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晚上7點,離美國矽谷蘋果總部不到5分鐘車程的林布魯克高中依然燈火通明,教室裡的15位來自各路的當地人,伏案專心描寫注音符號以學習正體中文,和過去中國孔子學院輸出的漢語拼音、簡體中文截然不同。
這裡是由北加州目前規模最大僑校——矽谷中文學校,租用場地所開設的台灣華語文學習中心,首次招收成人學習華語,就得到全球評鑑第一名。
美國北加州規模最大僑校,矽谷中文學校校景。(圖片來源:矽谷中文學校提供)
「在這裡學華語,對我工作很有幫助,」29歲,在富士康矽谷相關企業擔任產線協調經理的馬汀(Jonathan Martin),穿著潮味十足的紅色帽T告訴記者。
馬汀所上的華語班,由台灣華語文學習中心開辦,過去半年來已在美國、歐洲開設18所,今年將增加至45所,學生人數上看1400人。未來4年更將增加至100所,學生可望超過3000人。
如此螞蟻雄兵,將為孔子學院撤離後的美國、歐洲,提供新的華語能量。
美國在台協會副處長柯傑民(Jeremy Cornforth)接受《天下》採訪時強調,台灣推動對美國輸出華語教育的意義在帶給學生多元、開放價值,「是美台合作間最重要的基礎。」
左至右為外交部政務次長曾厚仁、教育部次長劉孟奇、國安會副秘書長徐斯儉、美國在台協會副處長柯傑民、學術交流基金會執行長那元道、僑委會副委員長呂元榮。(謝佩穎攝)
出身德州的馬汀,從未學習過中文,直到搬家到矽谷,才發現身邊同事充滿華人,興起學華語的念頭。一度猶豫想學簡體中文的他,在身邊不少台裔長輩勸說下,才明白正體中文的優勢。
「我就是覺得非學正體中文不可,」馬汀細數正體中文的優點,包括富有文化底蘊、學習正體自然可以讀懂簡體字等。
自去年9月至今,學習台式華語近半年的馬汀已能用簡單的中文和記者溝通,對小籠包、台北101等台灣小吃、地標更不陌生,打算疫情趨緩後親身到台灣走一遭。
台灣華語教學的戰略高度
事實上,華語教學在歐美,對台灣來說具有國家戰略高度。矽谷中文學校設立的台灣華語文學習中心,背後由僑委會推動,負責對美國社區成人輸出華語,和教育部針對美國大學的「優華語計劃」形成雙引擎,背後是國安會負責統籌,並定期與美國在台協會進行工作會議。
除了價值觀外交、帶動台美人才交流,對矽谷中文學校這樣的僑校而言,更是轉型契機。
矽谷中文學校校長寇惠風猶記,1980、1990年代赴美留學熱潮方興未艾,家長要送孩子註冊學中文,得半夜冒著寒風在校外排隊。但如今留學熱降溫導致僑校生源減少,規模堪稱北加州最大的矽谷中文學校,學生人數也從頂峰1000人減少至350人,而周遭50多所僑校,學生往往連百人都不到。
如今開放矽谷中文學校,引進當地社區成人學習華語,可望讓瀕臨式微的僑校找到新活水,也能繼續服務海外台僑。
帶領台灣智慧教育產業出海
僑校打開大門廣招當地人,還可帶領台灣智慧教育產業出海。僑委會委員長童振源指出,過去不少新創業者想到歐美試水溫,苦於無法打開通路,現透過台灣華語文學習中心,新創業者可先在僑校內練兵。
僑委會委員長童振源。(謝佩穎攝)
若僑校聘請的當地老師使用體驗不錯,再把產品或服務帶進主流校園內,形同敲開市場大門。
然而,如此具有戰略目標的計劃,落地時卻非一帆風順。傳統僑校要轉型成為社區成人華語班,過程充滿坎坷,幾乎是從缺學生、缺老師、缺行政人員的困境,一路走到今天。
成立自1974年的矽谷中文學校,48年來都是「家長治校」,由家長出任學校的行政和教職人員,家長可以在校內從事社區服務,順勢照顧自己學習中文的孩子。
自從去年6月,學校開始籌設台灣華語文學習中心後,服務對象從自己的孩子轉變為社區成人,讓家長意興闌珊。眼見課程就要開始,寇惠風愈看愈心急,不斷花時間勸說家長,讓他們了解台灣華語文學習中心對台灣推展國際外交的重要性,企圖打動台僑家長。
但光是這樣,還是無法解決師資荒。過去矽谷中文學校開設的班級都針對學齡兒童,只要台僑家長中文咬字清晰、懂注音符號,就能上講台當老師。
不過,轉型台灣華語文學習中心後所推出的社區成人華語,需要擁有華語教學專長的專業老師,海外人才難覓,寇惠風還自己下海找人。
不只學華語,更要培養親台派
在惠普擔任業務主管,他積極參與僑界事務。寇惠風白天勤跑各大公司,晚上和假日積極參加社區活動,只要發現有合格的華語老師,不辭三顧茅廬,遊說對方直到點頭為止,最終找到2位擁有台灣教育部核發華語師資證照的老師。
連所招募學生,都經過寇惠風精挑細選。寇惠風希望打響台灣華語文學習中心第一炮,運用工作人脈找來在矽谷各大企業有華語學習需求的工程師、專業經理人,讓課堂不單只是學華語,更能在矽谷科技圈中培養一群認同並願意了解台灣的菁英。
台灣出版的華語文教材。(謝佩穎攝)
這個為期9週、每週3小時的課程,很快就打響名號。第一屆15個學生都表示願意再上下一期,寇惠風也打算趁勝追擊,今年2月增開一班春季班,同樣針對沒有華語學習基礎的社區成人招生,並安排2位新老師加入。
除僑委會推動的台灣華語文學習中心,教育部的「優華語計劃」也傳出捷報,今年計劃第二年就在美國、歐洲建立48所合作學校,原訂2030年達成100間學校的目標也將在2025年提前達標。
「他們的努力令人印象深刻,」柯傑民認為,這些數字反映台灣政府對美國輸出華語的具體貢獻,從既有教育體系延伸到社區成人,在非台裔主流聚集城市中,也可看到台灣華語老師。
台灣資源還是比不上中國
但即便僑委會、教育部雙管齊下,資源有限仍是難題。兩部會去年編列預算加總僅1.25億台幣,和年預算60億的孔子學院相比,難望其項背,「短期內要取代孔子學院,還是很困難,」曾多次訪視海外華語學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系教授陳尚懋不諱言。
淡江大學華語中心主任周湘華建議,既然台灣投入預算有限,美國又對台灣培訓出的華語人才需求孔急,或許可仿效傅爾布萊特計劃模式,由雙方合作成立非營利組織,共同推廣華語、訓練人才。
雖然絕大多數國家語言輸出組織都是國家資本,鮮少有外資,「但我們預算不足,這是可以考慮的方法,讓我們在美國的影響力下,建立我們的語言外交實力,」他說。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741期《轉念 告別心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