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同時參加了學校的管樂團和弦樂團,每週四、五都要特別早起到校團練,偏巧要早起的這兩天前一晚都有跳舞課,上床睡覺的時間反而比平時還晚,週六還要早起參加弟弟的球賽,所以到了週日我就會關掉鬧鐘,讓孩子們多睡一點。
這個週日早晨我看安妮9點半了都還沒出現,便開門進去想叫她起床(媽媽就是這樣矛盾,又想讓她睡飽又怕她睡太晚耽誤了一天的行程+晚上睡不著)。
房門打開的那一瞬間閃到一個亮影迅速地消失在枕頭下,然後是女兒一副半睡半醒惺忪揉眼的樣子;但是媽媽呵,媽媽!有時就是眼尖又敏感得連自己都覺得討人厭,怎麼會看不出來那個揉眼睛是裝的……?!
關上房門我往平時放iPod的地方走去(孩子們有每天的活動表,只有在固定的時間才可以使用3C產品,用iPod聽音樂雖然有彈性,但還是要經過媽媽同意)果然,iPod不在位置上。
照之前的做法,我會很生氣的直接質問她,但是今天我忍住了,女兒已經不是3、4歲的小丫頭,也不是7、8歲的小女孩,是即將邁入青春期的女生了,是不是需要一點不同的對待方式了呢?
謊是出於保護自己的本能
保護自己不被罵、不被責備,是人的天性,先不要貼上「說謊」的標籤吧,「否認自己錯了」是連還不會說話的孩子都會做的事。我記得大學時上「人類發展學」的老師有說(而且我有在聽):「說謊是出於保護自己的本能」。
不同階段的孩子(成人)說謊的出發點不同,同樣的行為,父母必須做不同的解讀、用不同的方式應對。每個階段都要非常小心的處理,才能適時且適當的將孩子的想法和行為導正,因為一個不小心,就可能把禍苗種下,未來便會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失控亂竄。
從生理學上來看,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因為賀爾蒙分泌飆升的關係,腦袋會突然間壞掉(腦袋壞掉不是老師說的,是我說的),這就是我們熟悉的「叛逆期」,要一直等到體內賀爾蒙濃度趨近穩定,身體也開始習慣賀爾蒙的濃度了,才慢慢從青春叛逆中走出來。有的人腦袋壞掉的早、有人晚,有的人好得快、有的人慢,也有人到老都沒好…。
沒好,排除病因造成的賀爾蒙分泌不平衡,就是因為叛逆期間所產生的行為問題沒有得到適當的引導與糾正,最後內化變成影響一生的壞習慣。
教養是一場雙人舞,父母和孩子之間需要一進一退互相調整腳步,否則總有一方被踩痛。
慢一點,先想想孩子的動機
這些年安妮從一開始出於怕被責罵的心態讓她會反射性的說出謊話,到這幾年懂得反省、思考,並且有勇氣誠實面對;這其中除了不斷重複上演的拉鋸、試探、威嚇、講理、淚水、保證外,更多的是她漸漸懂得謊言可能造成的後果,並且學會信任我對於她說謊這件事的態度。
「騙」(如果一定要用這個字的話),已經很久沒有在安妮身上發生了,這次是什麼原因讓她明知不可為而為?又是為什麼她沒有對我說真話?我該不該立刻揭穿她?還是該給她多一點時間、一個機會?
怎麼做才對?說真的,我沒有答案。且戰且走吧。
早餐桌上我故意說:「咦?妳的眼睛好像腫腫的耶,昨天搞到很晚才睡覺嗎?關了燈在床上看書眼睛會壞掉喔!」
她說沒有,她一關燈就立刻睡覺,而且很快就睡著了!語氣一派輕鬆自然。
這下我有點緊張了,能這麼輕易說出來的,會不會真的是實話?如果不是,說謊在她心裡的份量竟然是這麼輕嗎?
我開始想,或許她真的沒有在熄燈後使用,而是早上比較早起去拿的。
我知道她的iPod裡面沒有遊戲,只有音樂,不至於傷害視力。但是我不喜歡的,是欺瞞的行為。
我願意再給她一次機會,我知道iPod還在枕頭下。
所以又說:「今天要換洗枕頭套喔。」安妮沒什麼特別的反應。
但是當我走進房間準備動手拆枕頭套時,安妮一個箭步搶在我之前,我看見她在整理床鋪的同時快速地用別的東西遮住枕頭下的iPod握在手裡拿走了,接著走進衣櫃說要把項鍊掛回去,從櫃門的縫隙間我又看見她迅速的把iPod藏在一疊衣服的最下面。
我想,她是不打算承認了。
但是我也還沒想好要不要當面揭穿她。
於是我悶悶不樂了起來。不停問自己,我該怎麼辦?為什麼她選擇欺騙?
我們之間說好的誠實與信任呢?
我想起幾年前正在經歷孩子常說謊話的年紀時,某天和跟我有著一樣煩惱的朋友聊天,她說起小時候曾經偷拿媽媽玉琢的故事,她說當時她好緊張好緊張,那種一直說謊話掩蓋事實又隨時怕被拆穿的緊張感覺讓她非常的不舒服,之後就不再熱衷(?)說謊了。但是我忘了故事的結局是什麼,究竟她有沒有被媽媽拆穿?坐在馬桶上,我一直在想要不要打電話問她結局。
心理學家說,人會因為謊言被拆穿而覺得沒面子,便故意忽略這件事的嚴重性。如果我拆穿安妮,這個年紀的女孩心事,大概只有惱羞成怒,不會有反省,反而模糊了事情的焦點,讓她把心思放在「下次該怎麼改善撒謊方式」。
但是如果我裝作若無其事,是不是會讓她以為她的謊言成功的瞞天過海了,下次又如法炮製?未來說謊就會變成一種逃避責任的習慣?
我跟我自己說,在我決定怎麼做之前,我得先想清楚我要的是什麼樣的結果?是針對單一事件的糾正?是對欺瞞行為的制止?還是重獲女兒對我的信任?
女孩越大,會碰到的問題會越複雜,先是人際關係,再來會是情感問題。特別強調女孩,不是性別偏見,單純是因為自己走過一趟,可以預見將來她可能會遭遇的。我知道許多最後演變成社會新聞的案例,都是因為孩子沒有足以信賴的後盾做支持,碰到了事情自己無力解決卻又不敢說,所以我希望孩子知道,我要求她對我說實話不是因為我想罵她,而是我想陪她一起面對問題。
安妮是個貼心善良且思緒敏感的孩子,她很快地發現我的不對勁,主動來問我怎麼了?是不是身體不舒服?
錯誤需要面對,才能改過
我深吸了一口氣,對安妮說:「媽媽希望妳知道,無論什麼事妳都可以告訴我,我們可以一起商量。妳現在長大了,可以講道理(reasoning),有很好的判斷力(judgment)。弟弟現在這個年紀還不是很懂,所以有時候媽媽就直接把他罵一罵他才知道事情嚴重,但是媽媽知道我不需要再這樣對妳。我們每個人都會不小心犯錯(這裡我用的是:make mistakes, 比較傾向無心之過的意思,我不想太強調「錯」這個字,讓她一開始就接收到負面的訊息而關起心門停止溝通。)
我告訴她:「每個人都會犯錯,媽媽也會犯錯,你最喜歡的某某老師也會make mistakes. It’s okay to make mistakes. What really matters is that we learn from our mistakes. 錯就是用來給我們學習的,我們反而應該高興我們犯了錯!有的時候不是因為我們做錯什麼,有時候是我們明明知道不應該但是卻沒辦法控制自己不去做,控制自己是很難的事,媽媽也還在努力。妳長大了,現在的妳看弟弟都會覺得他很幼稚,弟弟在學校碰到的問題妳都曾經經驗過,當時妳也有很多情緒,但是現在妳卻可以很自然的安慰弟弟、告訴他該怎麼做,對不對?未來的妳還會比現在的妳遇到更多不同的狀況,這些都不是媽媽罵妳就可以解決的,我相信妳的判斷力已經可以告訴自己哪件事是不對的、不該去做的。
但是將來妳可能會遇到一些事妳不太確定它到底對不對、該不該做?有時妳可能發現很難控制自己不去做那件明明知道不對的事,所以媽媽希望你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事,妳都可以告訴媽媽,我們一起想辦法,媽媽也不一定有能力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是媽媽希望無論什麼事情我們都可以一起討論、一起想辦法,多一個人出主意總是比妳一個人煩惱好,是嗎?」
說到這裡我還是沒有決定要不要提iPod的事。
安妮一直靜靜地聽我說。
闡明了想法後,我心裡其實已經覺得放鬆很多,最後我問:「好了,媽媽想說的話說完了,你有話想對媽媽說嗎?」
(其實我有點害怕她說沒有,要是她真的說沒有,我的下一步是什麼?)
安妮突然哭了起來,「媽媽,我需要你的幫忙。我沒有辦法控制自己!」
我沒有露出一副"我就在等你這句話"或是"我就知道"的樣子,免得她覺得我說這些話的目的是在套她的話。我試著不著痕跡地讓她自己說出來。接著,安妮告訴我她如何知道不應該但還是忍不住在棉被裡偷偷用iPod,結果欲罷不能、越弄越晚!我很好奇,那裡面的音樂就那麼幾首,怎麼能弄得這麼晚?結果她說出的事實著實嚇了我一跳!
一開始我很放心,iPod裡沒有遊戲,她不至於在黑暗中近距離、長時間的盯著小螢幕,但是我錯估了孩子的欲望能帶領他們走到的地方,原來,她用YouTube連接家裡的無線網路在看卡通故事。
我們已經不止一次跟她go through為什麼我們反對他們用iPod、iPad看影片,不止一次地強調過近距離凝視小螢幕對視力的殺傷力!未來的日子還很長,能不能過得精彩,身體健康是首要條件,對自己的健康不負責,就是對自己的人生、對自己的未來不負責!說到這裡,我是有怒氣的,我氣她不愛惜自己的健康。
但是為了保持溝通管道的敞開和暢通,我告訴自己這次不能用「發怒」處理。我應該要做兩件事:
一、澄清原則
她選擇偷偷的看,表示她對我的立場有誤會。我不希望的是她「近距離地盯著小的螢幕」,並不是禁止她看YouTube上面的影片。我應該再清楚地強調一次這個規定的目的:想看的影片,只要時間允許,我們隨時可以放上電視銀幕上看,不要在小銀幕上看。另外,因為YouTube上面有些影片並不是很appropriate,所以媽媽需要知道是什麼影片,才能幫忙過濾(這點學校電腦課都有向學生宣導網路安全,所以她是理解的)。
二、確定她有正確判斷的能力
澳洲教育強調“judgment”,非常注重從小就培養「判斷」的能力,因為所有的決定,以及決定後隨之而來的行動都建立在「判斷」的基礎上,沒有正確判斷的能力就沒有辦法做出圓滿的決定,繼而有完善的行動 。我請安妮自己說出來為什麼我反對她這麼做,事實證明她明白,也記得,而且知道什麼是對的。所以我知道,孩子不是沒在聽、不是聽不懂、不是想不明白,只是就像她說的:「我需要幫忙控制我自己!」
「妳覺得媽媽怎麼樣可以幫到妳?」我不願意在第一時間替孩子解決問題,剝奪了她自己練習剖析事情的機會。
安妮想了一下,「我想妳媽媽把iPod收在我不知道或是我拿不到的地方,我需要的時候再去找你拿。」
「好的,」我告訴安妮,「妳隨時想要用都可以找我,媽媽知道妳有good judgment,我知道妳自己可以判斷什麼時適當,所以我希望在妳來找我拿iPod前自己先想過一次,然後把妳的想法告訴我。」為自己說明理由(Justify)有助於訓練梳理思路、鍛鍊自信,這也是西方教育非常重視的一環。
不承認犯錯,是人求生的本能,無助的孩子當然更是這樣!謊言的背後,其實傳達的是孩子說不出來的心事。從一開始的「我不敢說,我怕被罵」,到「我不想承認,因為很丟臉」,到「我不知道自己怎麼了,我需要幫忙」…。孩子的世界越走越大、思緒也越來越複雜,我提醒自己要多試著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訊息,給予更多一點的體諒,因為他們也還在努力摸索人生。
----------------------------------------
關心更多澳客媽在澳洲當Nurse、帶孩子、過日子的生活大小事,
歡迎加入「二花小姐」的粉絲專頁喔!
Photo:jiunn kang too, CC Licensed.
執行編輯:王信惠、黃晨宇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