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發條重新啟動
最近這兩週,或許是因為冷冷的天氣比較好睡,也或許是期末累積的累,兄弟倆最近都睡得比較晚,常常距離我們約好7:30出門時間快到了,都看他們還是悠悠的做自己的事,沒有要加緊腳步的意思,最後幾乎都超過7:30出門。
剛開始我還會問他們「現在幾點了?」,提醒他們「之前你們說要吃完早餐換衣服的時間是幾點?」、「我們之前討論好幾點要出門?」⋯⋯但發現還是一樣,他們看起來已經沒有想要好好執行這個約定了(也或許是真的很累做不到),前兩天發現這個情況再這樣下去不行,決定趁晚上吃飯來開會討論一下接下來要怎麼調整,順便把之前因為各種狀況必須要不斷變動的放學睡前慣例表一起拿出來討論,看看接下來要怎麼做比較好。
教養需要滾動式修正
不想做、做不到,沒關係,都是過去式了,重點是我們之後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討論完後,又再陪他們重新寫了一張放學慣例表,由他們自己說出內容、決定順序,我幫他們寫在紙上。
果不其然,隔天一回到家,就直接走到慣例表前去check放學工作事項,迅速的完成大多數的任務。中間當然還是有分心去玩一下,但提醒過後就又開始執行任務。
我們家是只要慣例表上的事完成,就可以自由玩樂,所以哥哥常常都是把握時間在學校寫功課,回家做其他慣例表例行事項。
鼓勵鼓勵再鼓勵
「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
遇到問題的時候,更是鼓勵孩子的最好時機,讓孩子看見自己的進步,他們會因為受到鼓舞,更有成就與動力。
例如我看見他們回到家,很快的去看慣例表,我就會馬上開口說:
「哇~謝謝你們這麽負責任,都記得我們的約定,真的長大了!」
看著他們不用我盯,就確實完成日常慣例時,我會跟他們說:
「你們有發現嗎?你們越來越進步耶,越來越能掌握寫功課的速度,而且還是認真的寫,不是隨便亂寫!」
「你們都不用我盯就能把該做的事做好,而不是隨便做做敷衍了事,我真的覺得我好幸運能有這麽負責任的小孩哦⋯⋯」
放下不切實際的期待
曾經收過家長訊息,詢問我到底怎麼讓孩子自律,他很困擾他的孩子一開始會配合,但後面就又故態復萌。
事實上,這些都是很正常的。
孩子是從無律到他律到自律,國小中低年級都還是處於「他律」階段,需要一些方法和工具幫助他們養成習慣(例如日常慣例表),不要期待他們會自己自律,更不要以為有了慣例表他們就會一次到位,完美執行慣例表上的任務,這是不切實際的期待。
就像我們常常做了很多規劃,最後執行往往不如預期,我們需要的不是責怪自己沒有做到,而是去找出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個計畫執行不如預期,想辦法調整作法,讓計畫更符合實際的狀況。
慣例表只是其中一個工具,幫助他們慢慢長出「自律」的工具,要變得自律不會只靠這個工具,他們更需要的是在累的時候被鼓勵,需要和父母有好的關係,讓他擁有歸屬感。滿足基礎生理、心理需求,才能漸漸的走到更高層次的自律。
我很喜歡愛因斯坦的一句名言:
「瘋狂:一遍又一遍地重複作同一件事,而期待會有不同的結果。」
“Insanity: doing the same thing over and over again and expecting different results.”
期末大家都累了,不管是家長或是孩子,都需要鼓勵,加油,再撐一下就快放寒假了,好好的拿出慣例表再和孩子重新啟動期末計畫,不要覺得他們以前做不到,之後就做不到,他們只是「當時」做不到而已,做不到就代表需要調整,而不是繼續原本的計畫,然後期待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好好和孩子討論,相信孩子可以,他們就會可以,而且往往會超出我們的預期。
Photo By:9M珍妮
數位編輯:黃晨宇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