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明明有能力做更好,為什麼不?」哇賽心理學談躺平潮:員工能否具備成長心態,取決於老闆這件事!

Cheers 快樂工作人

更新於 2022年09月19日06:04 • 發布於 2022年09月23日13:00

明明多用一點力、就能表現更好,為什麼愈來愈多人卻決定「不再努力了」?

3個角度,重新看「躺平」:

1.躺平浪潮暫不可逆,「不確定感」和「社會公平性」是關鍵。
2.不是弱者才會躺平,精英工作者更要小心「一躺不起」。
3.想以成長心態來抗衡,前提是學會區分「結果」與「過程」。

一波躺平浪潮,正在席捲職場。

近年,向來被視為狼性十足的中國青年,開始擁抱相反的價值觀,在工作上不追求升遷、加薪;在生活中也選擇不婚、不生、不買房。這些追求躺平的行為不只引起中國官方出面撻伐,社交平台豆瓣甚至還把「躺平」2字設成了敏感詞,不難想像它對於一個社會的衝擊力道有多強烈。

這股風潮不只持續吹進了日韓台等亞洲國家,最近在美國也掀起巨浪。TikTok上一則談論「在職躺平」(Quiet Quitting)的17秒短影片,在2週內就吸引了300萬次觀看,更引起大量Z世代迴響,紛紛提倡「準時下班」、「拿多少錢做多少事」等行動。

但是,若仔細觀察躺平一族,他們事實上未必是許多人想像中的「弱者」、「魯蛇」或「不求上進」的工作人。

「我們發現,有很多人是高學歷、高社經地位的。這一點就很特別了,你明明有能力做得更好,但為什麼不?」哇賽心理學創辦人蔡宇哲在《Cheers》的Podcast節目中如此提問。

作為一位心理學博士,以及長期佔據Apple Podcast「自我成長類節目」榜首的主持人,蔡宇哲對躺平議題也特別有感,今年更在聽眾敲碗下策劃了《你需要的是休息,而不是放棄》一書。

面對這波大浪,他的解讀是:「躺平的現象將愈來愈多。」

躺平愈來愈容易,但未必更快樂

為什麼現代人比過去更想躺平?蔡宇哲認為關鍵在於,人們如今更容易感覺自己「怎麼努力都沒用」。

一方面,我們活在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大環境的複雜程度遠超乎從前。好處是,人們的職涯選項更加多元,但同時,通往成功的路徑也更加模糊,你我時刻都在與未知交戰。

另一方面,社會的公平性也是一大議題。不論是失衡的房價、停滯的薪資水平、世代之間的不正義⋯⋯,當年輕人的付出和收穫不成正比,自然不願再投入更大的力氣。

上述兩種處境,都大幅降低了人們對於自身處境的控制感,也比上個世代更容易感到無助。最後即便機會出現在眼前,也很容易雙手一攤說:我不幹了。

但是,躺平真的不好嗎?蔡宇哲微笑回應:「要看你打算躺多久,」必要的休息絕對有益身心;但如果從此原地躺平,不再為自己設立目標、努力向前,反而容易陷入危機。

「如果你都不運動,肌肉就會萎縮,其實心智也是類似的,」蔡宇哲從心理學的角度提醒,一個人如果持續被躺平的情緒所禁錮,反而更容易出現憂鬱情緒,也無法提高生活的幸福感。

逆勢長出「成長心態」,必須先做一件事
好消息是,如果無助感是從外在大環境所習得的,那麼樂觀與希望感,也可以透過環境形塑而來。

這也難怪,近年來企業不約而同開始逆勢推動「成長心態」。根據人力資源顧問公司萬寶華(ManpowerGroup)今年針對超過40個國家的調查,「心理韌性與適應力」(Resilience & Adaptability)躍升為企業前5需要的軟實力,也呼應了成長心態在躺平世代中的抗衡性。

曾任高醫正向心理學中心顧問的蔡宇哲,也時常走入企業、協助打造成長型的環境,

「講起來很複雜,但我們會先把握一個重點:先問問你自己,在跟員工互動的時候,是看見他的『過程』,還是『結果』?」

當公司單純從KPI、業績成果來評斷一個員工的好壞,事實上並不利於成長心態的發展。原因是,當大環境愈加複雜、愈加多變,也會更常出現結果不如預期的情形,「如果只看結果,個人的努力很容易被環境稀釋掉,就會愈多挫折、愈容易躺平,」蔡宇哲強調。

因此他建議先從區分「過程」與「結果」做起。

當主管在給員工回饋時,別急著把成果歸因於個人,不妨多關注對方是否有新的嘗試、提出新解方,在言談中多加著墨於此;而員工在對自己喊話時,也要更專注於自己是否已足夠努力、學到了什麼,針對過程給予自己肯定,才能避免被失敗一擊即潰。

3個步驟,跳脫負面情緒迴圈

當然,人在職涯的漫漫長路上,難免都有陷入負面情緒的時刻。一旦難以跳脫負面思考的迴圈,該怎麼辦?

「首先,我覺得大家要先有一個正確的觀念:適度的躺平,是不錯的,」蔡宇哲觀察到,因為華人特別崇尚不氣餒、不休息的工作文化,導至許多被視為菁英的工作者反而更容易「一躺不起」。「他們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在跌倒後太急著想立刻爬起來,但是有時給自己一段時間,才是比較好的方式,」他提醒。

在適度休息後的下一步,蔡宇哲建議從事「具有高度控制感」的活動

舉例來說,從事運動、種植花草、學習一項全新的才藝⋯⋯,都是相對「有做就能看見回報」的活動。如此一來,在工作中失去的控制感,便可以從生活中補足,「所以我們現在也很建議企業去辦理這樣的活動⋯⋯,即便員工在工作中不斷受挫、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感,仍然可以繼續堅持下去。」

最後,蔡宇哲鼓勵大家與2種人互動

第一種人是自己視為典範(Role Model)的前輩,藉由向對方取經、甚至是單純聆聽過來人的經驗,很容易能從中獲得當下所需的能量。

另一種,則是舒適圈外的人。「因為在同一個圈子,很容易散佈同樣的觀念,如果可以跟不同圈子的人互動,會有一種開眼界的感覺,」而這份新奇感,正是脫離負面迴圈的特效藥。

生於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躺平或許會成為下個世代最本能性的選擇,無論個人的選擇如何,如何善待自己、卻不丟失人生的意義感與幸福感,已是你我不能輕忽的課題。

【快樂工作人 Podcast Ep.55】你需要的是休息,不是放棄!如何克服無力感?ft.哇賽心理學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