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家具界規模最大的盛會「米蘭家具博覽會」,一向以義大利和瑞士品牌為核心,但十年前開始,焦點卻轉向北歐設計,「好像整個米蘭都走向了斯堪地那維亞,」《紐約時報》如此報導。
也是2014那一年,丹麥家具品牌Hay首度亮相,以販賣琳瑯滿目平價居家小物的迷你市集(Mini Market),吸引了人潮聚集。一位時尚部落客寫道,「你不用知道Hay的展攤位置在哪,你只要跟著那些背著限量Hay提袋的潮人們走,就能找到。」
「北歐風」是目前室內設計的標竿風格,但其實是最近幾年才重新崛起。二戰後政治上的團結,讓北歐各國設計風格趨於一致,加上工業化取代手工製造,北歐家具經歷短暫的興盛,讓美國家具集團開始大量進口。
1970年代,設計圈的注意力轉移至通俗文化(pop culture)和後現代主義,北歐風進入衰退期。1990年後,全球化浪潮席捲而來,瑞典家具巨頭IKEA快速擴張,加上金融風暴後,北歐重視永續的文化受到關注,北歐風開始走入全世界消費者的客廳。Hay則是這波新北歐風吹起後,標誌性的品牌之一。
2002年由丹麥夫婦羅福(Rolf Hay)和梅特.海伊(Mette Hay)成立的Hay,近年來快速竄起,被網友喻為「家居界的Zara」,2023年營收60億台幣,自2016年至今平均年成長8.4%,速度是IKEA的2倍。2024年3月,Hay在台北開設全球第16間旗艦店。
在專業設計人才備出的歐洲,沒有設計背景的羅福和梅特,如何讓Hay快速擄獲全球消費者的心,為北歐設計傳統翻新了一頁?
祕訣1:踩穩第一步,確立品牌DNA
Hay專攻平價家具和高檔歐洲家具中間的定位,在創立之初就很明確,這得歸功於另一位創辦人特羅伊爾斯(Troels Holch Povlsen)。他是Hay的主要投資者,也是丹麥快時尚巨頭綾緻集團(Bestseller)的創辦人。
「特羅伊爾斯出來創Hay時,就已經把商業模式設定好,」台灣設計品牌Naknak總監曾彥文觀察。
特羅伊爾斯和羅福透過辦公家具設計案結識。特羅伊爾斯是家具設計迷,而羅福是一個沒讀過設計,但對設計狂熱的年輕人。設計職涯初期,羅福受老闆啟蒙,愛上丹麥1950、60年代的設計。
回丹麥後,他進入家具商Gubi(古比)工作後的兩個觀察,奠定Hay的核心價值。
一是,他想讓設計變得更平易近人。他發現,「懂設計的人買不起,買得起的人不懂設計。」
Hay用色鮮明,成為品牌識別特色。(取自Hay台灣官網)
第二是與各國設計師合作。當時,品牌只跟自己國家的設計師合作,但Gubi兜起不同國家的設計師,讓羅福看到新的可能性。
特羅伊爾斯則想復興丹麥設計。兩人理念一拍即合,與羅福在Gubi的同事、他的妻子梅特,一起創立Hay。
夫妻倆都認為,這個階段對Hay非常重要。「我們花5年找到品牌DNA,當你有了正確起點,後面的事情就變得容易得多,」羅福說。
祕訣2:快時尚精神翻轉百年家具傳統
Hay的商品保留了經典家具品牌的風格與品質,售價卻只有一半,也因此被稱為「家居界的Zara」。經營模式中,也有快時尚的影子。
首先是供應鏈。Zara將大部份生產留在西班牙總部內完成,其餘程序則外包。Hay母公司綾緻集團在中國有6000多個經營據點,創辦Hay第三年,就在中國、印度、土耳其等地設立採購辦公室,與當地供應商合作生產便宜的家具。
再來是不斷推出新品。相較許多北歐品牌,一年發布2次新品,HAY每年發布4次,樣式也更多,背後是Hay緊密的設計師網絡。與Zara雇用數百位年輕設計師不同,Hay在世界各處物色有才華的設計師,建立合作關係,合作的設計師超過70組,為Hay的丹麥血統融入更多樣的元素。
Hay與全球新銳設計師合作。(取自Hay台灣官網)
不過,家具終究與服飾不同,「琢磨一把好椅子需要3年時間,」羅福說。也因此要快速回應市場需求,靠的是對色彩和時尚敏銳的梅特。她負責Hay的居家小物系列(accessories),就能輕易勾起顧客的消費欲望。
「Hay要掌握CP值,又要不斷推出新品,材質跟顏色是關鍵之一,」曾彥文分析,不一定要開發全新商品,只要改變配色邏輯或材質用料,就會有新意,「這樣既能加快開發速度,成本也不會增加太多。」
不同於北歐家具經典的白、灰和木質色,梅特大膽地將黃、紅、藍、綠運用在商品上,為Hay帶來高識別度。藍芽音響品牌Sonos就曾上門邀請Hay為音響設計顏色。
祕訣3:吸粉關鍵,搶眼顏色+家飾系列
2014的米蘭家具博覽會結束後,Hay緊接著在歐洲超過800處博物館、美術館和購物中心舉辦迷你市集,打開知名度。
走入Hay門市,擺在最顯眼位置的不是高價大型家具,而是這些陳列居家小物的貨架,讓人迅速降低戒心。Hay 500多種品項裡,就有超過300種是居家小物,這些居家小物單價數百元到1000多元台幣,卻佔Hay營收的17%。
居家小物吸引人的關鍵,是梅特在平凡物件中注入新意的巧思。梅特父母在丹麥海濱開設一家選物店,她放學就在店裡幫忙拆箱、上架商品,把玩欣賞商品,成為她最享受的過程,也讓她清楚了解客人的喜好。
梅特不斷延伸觸角,最近還推出寵物系列,販賣貓狗的牽繩與飼料碗,創造新鮮感,也攻佔新客群。
Hay在歐洲超過800處博物館、美術館和購物中心舉辦迷你市集,幫助品牌快速宣傳。(取自Hay官網)
台灣能複製其他國家的成功?
一位資深家具選品業者認為,Hay受歡迎的關鍵是,設計夠平易近人,一般消費者都能快速看懂,搭配效果好,能快速融入「在家也要拍出好照片」的網紅經濟。
Hay能否在台灣複製其他國家的成功?這位家具選品業者分析,國外選物店遍布,隨意走入家具店閒逛和挑選商品,已成為一種生活習慣,但台灣人卻是有需求時才會走進去。
另外,Hay的家具單價也不低,一張椅子要價2萬,以租屋為主的年輕人,即使被設計吸引,也不一定有足夠預算。
過去十多年,Hay以貼近消費市場的手法快速拓展。然而隨製造成本攀升、環保意識抬頭,快時尚的擴張已趨緩,Hay還能繼續成長?
曾彥文觀察,相較於家具市場推出新品的速度變慢,供應商和通路多元的Hay,目前仍保有創新能量,然而家具品牌愈來愈多,未來能否繼續帶來刺激,值得持續觀察。
【延伸閱讀】
●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796期《解密微軟吸星大法》
留言 1
S.C. Hsu
Hey
04月25日02:09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