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民眾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被告知肝臟粗粗的,十分憂慮。肝粗粗,其實就是肝纖維化,只要揪出導致肝纖維化的原因,阻止肝臟繼續發炎,連重度的肝纖維化都有機會可逆轉,改善肝內結構及功能。
好心肝門診中心兼任主治醫師、臺大醫院綜合診療部兼任主治醫師郭建興,接受《好心肝》雜誌諮詢時指出,健康的肝臟,在超音波影像上看起來表面平滑、質地顆粒呈細緻且規則。發炎以後,肝細胞會被破壞而死亡,肝臟在修復過程中,會用纖維組織來修補,原來細胞組織留下來的空間,就會被纖維組織所取代。這些纖維化組織就像皮膚受傷後所產生的疤痕一樣,會破壞原來肝臟組織的架構,使得肝臟表面不再平滑,質地顆粒變粗糙及不規則狀。
肝纖維化雖沒有立即致命的危險,但如果置之不理,肝臟一直處於發炎狀態,纖維組織愈積愈多,10至20年後,就會朝向肝硬化演進。
找出肝炎病因 避免步入肝硬化
多數肝纖維化是因為慢性肝炎造成的,包括慢性B型肝炎、C型肝炎等病毒性肝炎,以及酒精性肝炎、藥物性肝炎、自體免疫性肝病(如自體免疫肝炎、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新陳代謝性疾病(如威爾森氏病、鐵質沉積血色病)、或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脂漏性肝炎)等。肝臟出現纖維化,不僅會讓肝臟彈性變差,也會使肝內血管阻力增加,影響肝細胞的運作及阻礙血流,造成肝門靜脈的壓力過高,致使肝臟功能進一步受到損害。
肝基會董事長、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許金川表示,有些民眾本身沒有B型肝炎、C型肝炎,但卻因為喝酒的關係,導致「肝實質病變」,在超音波影片下看起來肝表面就「粗粗的」;或是因為肥胖導致脂肪肝,肝細胞發炎也會引起肝實質病變,許金川教授提醒,如果發現有肝實質病變一定要請醫師仔細判讀,並找出造成肝實質病變的原因、加以去除,否則肝實質病變惡化下去就會變成肝硬化、肝癌。
要避免肝纖維化走向「硬」化之路,最重要的就是要揪出導致肝纖維化的原因,加以矯正或治療,阻止肝臟繼續發炎。如酒精性肝炎最好的方法就是戒酒;慢性C型肝炎、B型肝炎患者,只要好好接受藥物治療,抑制體內的病毒,就有機會改善肝纖維化的狀況,恢復肝功能。
肝切片可確認纖維化程度
肝切片是肝臟纖維化的標準評估法。經病理檢查可確認肝病原因,並評估肝臟壞死發炎級數和纖維化程度,雖然準確性很高,但它是一種侵入性檢查,仍有極少的機率造成嚴重的併發症(不到2%)。
超音波是方便又不具侵入性的檢查,可以觀察到肝臟的表面及內部的質地,進而判斷出肝臟是否有纖維化,甚至肝硬化。
一般而言,傳統超音波檢查能判斷出來的肝纖維化,至少已達F3以上。
▲傳統超音波檢查能判斷出來的肝纖維化,至少已達F3以上。
由於肝纖維化後,肝臟就失去它的彈性,現在也已有檢測儀器可以檢測出肝臟的彈性值。檢測原理是利用機器發射低頻波經過肝臟,再用超音波去追蹤低頻波的行徑,計算出肝臟彈性值。
抽血也可評估肝纖維化?!
聽到要肝切片,多數人都會害怕,因此,有愈來愈多非侵入性的檢測法被研發出來,可以評估肝纖維的程度及診斷肝硬化。例如利用抽血就可以評估肝臟纖維化的嚴重程度,目前有兩種指標,一是直接血清指標,一是間接血清指標。
間接血清指標是指一些平日抽血的項目,如最常見的肝指數(AST、ALT)及血液檢查(如:血小板、白血球、紅血球),來評估肝硬化的程度。由於這些指標並不直接參與肝纖維化的致病機轉,而只是肝硬化產生後的病生理變化,所以如此稱呼。肝硬化之後因為脾臟腫大的緣故,患者的血小板都會降低,因此血小板也常用為肝硬化評估的間接血清指標。
相對的,直接血清指標是指一些直接參與肝纖維化的致病機轉有關的分子或是酵素。這些指標與慢性C型肝炎導致的肝纖維化較有正相關性,但對慢性B型肝炎或酒精性肝炎的研究較少。
Q&A/疑惑解除補給站
Q:公司健檢報告說我「肝實質病變」,但隔一個月我去大醫院檢查,又說我肝臟看起來還好,請問肝實質病變有「誤診」可能嗎?
A:輕微肝實質病變的診斷,有時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這跟使用儀器的解析度及醫師個人主觀的判讀有關。不同層級的超音波影像解析度差很多,就像現在液晶電視跟傳統電視相比其解析度差很多一樣。
如果不是B、C肝帶原者,民眾不用過度恐慌,檢視一下是什麼原因造成肝實質病變,如脂肪肝、藥物、喝酒等,只要戒除這些會造成肝臟發炎的原因,肝實質病變是可以逆轉。如果是B、C肝帶原者,就須3到6個月到醫院定期追蹤檢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