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exel
寫下時代的共同記憶
耐斯洗髮粉一步步走人台灣家庭,還曾被商人當作替代硬幣找零,成為伴隨人們成長的重要民生用品。
60年代的台灣,是希望萌芽的年代。
第2次世界大戰後,台灣脫離日本殖民時代,在百廢待舉下,自1950年開始,進入長達15年、15億美元的美國經濟貸款援助期間,即美援時代(至1965年止);1960年,政府提出「19點財經改革措施」,以攸關民生及工業需要為首要目標,推動台灣生產替代進口的政策,希望在美援結束後,台灣經濟能夠自給自足。
當年,政府透過高關稅、禁止進口等保護政策,支持生產供應國內市場所需的本土企業,民生產業就是第一波扶植的對象,例如:紡織、機械、食品、化工等,成為早期台灣企業家創業的目標。4、5年級生記憶中「阿嬤級」的耐斯洗髮粉,從一間民房加蓋的三樓、不到20坪的工廠發跡,至今歷久不衰,就是在60年代萌芽、進而茁壯成長的企業代表之一。
兄弟互助,棄公從商
1964年,23歲的陳哲芳和三哥陳鏡村共同創業,從一包一塊錢的洗髮粉做起,堆砌出洗髮粉王國,奠定近一甲子的事業基礎。
1858年畢業於嘉義農校的陳哲芳,退伍後回到老家,當時陳家二哥張鏡琳(從祖母姓)任職古坑鄉公所,陳哲芳後來也考上鄉公所臨時雇員職缺,負責文書工作。陳鏡村比陳哲芳年長9歲,當時已在晉安堂藥廠(晉安製藥廠前身)工作,負責銷售調經丸。
陳鏡村侍母至孝,經常回雲林老家探視母親,知道四弟在鄉公所上班,即對陳哲芳說:「做公家頭路(公務員)沒前途,跟我一起做生意!」60年代的薪資水準,當老師月薪大約5、6百元,雇員薪資亦不高。陳哲芳自小和陳鏡村感情甚篤,在三哥鼓勵下,決定辭去鄉公所雇員工作,跟隨三哥到嘉義發展。這個決定,是陳哲芳人生最大的轉折點,而拉拔他從商的三哥,在未來日子裡,不僅是他的兄長,更是他的人生導師。
貴人相助,賺得第一桶金
早年台灣西醫並不發達,民眾生病都尋求漢醫(即中醫)診治,或者毋須醫師處方,就可直接購買中醫成藥自行服用。戰後,台灣製藥工業迅速發展,漢方藥廠、成藥商到處林立,一般婦女若有婦科方面的生理病痛,大多自行購買傳統中藥丸劑服用,以調養婦科症狀。看到商機,晉安堂藥廠創辦人吳大海在1948年創設晉安堂,生產「晉安調經丸」。
60年代初,晉安堂因調經丸大賺,吳大海不僅樂善好施,且為人非常慷慨,耐斯集團會長陳鏡仁及執行長陳志鴻回憶指出,陳鏡村曾提及,當年吳大海大手筆把晉安的一半獲利分給陳鏡村和同樣在晉安服務的女婿李捷雲,兩人各獲得分紅20多萬元,並鼓勵他們趁年輕出去闖一番事業。
當年,嘉義中正路鬧區一棟店面的售價不到10萬元,愛國獎券的第一特獎獎金是20萬元,可見分紅金額之可觀,也成為陳家兄弟創業的第一桶金。
➢【書籍資訊】《陳哲芳傳》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