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50歲後的新趨勢是重新當學生!退休後再進修,辛苦念書拿學位有什麼好處?

50+好好

更新於 08月16日01:31 • 發布於 08月13日01:37 • 林芳如

文/林芳如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退休後可以做什麼?科技業財務長李佩縈50歲生日當天提離職,專注修習法學位,後順利通過律師考試;主播靳秀麗60歲退休,取得心理學碩士學位並通過國考,轉行成諮商心理師;大學教授顏鴻森70歲退休後,從機械工業系教授變中文系學生。新一代中高齡群體證明,求學不分年齡,重新當大學生、研究生,讓他們得以開創第三人生新職涯、新生活。 (本文出自《50+週刊》:50後如何重回校園當學生?報考進修的行動手冊

50歲後回學校進修並取得學位,已愈來愈普遍。

退休後還有20、30年 重當學生開創第三人生新職涯

在科技業任職超過20年的李佩縈,退休前曾是上市公司副總經理、財務長,因往後10年不想再做一樣的工作,50歲生日當天向公司提離職,於交大科法所碩士在職專班進修並通過律師考試,現任律師。(相關閱讀:50歲生日提離職,重當學生考上律師!李佩縈:往後10年不想做相同工作,如何重新創造自己的舞台?

靳秀麗,63歲,昔日是知名主播,因一場中年危機的思索,57歲那年她成為東吳大學心理學系碩士班新生,畢業後通過國家考試,如今已是一名諮商心理師。

顏鴻森,73歲,退休前是成大機械工業學系教授,為妥善安排退休時光,以指考管道取得大學生身分,如今(2024)為東海大學中文系大三學生。

台北大學社工系教授曾敏傑分析,長久以來,外界經常以終身學習的角度看待高齡者的學習需求,將之視為消磨時間的輕鬆節目,較少考量追求學位和高知識含量,但隨著高齡化社會到來,退休後往往還有20、30年時光。因此,基於職業考量或個人興趣,有意願再進修取得學位的人口將愈來愈多。

此外,當從前的大學生如今紛紛邁入中高齡,社會的變化讓他們對於持續汲取新知有了更深的渴望。曾敏傑說:「現在的中高齡群體面貌,已經和以前不同了。」

「以後的大學將會是跨年齡層的,青銀共學成為普遍現象。」曾敏傑認為,高齡群體報考大學的管道,應該更為暢通,一方面可以解決大學招生不足的危機,另一方面從社會心理學的接觸理論來看,跨世代共學也能讓不同世代提早交流,透過接觸降低世代隔閡。

中高齡群體是資產 青銀共學替學習帶來新刺激

政大教育系教授李淑菁也認為,台灣現行高教制度過於僵化,中高齡群體想重新讀大學,通常必須和高中生競爭,通過入學考試,但這對於多年沒有接觸高中教材的成人而言,具一定難度。「另一個可能是特殊選才,可是名額少之又少。」

李淑菁引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主張:「讓學習在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都可以發生。」意思是,好的教育制度是不同的人在人生不同的時間點,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從這個角度來看,中高齡群體想讀大學但進不去,是否是對他們的一種排除,值得深思。

從大學生上課情形來看,中高齡群體進入校園,可能也能激發更多火花。她提到一個現在教授們的痛點:「有些教授會抱怨,他的課為何總有一群年輕人趴在那邊睡覺?因為課堂上同質性很高,學生沒有太多的刺激。」

但是,如果有更多的中高齡群體進入大學校園,將能和年輕學生互相學習,這對於大學整體的學習絕對是很大的加分。

可惜,「台灣目前對高等教育的想像,還處在工業時代的想像,這樣的想像是念書後進入職場,那是一種斷開的、清楚的人生階段區分。」李淑菁觀察,有別於台灣,在歐洲,特別是北歐,他們的學習是螺旋狀的學習,意即基於人生不同階段的需要再學習,而不是所有人高中畢業後,一窩蜂去念大學。

平日像陀螺轉個不同 回學校充電有助於深度思考

目前,台灣高等教育仍以「傳統學生」為課程設計的標準,想在台灣取得日間制學士學位,有很嚴格的規定,包括畢業學分數、上課時間必須為週間白天等。

傳統學生(traditional student)一詞源自北美,其相對詞彙為非傳統學生(nontraditional student)。李淑菁認為,從政策面來看,當非傳統學生愈來愈多,高等教育的制度設計應該被鬆綁。

她以新加坡大學為例,大學部即開設許多part-time program供學生就讀,而台灣受限於高教政策,導致目前高等回流教育主要集中於在職專班,以一般規範管道取得學位者相對少見。

比起大學部,碩、博士招生方式相對彈性,因此中高齡群體就讀日間學制研究所並不罕見。李淑菁讚也贊成該讓更多中高齡比例的學生進入研究所,讓職場經驗豐富的學生和沒有工作經驗的學生有更多彼此學習的機會。

曾任政大幼教所所長的李淑菁觀察,40歲以上的學生,整體而言在學習上的準備都比大學剛畢業的學生完整很多,也更知道自己要學什麼,所以吸收很快。不過,她也提醒,中高齡群體因為經驗豐富,吸收理論的時候,容易太快套用經驗,導致經驗和理論缺乏更多深度對話的機會。

人生下半場,重新回到學校念書,有什麼好處?李淑菁指出,如果一個人都在生活場域裡面,每天像陀螺一樣一直轉,通常沒有心思慢下來思考,但學校的場域跟批判思考的氛圍,會讓人不知不覺慢下來。

以一位托兒所所長為例,平日她可能沒有時間仔細思考空間設置哪裡需要調整,但至少在3小時的課堂上,她會跟著老師去思考,校園空間怎麼規劃更有利於學生的學習,或是什麼樣的課程規劃對學生未來的人生發展更有幫助。有工作經驗的學生再回到校園,常告訴李淑菁:「我好喜歡再回到校園的感覺,因為那是充電,讓我更有機會思考以前沒有思考過的問題。」

中高齡群體想取得學位 有哪些管道?

中高齡群體想重新回到學校念書並取得學士、碩士學位,該怎麼開始第一步?《50+》為讀者整理以下5種管道:

1. 大專院校一般日間學制

報考學測、分科測驗或統測,與一般高中職學生競爭,或以「單獨招生」為關鍵字上網搜尋,研究不採計入學考試成績的校系。

2. 進修學士班

進修學士班即過去的夜間部,上課時間多為夜間,有的校系以甄試評分,有的校系採計學測等入學考試成績。

3. 學士後多元專長培力課程

學士後多元專長培力課程係供已具備學士學位者就讀,上課時間多為夜間或週末,修畢所規定學分數後,即可取得該科系學士後多元專長學士學位,增加第二專長。

4. 日間學制碩士班

目前,愈來愈多研究所減少考科甚或取消筆試,改以書面審查和面試評分,這對職場經驗豐富的中高齡群體而言,可能是一大優勢。

5. 碩士在職專班

在職二字,各校規定不同,有的僅需具備一定年資,是否在職,在所不論,有的則需仍在職場服務,報考前可先了解。

想回學校進修取得正式學位,背後仍需付出一定的心力和時間,如果你有點心動但仍在猶豫,不妨先至大學「隨班附讀」,選修1、2門課,重溫學習時光,幫助自己思考是否有毅力修讀另一個學位。

加入50+好好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2

  • shuchin
    不要再替高教找學生了,退休後進修拿學位做甚麼?想學習,到處都能學習,不要老是鼓勵拿學位,全世界最多碩博士學位的,是華人、台灣人,百無一用是書生,拿碩博士學位來光宗耀祖、自嗨、唬人用的,但實際用途,沒有。
    08月20日06:02
  • kkc
    我退休後去唸學士後法律系,結果就是一個P。一點用也沒,到現在畢業證書都沒去拿。這輩子的悔事+1,花錢受罪!
    08月20日01:22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