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高中心理假上路30天:請假率較大學生低,SEL 比喘息更關鍵

親子天下

更新於 2024年05月02日02:00 • 發布於 2024年05月02日02:00 • 潘乃欣
高中心理假上路30天:請假率較大學生低,SEL 比喘息更關鍵
高中心理假上路30天:請假率較大學生低,SEL 比喘息更關鍵

學生若心理不適,「請假喘口氣」已成新選項。台灣已超過18所大專校院,開放學生請不須檢附證明文件的「身心調適假(心理假)」,今(2024)年3月起此制下延到高中,現有42所高中試辦。若試辦順利,最快8月起就會全面推行,正式在全台約500所高中上路。

高中身心調適假上路至今約1個月,《親子天下》採訪多所試辦高中,發現學生理性看待這個新假別,或仍在觀望、了解,各校累計請假人數都不超過3人,也還沒人把多出的3天假「請好請滿」。

高中心理假列3規定,上路30天請假率低於大學

高中端請假規範比大學嚴格,也是請假率低的原因。比較高中和大專校院請假辦法,高中身心調適假主要有3項獨特規定:

1、可請天數少

按教育部規定,每個高中生每學期至多可請3天身心調適假,每次以半天為單位,可請總天數少於部分大學。大學端請假天數按各校規定,目前落在每學期2到7天不等,當中又以3天和5天為大宗。

2、需經家長同意

大學生請身心調適假,不必檢附任何證明文件,但高中生須經家長同意。

3、學期評量期間不得請假

由於台灣目前部分高中升大學管道,需評比高中在校成績,為避免影響升學公平性,高中學期評量(如:段考)期間不得請身心調適假。

一位大學學務長認為,這項規定不只維護公平性,也能減輕老師負擔。目前在大學現場,已有學生期中考來校看到考題,立刻舉手說要請身心調適假,學校依規定不得婉拒,但事後要如何安排請假學生補考?令出題老師苦惱。

接到身心調適假單,導師如何「關心」是關鍵

若學生真的請假,接到假單的導師,能否用合適的方式來溝通,更是身心調適假精神落實與否的關鍵。

教育部解釋,身心調適假設立目的,是讓學生遇到輕微心理不適、心理困擾的時候,有機會可以覺察和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況。

教育部也在《高級中等學校學生身心調適假(試辦)實施注意事項》明定,各校要定期(如每週、每兩週或每月)將學生請身心調適假資訊,彙整提供給輔導處(室)參考。

針對請身心調適假的學生,可由導師先關懷,了解他情緒是否已平穩、恢復元氣;如學生有進一步輔導會談需求,再轉介輔導室。

嘉義女中是全國42所試辦高中之一,代理校長連珮瑩分析,教育部已為此制召開多場說明會,規定本身相當嚴謹周到,但各班導師管教方式和程度不一,如果有老師接到假單,以一句「為什麼你要亂請假?」關心學生,學生反而更難恢復身心健康。

她認為,此制若要推行全國,政府不妨致力提升老師對身心調適假的認識,以及如何和請假學生溝通的知能

SEL 比開放請假更重要

請了假,然後呢?同為試辦學校的台中市文華高中校長黃偉立認為,除了開放學生請假喘息,平時的教育更重要。好的教育,才能讓學生懂得如何好好使用身心調適假。

全國逾8成高中參與的高優計畫(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就將 SEL(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社會情緒學習)列為其中一教學項目。黃偉立觀察,SEL 對高中生最大的幫助,是協助他們辨識自己為何沮喪、生氣等情緒,釐清情緒背後的原因,才有可能解決問題。

另有些高中堅決認為,給假無法解決問題,所以暫不考慮參與試辦身心調適假。

中部某校校長直言,高中生可請的假已經很多,真有不適,基本上只要請事假,學校都會准假。這些年高中端陸續取消早自習、開放身心調適假,學生學權意識逐漸高漲,反成現場老師管教難題,也是亟需關注的議題。

南部某校校長則說,高中生在校時間遠比大學生長,且多半隸屬單一班級,老師較容易察覺哪些學生有輔導需求,並針對不同學生需求,讓他們妥適休息,實在不需另立嶄新的假別。

同時,各校都設有明確的三級輔導機制,包括針對全校學生實施、促進身心健康的「發展性輔導」;提供有需求學生個別諮詢、小團體輔導資源的「介入性輔導」;針對高度需求學生,結合心理治療、社會工作來支持的「處遇性輔導」,由導師、輔導老師、社工、心理師一起照顧學生。

各縣市政府也都已依法設立高中以下學生的輔導諮商中心,負責執行「處遇性輔導」措施,提供學生心理評估、輔導諮商及資源轉介等服務。

無論支不支持全國高中普設身心調適假,高中校長都同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持續惡化中」。根據衛福部國健署《110年青少年健康行為調查報告》,台灣約每10個國、高中生,就有1人經常感到孤單或寂寞;曾認真想過自殺的國、高中生人數,各占總數的四分之一。

台北市大直高中輔導主任吳姿瑩提筆畫出當前中學生圖像:頭很大,裡面裝滿「自我」卻無他人;眼睛瞇成一線,盯著手機螢幕;臉上戴著口罩;耳朵永遠掛著耳機。家長則像一件太空衣或保護罩,包裹卻不觸碰孩子,讓他們持續沉浸在虛擬世界中。

師長管教風氣、社群媒體環境,都是衝擊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原因。「這是國中會考不考、人生會考的一門學問,不能再等了!」吳姿瑩強調,學校、家庭、政府都得投入其中,才可能挽救實體人際接觸少、情緒自癒力弱,卻是未來主人翁的一整個世代。

※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如果需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生命線專線「1995」,或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

(責任編輯:劉映均)

加入親子天下LINE好友,睡前看好文

延伸閱讀:

孤獨不是大人專屬 寂寞的青少年將影響長大後的就業機會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