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出現一則「國高中上課時間改為9:30到(下午)5:00」的提案,再度掀起在校時數熱議,不到2週,已有破萬人連署,通過附議門檻。教育部日前承諾,將於今年4月23日以前發布正式回應說明。
《親子天下》第一時間採訪六都市長、地方教育局處、走訪校園,與公、私部門進行深度訪談。各縣市公部門針對此題格外謹慎,不願提供速成的回覆。(看更多 >> 國高中延後上學?四都市長表態:親師生若有共識,可取消早自習)
意外的是,孩子「希望睡久一點、少上點課」看似「吵糖吃」的這項提議,也凸顯台灣近2年推動108課綱努力下的考招矛盾與素養導向教學教法的推行癥結。
我們的中學怎麼了?6年近40個在校時數提案
將時間倒轉至6年前,《親子天下》以「睡出學習力」為封面故事,引述美國小兒科醫學會的呼籲,青少年的褪黑激素分泌高峰為早上7點,若不能延後上學至上午8點30分後,青少年將無法專注學習,加上整天馬不停蹄的課程學習,更可能造成身心發展的不良影響。當時約1/5的美國中學跟進延後上學。(看更多 >> 研究:青少年7點上學,就像成人5點上班那樣疲憊)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也曾公布「睡眠與學業成就表現」調查,顯示夜間睡眠總時間高於7小時以上的青少年,有超過5成5的學業成績表現屬於班上前段1/3。
先不論醫學觀點,「國民中小學教學正常化實施要點」、「高級中等學業課後輔導實施要點」,及 「教育部主管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在校作息時間規劃注意事項」等,其實對學校作息時間有明文規定,但現今卻仍有不少學校強制學生參加早自習、課後輔導。
「早自習上正課,遲到還會記愛校服務,有人累計變成被記警告」、「高一強制我們參加第八節,因為老師要上進度」、「不參加第八節課要寫讀書計畫很麻煩」,記者隨機街訪、電訪宜蘭、桃園、台中等地學生,發現不少學校遊走在規範模糊地帶。
明星學校也違規!課後輔導上進度、會計分
人本教育基金會2020年「撲滅黑心校規行動」調查顯示,全台152所高中職有9成學校強制早自習與課業輔導,在問卷中,不少台北、台中、台南等老牌明星高中學生勾選「學校輔導課會上新進度」這個選項。
處理校園申訴8年的人本教育基金會秘書陳志遠嘆口氣說,受訪前幾天才處理北市位於精華地段知名國中第九節課小考計分一案,「民國72年就有教學正常化規定,但到今天幾乎是沒有學校真正落實。」
教育部國教署署長彭富源回應,國教署持續開放署長信箱、陳情電話等管道接收民眾意見。從中也觀察到,自2020年10月教育部修正發布「高級中等學校課業輔導實施要點」後,相關第八節課陳情案件數已有減少趨勢。
針對2020年底提案,國教署仍願意藉公聽會或其他方式傾聽地方政府、師生家長等相關人員意見,並重申兒童權利公約主張的兒少健康權、休息權。
自習課超過百年歷史,卻教不會學生自主學習
早、晚自習最早出現在日治時期,本意是讓學生自主規劃,複習課業或靜下心做自己的事。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侯俊良回顧,早自習、第八節課出現升學輔導功能的時空背景,在1968年、6年義務教育延長至9年開始轉變。
演變至今,學校不單承載升學壓力,還要配合家長接送、補習安親等需求,只好增加學生的在校時間。(看更多:為什麼要提早到校早自習?上課時間是誰訂的?)
但近6年來,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上在校時數的相關提案層出不窮,圍繞早自習、第八節課討論,累計至今已近40則。不過,為什麼早自習、第八節課不易撼動?《親子天下》統整教學現場校長、老師、學生們的觀察,也對應108課綱考招制度、教學教法的推行癥結:
癥結1:上好上滿,公校也有招生壓力
不少老師們實行108課綱,常得在新、舊教學法間「拔河」,必須與同為聯考世代的家長溝通,也得對抗補教業者的「恐嚇行銷」、和選讀私校的風向趨勢。
「你以為老師們很愛上第八節課嗎?老師們也知道這是社會文化和氛圍,」瑩光教育協會創辦人藍偉瑩觀察,若學校所處區域有私校,對家長與學生有極強吸引力,公立學校就愈不敢放掉第八節。
另,若學校所在地屬於都會非明星學校或非都會、偏鄉地區學校,也多為會考減C、輔助家庭教育功能的不足,設有第八、第九節課,「當學校管教太鬆、服務項目太少,學生很快就會流失,」藍偉瑩說。
桃園大園高中已施行一學期「充實型輔導課」,校長朱元隆表示,不論是自由選擇參加第八節輔導課、課輔內容跳脫教科書、課程設計核心以專題研究為主,全校師生都還在適應中。他說,即便學校的各種改變緊扣108課綱教改趨勢,但「大園高中不重升學」的傳聞也屢見不鮮。
癥結2:無論大小考試皆影響教學設計
升學主義下,老師面對班級大、小考成績表現也有說不出口的苦衷。台北市興雅國中老師林淑媛說,不僅學生會在意,很多學校老師的教學效能也依班級平均、排名受校方檢核。但在課程時數有限、科目細分多的情況下,老師多會抓緊非學習時數的彈性特性安排考試、違法拚進度等。
師鐸獎得主、彰化縣二水國中老師楊傳峰對素養導向的111大考並不樂觀,他認為,即便到大考也難評測108課綱素養導向教學的學習成果。
「我帶學生去爬一座山,爬山前,我們去閱讀、研究可能在山上遇到的問題,學習相關學科知識,這是我所認識的『素養』,但請問一下大考要怎麼考?」考不出來的自主學習能力,實在不容易獲得重視。
也有國中老師反饋,原先可設計自主學習等課程的彈性學習時數,卻因國家語言發展法實施被迫縮減節數,這對於認同且積極推動素養導向教學、開發新課程的老師們來說,十分喪氣。
癥結3:照著教科書教,進度趕不完
針對老師提出進度追趕壓力,同為108課綱委員藍偉瑩回應,九年一貫課綱起,委員便有意識的減少教學內容,如,自然科領綱、會考不再考刁鑽計算。不過她也提到,老師若習慣循教科書教學、進行課後補充等,沒能回頭對準課綱內容,相對容易造成趕課壓力。
但什麼樣的課程能教給孩子「素養」?台北市復興高中校長劉桂光以國文教學為例說明,素養導向教學不再是老師「講全場」,而是為學生「搭鷹架」。在他的課堂,便釋出約2/3的課堂時間給學生,查找資料、閱讀理解、分析整理、提出見解等,在旁引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力。
癥結4:自主學習不會「自動好」
每日應付考不停的測驗、補不完的進度,一位台中市明星高中學生雙手一攤,說出不少中學生心聲,「平常考試一堆,從小到大都沒人教我們自主學習,我們哪會自主學習?」
記者街訪也問學生:若讓你自行規劃早自習、課後輔導的自由,你想做什麼?睡覺,是大多數答案,但也有學生霎時腦裡一片空白坦承:「從來沒想過」。
楊傳峰提到,相對於早自習、課後輔導安排小考測驗能「立即見效」,但若運用這段時間進行自主學習時間,成本較高、效果不一定彰顯。
自主學習需給孩子不斷嘗試錯誤的空白時間,還需大人「放手」,「我們必須要容忍孩子可能會迷路的狀態,願意放手讓孩子跌到,」這樣的心態其實直接挑戰聯考世代的家長和老師,和傳統教養態度。
但給孩子空白時間,並不代表自主學習力能「自動好」。「自主學習不是望文生義,覺得自己要安排什麼就好了,」高雄市師大附中校長李金鴦澄清,不少學校和高雄師大附中一樣,在高中生正式進行自主學習前,會在彈性課程時間安排「先備課程」,教孩子時間管理、進程規劃、學習工具、表現檢核等以提升學習效能。
在沒有表定自主學習課程的國中端,台北市也呼應108課綱在高中端的改革,推行「形塑校園新文化新精神實施計畫」,鼓勵師生利用早自習、彈性學習時間進行經典閱讀、專題探究,練習自主學習。目前近30所、約半數台北市國中參與。
另外如台北市景興國中也獨排眾議,運用第八節課教學生自主學習,選修的每位學生,手裡都有一份專屬個人的學習規劃。
孩子有意見,大人可以這麼聊
「幾點到學校,只是一個表面上的題目。學校要提供怎樣相對有意義的學習內容,而不是培訓學生成一個預備考試的人,還是要回到教育的本質來考慮這件事,」人本教育基金會理事長馮喬蘭說。
她也樂見,學生站到第一線表示意見,展現自己有意共同決策,審視舊有體制的正當性,「我相信,這會是對台灣教育很棒的禮物。」
施行延後上學的桃園大園高中校長朱元隆也安撫家長、老師,面對孩子藉著在平台上提案,參與校園自治、公共議題討論可以放輕鬆。
「真正走民主制度,反而會走出紀律,」他格外欣賞該校學生在校園自治氛圍下,不僅懂得承擔不同學生對自習時間的輿論壓力,也學會協商,形成共識、訂下公約等課堂上學不到的內容。
面對大人頓時不清楚如何與孩子友善溝通、討論學生權利議題 ,向來與學生維繫良好師生關係的劉桂光提醒,應避免先入為主的判斷,造成對立。
他建議,大人可一改上下位階思維,藉此機會和孩子一起學習:如何清楚定義問題?釐清系統如何運作?思考自己的選擇會對自己、他人造成什麼影響?步步陪伴孩子學習走向獨立。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