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孩子,希望你自在於「與眾不同」!

未來Family

發布於 2023年10月23日01:53 • 凱若

姐姐來到德國後,發現很多原本習以為常的事情,都變成很特別。

全校的東方臉孔算是少數,很快地,整個中學部的東方人姐姐就都認識了,說華語的人更少。而她,是全校唯一一個台灣人。同學們喜歡她的黑頭髮,常羨慕地摸著她的頭。

12歲就171公分的她,連在一群西方同學中都高出一個頭,完全引人注目。同學裡沒有人知道「少女時代」或「我的少女時代」,大家聽的歌不一樣,看的卡通不一樣,喜歡的偶像更不一樣。姐姐看到師長習慣鞠躬,同學覺得這樣很奇妙也有趣,因為他們與老師平起平坐習慣了。她體育課打的「躲避球」,這邊很少有同學玩過,而足球和曲棍球,對姐姐來說也是初次接觸,對這邊的同學來說,許多人早已是箇中高手。

以上許多的文化與習慣差異,再加上語言的隔閡,環境的改變,讓姐姐在開始的前幾個月,在學校裡經歷了一段「沈默期」。所有的老師同學都「誤以為」姐姐是個很安靜的女生(就像他們大多認識的亞洲女生一樣),當他們在學校「情人節舞會」時看到姐姐聞樂起舞的瘋狂模樣,才發現她的「真面目」!

老公問我會不會擔心,我說:「當然,做媽的一定擔心。但我很開心她需要經歷這一切,我也希望她好好體驗這種『Being Different』的感覺!」在台灣,她從未感受過自己有什麼不同,加上她樂天又友善的個性,總是與身邊人打成一片,她從沒有經歷過要融入迥異環境的感受。

成為「與眾不同」的利弊與壓力

這過程很辛苦,不容易,也沒人可以代替她體會,但這卻是「找尋自己」的一個必經過程。

我們必須體驗哪些是自己的獨特之處,與眾人不同之處,之後「重新決定」是否要繼續維持或調整這樣的自己。經過這樣反覆被凸顯,做決定,再次被凸顯,再次做決定,才會越來越明白真實的自己。如果一直都在「所有人一樣」的環境,是沒辦法去思考甚至質疑「我是誰」的,因為怎麼想,都是和別人一樣的故事。

這也是媽咪我自己的故事,我體驗的時間比較晚,甚至有點太晚。現在,我希望我的孩子們能知道,他們那如鑽石般純粹的「自己」,是上天給予他們最原始的禮物。我對自己身為母親的期望,就是提供一個環境,能把他們那無關對錯的原始自我,溫柔地保留下來。因為我相信,懂自己,也懂得愛自己的人,才有能力好好去懂人與愛人。

東方教育強調的「從眾」,讓孩子習慣迎合眾人期望

在東方的教育裡,強調「從眾」,強調「一致性」,如果有不一樣的行為或想法,多半會被質疑「為什麼你就要跟別人不一樣?!」。而不只是東方,在全世界青少年的世界裡,害怕與同儕不同,已經變成一個恐怖的壓力,甚至會讓孩子做出一些傷害自己或別人的舉動,只為「從眾」。

所以許多的我們,就算骨子裡再奇特,也會漸漸學習用「一致」來包裝自己,甚至乾脆徹底改變自己,來符合眾人的期望。我們很擔心「與眾不同」,就算是外貌再有自己的風格,往往在做重大選擇的時候,還是害怕走一條與別人不一樣的道路。

當我們越害怕不同,越努力與大家一模模一樣樣,自己原本的樣貌也就越來越模糊了。我不想要用個統一的模型,壓在我的孩子身上,用「我覺得」或「大家都這樣」去要求我的孩子改變。然而我得讓他們自己去經歷與面對這一切,去對於「與眾不同Being Different」所會面對的壓力,產生抗體。

要產生抗體最好的方式,就是當我的孩子因為「與眾不同」而覺得有壓力的時候,不要馬上建議他們融入大團體(所謂的『合群』),也不要馬上想要把他們的壓力拿走(就像每個心軟如我的母親都會想做的)。讓他們去感受,讓他們自己去面對,從旁肯定他們的真實自我,鼓勵他們去「重新決定」自己想要怎麼做。

面對「不一樣」的不適,勇敢活出自我

當我聽到姐姐在學校是這麼沈默的時候,我沒有多問什麼,因為我明白我自己在陌生的環境也一樣需要點時間。只是在睡前呢喃的時候,我講到自己一個人獨身在美國旅行的感覺,遇到的麻煩事,也分享我早她一年來德國,遇到的語言障礙甚至歧視。

我與她沒有不同,我們一樣都要面對「不一樣」所帶來的不舒服,然而我們一起手牽手陪彼此度過。而且,我們都很喜歡在家完全做自己的時刻,也努力一起保護這個能讓彼此「做自己」的城堡。在家裡,沒有批判,我們回家,都可以好好休息和充電。

現在在學校,姐姐已經有了一幫好朋友,參加籃球隊足球隊生日派對……,忙碌得不得了。她算適應得很好的孩子,然而我也不說這只是「適應」。因為姐姐還是愛她的韓星們,還是愛看亞洲連續劇,她還是討厭游泳,喜歡吃亞洲菜。但她在一幫與自己不同的人之間,已經不再那麼緊張,而甚至可以大剌剌地開自己玩笑,或與我的朋友們暢談自己的想法。她,勇敢地用自己活在任何一個時空。

我希望我的孩子們,喜歡什麼,可以喜歡得瘋瘋狂狂,然而喜歡得很有自己的理由;討厭什麼,也討厭得直接坦然,但清楚怎麼表達自己的不喜歡。最重要的是,這些都是他們真正的自我,不是因為要迎合我或任何人而做出的那個人,而是舒舒服服,自由自在的,我親愛又可愛的孩子們!

摘自 凱若媽咪 《每一天的教養,都為了孩子獨立那天做準備:德國婆婆教我的教養智慧》/ 天下文化出版

Photo:li yilin , CC Licensed.

執行編輯:許資旻、王信惠

>>免費訂閱《未來Family週刊》全方位教育教養媒體,教好孩子不求人!
>>加入《未來Family》好友!看更多內容!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