處的潛意識所苦。

如果你的伴侶,就是那一位能夠享受獨處的成熟者,請你按捺自己的焦慮,好讓他(她)繼續愛你。否則,即使對方原本多愛你,但你卻因為焦慮而處處制限對方的自由,那麼愛就會窒息。

如果你希望獨處,卻因為對方的質問而令你深感罪疚或困惑,請你肯定自己的需要,好讓你繼續愛你自己。否則,即使你原本多愛對方,但你因為不敢自在去獨處而失去自己,那麼愛也會消逝。

延伸閱讀:

專訪桂綸鎂:一個人最好看、最讓人喜歡的,是你也喜歡你自己
專訪桂綸鎂:一個人最好看、最讓人喜歡的,是你也喜歡你自己

專訪桂綸鎂:一個人最好看、最讓人喜歡的,是你也喜歡你自己

加入女人迷 Line@,好內容不再漏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