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農畜產業不能再迴避的3大痛點:碳排放、用藥殘留、廢棄物污染

食力 foodNEXT

發布於 2024年12月10日16:00 • 食力FoodNEXT
農業和糧食生產在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中占3分之1,FAO 2023年於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8)中提出「農業食品系統解決方案就是氣候解決方案」。

撰文=郝致琪

對於一般大眾而言,農畜產業雖然作為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食品供應鏈中一環,但因為消費者平時接觸不到而使得多數人對於農畜產業的印象多半是從負面新聞得知,如空氣與水質污染等環境問題。農畜產業和消費者之間存在著難以溝通的遙遠距離,相安無事時不會被看見,只有出事時會引起消費端的憂心。然而,面對全球人口持續成長以及氣候變遷挑戰,農畜產業其實不斷地在進行生產方式的革新和轉型,以朝向一個更可續的未來前進。而消費者作為負責任的地球公民,不僅應對農畜產業所正面臨的挑戰有所認識,也應要從行動支持永續生產的農畜產品,才能形成永續經營的循環。在永續趨勢之下,農畜產業的轉型所要解決的三大痛點是什麼?

痛點一:全球碳排放創歷史新高 農食系統占3成、其中又以牲畜飼養占大宗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2024年的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平均地表二氧化碳濃度達百萬分之420ppm,該數值是工業化前(1750年前)水準的151%,增幅高於2022年的水平,不過低於前3年的增幅,而年度成長2.3 ppm標誌著已連續第12年增幅超過了2ppm,顯示出自2015年各國簽訂《巴黎氣候協議》以來,距離將全球升溫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低於2°C之内、並力求將氣溫升幅限制在比工業化前水平高1.5 °C之內的目標又更加偏離。

溫室氣體的持續排放和累積會導致全球氣溫不斷上升,進而加劇極端氣候發生和生態系統的不穩定。即便排放量迅速歸零,已觀察到的溫度水平仍可能持續數十年,而農業和糧食生產在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中又占了3分之1,是不可忽略的龐大部門,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2023年於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8)中提出「農業食品系統解決方案就是氣候解決方案(Agrifood Systems Solutions Are Climate Solutions)」,可見農畜產業的永續轉型在氣候變遷中扮演著責無旁貸的關鍵角色。

可是,當「環保減碳」四字已成為眾人耳中幾乎要脫敏無感的口號時,大眾對於碳排放從哪裡來、如何減碳真的有所瞭解嗎?根據牛津大學Our World in Data統計,食品供應鏈中的碳排放主要是來自養殖階段,而非如常見迷思中所認為的運輸階段;而聯合國糧農組織2018年的統計顯示,在畜牧業的碳排放中,有44%的甲烷排放來自於反芻動物的腸內發酵、41%則來自飼料生產,意即減少甲烷排放的關鍵是要能夠提升飼料生產的效率、並從飼料配方中改善動物的腸道健康進而減少排放,而會影響動物腸道健康的原因則是來自於慣行農法中對抗生素的使用。

痛點二:動物飼養過於依賴抗生素 不利腸道吸收、還潛藏抗藥性風險帶來全球公共衛生威脅

在傳統的畜牧飼養中,為降低成本並達到生產效率,常對動物施打抗生素以做疫病管理,然而長期使用抗生素卻會將好壞菌都趕盡殺絕,進而使動物腸道中的菌相不佳,不但會影響到對飼料的吸收效率,也可能會使動物下痢次數增加。對於農牧業者而言,這不但會使經營成效打折扣,也會加重環境負擔;此外,過度依賴抗生素的使用甚至還可能使人類落入無藥可醫的風險中。

隨著全球對肉類的需求持續上升,濫用抗生素對人類的威脅也日益嚴峻。2019年《Science》期刊指出,自2000年以來,非洲、亞洲和南美洲的肉類產量分別增長了68%、64%和40%,這多虧於抗生素的使用以控制動物的疾病傳染。然而,當全球肉類生產、加工和消費的快速增長,畜牧業的抗生素使用卻缺乏嚴格管制。研究發現,抗藥性程度超過50%的抗生素比例在雞隻和豬隻中皆以翻倍速率增長,如今畜牧業中抗生素效力正在迅速失去效力。

面對抗生素抗藥性的威脅,如今無抗飼養在全球已成畜牧業轉型共識。事實上,畜牧業在全球抗生素用量中占了高達70%,若能有效降低農畜產業中動物的抗生素用量,並尋求更天然的飼養方式從根本改善動物健康,未來人類便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抗藥性風險。而消費端在這波轉型中的任務,便是要能夠認識減抗/無抗飼養畜產品的價值,才能支持農畜產業度過轉型期並找到穩定的新生產模式。

痛點三:農畜廢棄物去化處理量能不足 資源化程度和循環利用未達飽和

農畜產業的第三個痛點則是畜產廢棄物未妥當處置。根據農業部2023年統計,台灣農業廢棄物有近98%為生物性廢棄物,畜產廢棄物占其中240.4萬公噸,以禽畜糞占大宗,並完全採堆肥方式處理;畜禽屠宰後廢棄物(屠體、內臟等)以及死廢畜禽則採化製處理居多,可精煉為肉骨粉或飼料油。然而,台灣目前禽畜糞堆肥場僅68場,處理量能因設備老舊、土地限制等問題而不足,難以滿足現今龐大的廢棄物處理需求。在堆肥、化製與焚燒掩埋後,仍尚有3公噸畜產廢棄物未妥善處理。

此外,廢水中的污泥去化需求高,尤其是養豬場產生的污泥,若無適當處理,會導致水質下降及異味問題。屠體殘渣及死廢畜禽處理亦多依賴化製場,但全台目前僅有9場化製場集中處理,若其中一場停工,將影響整體處理,並可能引發非法棄置風險。而畜產廢棄物的異味問題也是一大挑戰,來源包含動物糞尿、飼料腐敗及體味等,會隨風向及氣壓變化擴散,易引發居民抗議。

農業是民生不可或缺的一環,但碳排放、抗生素使用與廢棄物管理等問題正對環境及人類健康構成挑戰。隨著全球對永續發展的關注,農畜產業正逐步轉型,透過資源循環利用及減少污染,努力實現人、動物與環境共好的永續目標。農業應被視為能夠帶來豐盛與富足的資產而非負債,而消費端的理解與支持,將會成為驅動永續農業轉型的重要力量,以共創更健康永續的生態環境。

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

【本文出自食力Vol.37季刊《無抗、減廢、更永續!台灣農畜產業的破圈革命》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