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美食

台灣特色香料不能用來烘焙麵包? 專家:食材規範應更有彈性 食藥署:會持續溝通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2023年06月29日15:11 • 發布於 2023年06月29日06:39 • 上下游News&Market
台灣特色香料不能用來烘焙麵包? 專家:食材規範應更有彈性  食藥署:會持續溝通

吳寶春麥方店推出由台灣小米、高粱與四種特色香料製成的麵包,以「原生麵包」呼應國際小型穀物年。然而台灣還有許多香料作物,在原住民部落使用已久,卻因列於食藥署「未確認安全性尚不得使用之原料」名單中,難被國人認識。

飲食專家認為,食藥署的規範與申請規定應該更具彈性,才有助於國內物種多樣性與文化傳承。食藥署則回應,會持續與各部會溝通合作,使食品原料相關管理規範更為完善。

台灣特色香料不能用來烘焙麵包? 專家:食材規範應更有彈性  食藥署:會持續溝通
吳寶春麥方店推出「原」味麵包,展現台灣特色香料也可透過麵包深入大眾飲食。(攝影/孫維揚)

使用雜糧與特色香料,十款台灣「原生麵包」亮相

發表會由台灣美食技術交流協會理事長徐仲開場,他提及吳寶春麥方店呼應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推動的國際小型穀物年,選用台灣的小米、高粱與國內特色香料作物,呈現多款麵包新品,不僅提供消費者全新的感官享受,還能助於麵包師傅學習使用台灣特色食材。

吳寶春麥方店創辦人吳寶春表示,去年他與技術團隊拜訪台灣原住民部落,被原住民熱情的生活態度與不同於平地漢人的特色料理感動,像是阿粨即是原住民用月桃葉、假酸漿葉包裹含有豬肉的小米粽。他帶領團隊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董景生共同研究國內特色香料應用於麵包的方式,讓大家更認識台灣島嶼的風味,「我認為只要是食材,都可以做成麵包」。

本次麵包新品,有五款麵包加入山芹菜、刺蔥、香檬與土肉桂四種國內特色作物。吳寶春麥方店行政總主廚謝忠祐負責研發特色香料麵包,他強調這次研發的麵包風味,多是從原住民部落的飲食習慣取經,希望能在麵包中呈現部落飲食文化,例如代表夏季的小米刺蔥脆腸麵包,是學習部落原住民以刺蔥醃肉,增添風味。

除了刺蔥脆腸麵包,吳寶春麥方店還推出山芹番茄起司麵包、刺蔥餐包、香檬奶香包、土肉桂捲,和以小米為主體的酸種麵包、司康、Q餅、貝果以及高粱桂圓麵包等十款「原生麵包」,今日起在吳寶春麥方店全台門市同步販售。吳寶春麥方店也會釋出麵包配方,讓原住民部落有多元方式發揮他們使用已久的香料作物。

吳寶春以小米、高粱、刺蔥、土肉桂、香檬及山芹菜開發出十款「原」味麵包(攝影/孫維揚)
吳寶春以小米、高粱、刺蔥、土肉桂、香檬及山芹菜開發出十款「原」味麵包(攝影/孫維揚)

食藥署規範阻礙原生香料使用

然而除了本次使用的四種國內特色作物,仍有許多作物可以被廣泛使用,卻礙於食藥署規範而難以商業利用。徐仲表示,食藥署有明列「可供食材使用之原料」與「未確認安全性尚不得使用之原料」,導致未確認安全性的原生香料作物無法作為麵包食材。

徐仲提及,台灣常見的蔥、薑、蒜等辛香料,對應到原住民部落可能是使用荖葉,但後者就因表列於「尚不得使用」,無法作為食品食材而難以被廣泛應用。董景生也說明,像白花紫蘇是泰國重要的香料作物,國內也有民眾釀琴酒時會加入,但不是正面表列食材,若大眾對此認識不夠,後續恐怕也會被管制。

董景生認為,食藥署作為食品安全管理單位,列舉可食用食材為合理業務,但「食物的可食性」界定既主觀且不具彈性,才會導致輿論、媒體近日質疑該名單過於「不食人間煙火」。例如食藥署規範月桃不得食用,但原住民多年食用皆健康無虞,對食藥署的規定產生不滿。

食藥署的「食品原料整合查詢平臺」並非正面表列,也就是說,食材若未列表於平臺,就可以使用。至於列於「未確認安全性」的作物,倘若國內外有相關實驗數據能佐證原料的安全性,或是歷史上有食用的事實,食藥署便會隨時修正。

不過董景生表示,許多食材若無部落參與,難以確認其食用紀錄,且部落不一定有文字研究可供參考,或使用範疇太小而不被採納,顯示規範仍讓許多食材「前路難行」。

董景生認為,食藥署的規範應該更有彈性,才能讓多項原民作物被利用。(攝影/孫維揚)
董景生認為,食藥署的規範應該更有彈性,才能讓多項原民作物被利用。(攝影/孫維揚)

規範應更彈性 提升消費者飲食意識

透過發展多元食品,讓國內特色作物被看見,有助於國內物種多樣性與文化傳承,還可有機會讓台灣原生香料取代進口香料。董景生表示,因此國人與政府應該共同討論如何讓多樣食材可被應用,原料食用性的管理名單應作為參考,而並非硬性規定。

食材慣行食用紀錄也牽涉到品種、地域性,但董景生說明,民族學家與部落不一定有足夠詳細的資料可供食藥署檢閱,他認為在透過理性討論與科學佐證食材可食性時,食藥署可以「讓表列食材的制度更加彈性」。

董景生補充,台灣也應該重視飲食教育,讓大眾懂得篩選自己的食材與用量,像是可做為食材的龍葵雖具有植物鹼,但正常飲食中食用不會造成人體不適,「什麼都要政府負責,只會讓他們從嚴管理」。

本次吳寶春麥方店使用的四種特色作物皆為可供食用的原料,徐仲強調,透過這些香料作物製成麵包,就像是跟大眾「say hello」,當國人認識台灣食材的獨特性,才有機會讓更多作物有機會正式登上餐桌。

荖葉為原住民重要食用作物,但目前仍被食藥署列為「尚不得使用」的食材。(上下游資料照)
荖葉為原住民重要食用作物,但目前仍被食藥署列為「尚不得使用」的食材。(上下游資料照)

食藥署:可檢附資料供確認

針對業者與專家的呼籲,食藥署表示,為提升業者對於食品原料之自主管理,增加食品原料使用資訊查詢之便利性,食藥署確實於官方網站建置「食品原料整合查詢平台」查詢資料庫。

食藥署指出,台灣原住民族群之傳統作物,如確為傳統飲食文化,且以傳統食用部位及食用方式供食用者,食藥署均予以尊重,惟植物原料是否可供食品使用,仍應視原料來源(含拉丁學名、使用部位)、詳細加工流程、成分含量規格、使用目的與用量、食用歷史經驗及安全性等相關資訊綜合研判,並非前述平台未載列品項者即屬不得使用之食品原料。

如有需要確認特定品項是否可供食品原料使用,可檢附前述相關資料以供確認。食藥署亦將持續與各部會溝通合作,以使食品原料相關管理規範更為完善。

延伸閱讀:

月桃、冰花、荖葉不能吃?食藥署列「未確認安全」清單,挨批「不食人間煙火」

吳寶春將小米、刺蔥、香檬、土肉桂揉進麵糰,烘焙「原味」麵包,盼國產小米重回餐桌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