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近13年染「食腦蟲」累計2死 傳染途徑、死亡風險曝光

NOW健康

更新於 06月24日03:08 • 發布於 06月24日02:35 • 陳如頤 報導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高雄1名男子因劇烈頭痛而就醫,檢查後確診為瀰漫性腦病變,並感染俗稱「食腦蟲」的「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治療後不幸身亡。該起個案年代久遠,疑似發生於2011年,但去年新北市30多歲女性至室內親水設施遊時,也因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而死於腦膜腦炎。

野外戲水別將頭浸在水裡 減少「食腦蟲」感染風險

根據疾管署統計,自2011年迄今,引發生過這2起死亡個案,但仍提醒,「食腦蟲」大多存在於野溪、山泉水,溫水中,若是至野外戲水,不要將頭浸在水裡,以減少感染風險。

疾管署表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為淡水湖泊、河流中自然生存的單細胞寄生蟲,喜好攝氏46度溫熱環境中,在更高溫度下也可短暫存活,因此,溫暖淡水(如湖泊及河川)、溫泉水、工廠排出溫水、含氯量不足的游泳池、熱水器及土壤中均可發現其蹤跡。

人類可能在自然水域活動時,將病原體吸入鼻腔,並沿著嗅覺神經進入腦部而發病。不過,如果喝下遭病原體污染的水則不會被感染,也不會透過人與人接觸傳播。該疾病潛伏期約1到7天,發病後病程進展快速,初期症狀為頭痛、發燒、噁心、嘔吐,之後出現頸部僵硬、抽搐、意識變化、譫妄、昏迷等腦炎症狀,發病後死亡率約99%。

當食腦蟲從鼻腔經顱底進入腦部 致死率超過9成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好發於夏季,民眾於戲水或泡溫泉時,應避免水進入鼻腔或將頭部浸泡水中,於自然水域戲水時,亦應避免攪動底部池水或淤泥;戲水或泡溫泉後出現發燒、頭痛、噁心或嘔吐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護人員接觸史。

至於高雄這起個案,係由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袁俊文收治,他接受《中時新聞網》採訪時表示,該名男子因長期頭痛、食慾差、虛弱等不適症狀,到急診掛號後接受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檢查,隨即發現除了左右大腦不對稱之外,還有瀰漫性腦病變、浸潤性感染,為了釐清病因,開顱採集腦部檢體,證實為感染「食腦蟲」。

該個案在住院期間出現腦壓高、嚴重腦水腫等症狀,治療約1個月後死亡。當食腦蟲從鼻腔經顱底進入人的腦內,可能會出現頭痛、嘔吐、頸部僵硬症狀,致死率超過9成。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助聽器搭AI科技!帶動全新聆聽體驗 滿足個別聽力需求
▸高齡糖友全面照護 戴東原教授科普獎重視病友正確衛教

就❤NOW健康:社群影音官網醫級邦健康安妞 Podcast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