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將至,知道台灣各地傳統月餅有什麼不同?有種祭神的點心叫九豬十六羊?哪種糕點非用新米來製作?糕餅界的千金小姐是指哪款點心?古時候媽媽作月子要吃什麼甜點?羊羹一開始真的有羊?
台式點心有甜有鹹、有熱有冰,能吃飽也能吃巧,有從天上拜到地下的米食,還有美援時代打開的餅食大門,每一道都充滿在地惜食智慧與手工氣味。台灣人都有最愛、最難忘的古早味點心,記憶可能來自阿公阿嬤家、夜市、冰果室、柑仔店等,只要說出某個點心名字,就彷彿坐上時光機,立刻回到童年、唸書及談戀愛時期的瞬間。一起翻開書頁,鬥陣呷點心囉!
(以下內容摘自《古早味台式點心圖鑑》套書,由幸福文化授權,更多精彩文字請詳見該書。)
步步高升好福氣:甜米糕
米糕是許多信眾在祭神時會選擇的供品,因為糕有「步步高升」的寓意,加上自古就認為製作米糕的糯米有驅邪效用。民間宮廟在神誕之日,會塑形成米糕龜、米包龜為神明祝壽,具有祈求財壽平安之意,這也是為什麼常常可以在廟裡看到米糕的原因,每逢歲時年節、嫁娶、生育等生命禮俗的場合也十分常見。立冬或冬至時,人們也會用糯米做的食物進補。最簡單的就是做成酒香滿溢的甜米糕,民間認為糯米為溫和滋補的食材,有健脾暖胃、補中益氣、祛寒補虛之效。
甜的米糕口味單純,如果說米糕粥是濕式米糕代表,那乾式就非塊狀的甜米糕莫屬了。
早年台南也有販賣甜米糕的攤商,一樣是將糯米浸水泡軟後加酒蒸熟,趁熱加入糖拌勻,蒸至糖融化後取出,倒入盤裡定型冷卻,最後切塊出售,要吃的時候再煎或蒸熱即可。
食用甜米糕的習俗由來
台北行天宮外面賣的甜米糕上會放帶殼龍眼乾,信徒都知道祭拜後要取下龍眼乾、敲破外殼,吃掉桂圓肉再把甜米糕帶回家食用。當場敲破桂圓殼象徵著擊碎厄運以及好運破殼而出,桂圓殼就留在廟裡,不把「厄運」帶回家。不少去拜拜的長輩會將桂圓乾留給小孩吃,除了疼愛之情,也將福氣留給後代子孫,是台灣信仰中非常美好的習俗。
除了祭祀可用甜米糕,嫁娶也少不了,客家人嫁女兒時,甜米糕會隨著新嫁娘送至男方餽贈親友,祈求小倆口永結同心。
「米糕豆」舖上黑豆的甜米糕,用於淸明祭祖;若擺上紅豆再貼上囍字就是新娘歸寧時會帶回婆家的伴手禮,意謂著「甲米糕豆,甲尬老老老」。
如果想在家做甜米糕!
食材:
圓糯米 9 杯、紅糖 300 克、食用油少許、米酒 4.5 杯、水 4 杯
作法:
- 將圓糯米洗淨瀝乾後放入電鍋內鍋,倒入米酒、水,外鍋 2 杯水,蒸至開關跳起。
2. 讓米糕燜 10 分鐘後放入紅糖,再次按下開關,燜約 10 分鐘。
3. 開蓋後,飯匙沾點油,全部拌勻。
4. 鋪平於模具內壓實,待涼後即可切塊分裝。賞味期為 2 天內吃完,放冷凍庫可保存 1 個月。
大人小孩都愛地瓜球
說起地瓜球,眞是台灣夜市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圓滾滾的討喜外型,酥脆外皮和特殊口感,小小顆讓人一口接一口,只用銅板價就能滿足味蕾,是廣受台灣人喜愛的庶民點心。
除了「地瓜球」,不同地區對於這款小吃有著不同稱呼,如「啾啾蛋」、「QQ 球」,如果是有餡的,還被稱為「燒馬蛋」,它們的製程和口感都有些差異,不管哪種都有愛好者,同時顯露出台灣夜市小吃的多樣性。
關於地瓜球的起源有不同說法,據傳有位退休長者在新北市的中正橋下種地瓜,政府整治河灘地時,操作怪手的工人不小心把地瓜田挖壞了。長者不想浪費,便把地瓜丟進油鍋炸,因為滋味香甜,他就到夜市擺攤販售炸地瓜。後來經過改良,才成為我們熟知的地瓜球,也就是中間空心的、口感蓬鬆又有Q 勁的點心。
一般的作法是將地瓜削皮後蒸熟,趁熱與樹薯粉充分混合,有些配方則會使用糯米粉、地瓜粉,甚至是太白粉,但比例的不同,會影響地瓜球起鍋後的口感,所以各個店家的都有自己的黃金比例及獨家秘方。當澱粉遇到高溫會「熱漲冷縮」,透過不斷重複這個過程,就能讓地瓜球逐漸變大,造就外酥內中空的特殊口感!因此,油炸溫度是絕對關鍵,也影響著地瓜球膨脹程度與表面酥脆度。
在家做地瓜球!
食材:
地瓜 100 克、地瓜粉 45 克、白砂糖 25 克、鹽適量、炸油適量
作法:
1. 地瓜去皮後切片,用電鍋蒸熟,放入大碗搗碎。
2. 趁熱拌入白砂糖、鹽和地瓜粉,揉成團,再分割成小塊。
3. 準備油鍋,加熱至 130℃,以小火油炸至地瓜球浮起。
4. 用漏勺按壓地瓜球,使內部空氣排出,連續壓 5 ~ 6 次後撈起。
5. 再次放入油鍋裡,以大火翻炸至金黃色,將多餘的油逼出來,撈起瀝乾即可。
Tip
1. 由於地瓜自帶糖分,很容易焦黑,起初下鍋時,油溫不能太高。
2. 如果粉團一壓就扁掉的話,表示定型時間不夠。
果肉肥厚綿密:鳥梨
過了中秋節,就是鳥梨上巿的季節,是常見於台灣低海拔地區的原生種梨子。生吃會有澀、酸味,味道不佳,一般需加工後才能食用,也有人用竹籤串成一串後沾上糖衣做成冰糖葫蘆。在產地常見的吃法是,煮熟後沾上糖粉,搭配厚實綿密的果肉,吃起來酸酸甜甜,別有一番滋味。
因為農業技術的進步,後來流行的梨子品種大多是細嫩香甜的類型,鳥梨已較少看到了。但至今仍被保留下來的原因是鳥梨有協助梨花授粉的重要功能,梨農要生產多汁又多產的梨子,它是不可或缺的幕後功臣。如果遇到寒流或氣候不佳,水梨授粉狀況差,就不易結果。研究發現,以鳥梨的花粉授粉,結果率不僅大幅提升,抗病能力也比較強。
鳥梨也會稱為「仙楂」,在台灣是中藥「山楂」的別名,雖然只差一個字,但其實不一樣。新鮮鳥梨的外觀為暗棕色,原生地在廣東地區,是早期由中國沿海的移民帶入台灣栽種的,鳥梨一般拿來加工用;而藥用的山楂外觀偏鮮紅,俗稱「山裡紅」,可以製成中藥使用。總而言之,中藥的「仙楂」是指山楂,而且幾乎從中國進口,購買時需留意辨認,小心別混淆了。
鳥梨經常以糖漬、熬煮等方式加工,做成蜜餞零嘴販售,為增加鳥梨的甜味與保存期限。加工用的鳥梨果實成熟度不用太高就可採收,梨農也可以避免鳥梨掛在樹上太久,而被其他野生動物「光顧」。採收後有兩種處理方法:一種是煮熟去澀,市面上醃漬或糖葫蘆用的烏梨(仙楂),都經過殺菁處理的;另一種處理方式是切片曬乾。
台灣特有種:愛玉
「愛玉」是台灣的特有植物,在人工栽培尙未發達之前,想要採摘野生愛玉,必須深入海拔約一千公尺的山林中,還得具備好眼力和爬樹功力,先在林間找到攀附在樹上的愛玉藤,爬上樹採集果實。愛玉有分公和母的喔~母果圓胖,公果瘦長,需仰賴台灣特有的「愛玉小蜂」授粉,待母果受粉後的愛玉才能使用。
經乾燥後的愛玉子含有水溶性膳食纖維,也就是果膠,放進布袋裡,再浸入冷水搓揉,會慢慢凝固成黃澄澄的「愛玉凍」。
愛玉為什麼叫「愛玉」?
愛玉的閩南語叫作「薁蕘(ò-giô)」,名稱由來已不可考。關於愛玉的最早的記截,出現在連橫的《臺灣通史——農業志》裡提到,愛玉產於嘉義山中,有位商人常到嘉義採買山產。有一天,山中天氣很熱,他到溪邊喝水時,看見水面凝結成凍,喝了沁涼舒暢,正當思考著此物從何而來時,發現樹上的掉落物經過搓揉後會凝結,於是帶回家販售;他有個名叫「愛玉」的女兒,常幫忙賣這項甜品,久而久之大家都稱呼這項點心為「愛玉」。
不知何時開始,有了冰塊與檸檬汁的加入,變成了「愛玉冰」、「檸檬愛玉」。不管是叫愛玉還是薁蕘,只在台灣才吃得到,光想到這點就覺得很驕傲。
如何分辨眞假愛玉?
愛玉長得實在太像果凍了,要如何分辨眞假?以下分享小訣竅。天然愛玉看起來是濁濁的淡黃色,裡面具有纖維、籽屑等,假愛玉則少有雜質,看起來就像黃色的淸澈果凍;眞愛玉的口感軟嫩、Q 彈,假愛玉口感則偏脆。除了用外觀及口感來辨識之外,用加熱的方法也能知道眞假。愛玉籽搓洗後會產生果膠,與水結合後形成的愛玉凍極為耐熱,放入沸水中滾煮半小時以上也不會融化縮小,口感反而更 Q 彈!
甚至可嘗試放入火鍋、雞湯、薑湯、燒仙草等熱湯中一起食用;反之,假愛玉遇熱會出水融化,一下就破功了,假也假不了!
自製愛玉凍的眉眉角角
想要成功做出愛玉凍,有不少細節要照顧,包含水質、器具、水量等。首先,得使用礦泉水、煮沸的冷開水或含有礦物質的飮用水,如果使用蒸餾水、純水、逆滲透水或熱水,愛玉沒辦法順利成形喔。搓洗用的器皿不能有油脂,雙手也要洗乾淨,因為油脂會使得果膠與水中礦物質無法結合。
一般來說,一公克的愛玉籽可以兌上 50 至 80 毫升的水,如此洗出來的愛玉凍彈性比較適中。如果喜歡比較水狀的愛玉凍,水量可增加;反之,則減少水量,口感會比較硬一些。
此外,搓洗愛玉籽的時間為 10 分鐘左右,要完全浸在水中,力道不宜過大,邊搓揉邊擠出果膠,然後靜置 30 分鐘。
延伸閱讀:
地瓜圖鑑》黃肉地瓜甜又綿,紅肉地瓜多水清甜,紫玉亮麗,菱角地瓜帶牛奶香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