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封溪有成 魚類復育見成效

中華日報

更新於 2021年01月05日21:06 • 發布於 2021年01月05日21:06
基隆市瑪陵等四條溪流封溪有成(上),市府進行生態調查有十科三十一種魚(下)。 (記者王慕慈攝)
基隆市瑪陵等四條溪流封溪有成(上),市府進行生態調查有十科三十一種魚(下)。 (記者王慕慈攝)

記者王慕慈∕基隆報導

基隆市從九十二年起劃定瑪陵坑溪、友蚋溪、暖暖溪、拔西猴溪(草濫溪)等為封溪護魚保育區段,多年來在當地居民自發組成的巡守隊守護之下,護魚有成,市府與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加強重點河段調查,發現部分河段出現疑似被放生的外來魚種或有餵食情形,市長林右昌五日特別呼籲民眾一同守護溪流,與大自然共存共榮。

基隆市瑪陵等四條溪流封溪有成(上),市府進行生態調查有十科三十一種魚(下)。 (記者王慕慈攝)
基隆市瑪陵等四條溪流封溪有成(上),市府進行生態調查有十科三十一種魚(下)。 (記者王慕慈攝)

市長林又昌說,市府在一0六至一0九年間,針對瑪陵坑溪、友蚋溪、拔西猴溪及暖暖溪,進行「封溪護魚及生態調查」,發現保育成果相當豐碩,魚類復育成果也很好,外來魚種只有百分之一,市府及相關團體也都積極移除外來魚種。

產發處長黃駿逸指出,瑪陵坑溪等四條溪流封溪護魚,九十二年公告施行,至於封溪區域分別是瑪陵坑溪中上游、暖暖溪中上游,以及友蚋溪及拔西猴溪全域。

基隆市瑪陵等四條溪流封溪有成(上),市府進行生態調查有十科三十一種魚(下)。 (記者王慕慈攝)
基隆市瑪陵等四條溪流封溪有成(上),市府進行生態調查有十科三十一種魚(下)。 (記者王慕慈攝)

市府近幾年編列經費,在專業人員的合作之下,進行生態調查,四年多來在上述溪流的調查次數總共達五十二次,調查成果發現魚類計有原生種六科十九種、兩側洄游種兩科兩種、外來種四科十種;無保育類魚種,特有種二科三種(台灣石賓、台灣馬口魚、台灣纓口鰍)。

前五優勢種為台灣馬口魚有百分之四十點二、台灣石賓有百分之三十一、鯝魚百分之十一點二、粗首臘百分之五點八、火口屬慈鯛(俗稱花羅漢)占百分之五點,根據調查友蚋溪外來魚種逐年增加。針對外來種增加問題,市府也相當重視,並與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及社區合作,共同進行移除。

市府這幾年經過不斷溝通,也跟地方居民合作進行移除外來魚種,並且與居民合作進行淨溪活動,在社區舉辦護溪講座活動,今年開始將結合瑪陵國小推動溪流環境教育,預計自二月開始推動,課程分為自然生態、當地文史物產及戶外運動教育等三大領域。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