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素養能力難鑑別?首要扭轉考試導向思維

親子天下

更新於 2022年11月14日03:33 • 發布於 2022年11月14日03:33 • 文—李吉仁(誠致教育基金會副董事長、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名譽教授)
素養能力難鑑別?首要扭轉考試導向思維
素養能力難鑑別?首要扭轉考試導向思維

隨著第一屆一〇八課綱的孩子透過不同管道進入大學,這個代表著台灣重要教改進程的新課綱執行成效,也陸續被參與教改的利害關係人共同檢視。根據年中媒體發布的新課綱年度調查,我們除了看到超過八成的受訪國、高中學校,表示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執行素養導向教學外,更有超過九成的受訪高中認為,攸關學生進入大學的學習歷程檔案制度,執行起來非常卡關;而更令學生、家長與現場教師氣餒的是,超過半數擔任申請入學審查把關的大學教授,還是比較相信學科成績。《親子天下》調查結果則顯示,多數教授平均只花六到十分鐘審閱申請資料,近四成教授沒有因此更了解高中端的教育改變。這也讓第一年顛簸上路的學習歷程檔案制度,面臨嚴重的考驗。

這個問題,固然反映新制剛上路,在考招兩端必要的適應,但更嚴肅的課題是,新課綱期望落實的多元素養能力與適性揚才發展理念,在長期以學科知識評量為主的制度慣性下,到底需要多大的改變才能有效扭轉?

儘管教育部一再強調,推甄入學已經實施了二十多年,學習歷程檔案是更系統化的協助學生,呈現學習反思與自我探索的內容;但前述調查結果仍然清楚呈現,高等教育這端對於學習歷程檔案所要呈現的非認知能力,該要如何評量才能有效鑑別學生的發展潛力,顯然仍莫衷一是。

大學端:書審工作應走向專業化

事實上,素養導向學習,迥異於知識/學科本位的教學典範,其間的差異涉及課程設計、教學素養與評量方法,甚至教師角色的質變。直白的說,知識與學科導向的教學,學生是學習既有知識與解題的應用,老師扮演傳道授業的角色,考試成績為最終的學習產出。反觀素養/能力導向的教學,是要讓學生在真實生活情境中,從發掘問題、討論與理解問題,進而建立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被期待的是主動的知識建構過程,老師的角色轉為引導與啟發,評量則是透過作品發表、對話與觀察;也只有歷經這樣的過程,才能讓學生透過問題探索與自我覺察,產生對未來的發展熱情。

試想,當絕大多數的高中,都還在一邊面對考試導向的教學進度,另一邊還要辛苦的學習新的教學典範,而大學端絕大多數擔任評審的教授,也都是傳統學科教育下長大的菁英,要雙邊如何對接與有效評量素養能力的學習效度呢?

再回到大學端的申請入學書審現場,儘管負責任的學校都有先經過「模擬評審」,以確認不同評委書審的信效度,從而建立評審指導原則;但我相信絕大多數擔任評審的教授,皆非素養評量的專業,對於非認知能力的內涵,應該也不會有系統性的理解。同時,擔任書審評委可能也只是教授輪值行政服務工作的一環,而非每年的專責工作;加上每個學院(甚至每個系)都有其對於人才潛力的評審想法,而每位教授評委又都有其專業的主觀,這些因素加乘起來產生的評審變異度,絕對是顯著的。

當大多數評委無法從學習歷程檔案產生有共識的鑑別 度時,倚重在學學科成績選才,便成為自然的慣性選擇。這無異是將新課綱期望透過實作與探索,看到學生高層次思考與興趣熱情的「學習潛力」,被認知性知識的「學習績效」給弱化了;若不能及早有效的改善,適性揚才將是遙不可及的「願景」!

要打破現有的行為慣性,個人建議教育部,盡速協助大學端成立專責與專業的入學辦公室(admission office),讓書審工作專業化,鼓勵每個學校提出選才的差異化特質樣貌,並與各高中保持經常性的交流互動,掌握各高中的特色與素養教育發展,以提高人才潛力特質與學校期望的適配度(fitness)。

設立了專責辦公室,不僅可以降低教授參與書審的海量負擔,更可以讓高中端能更明確導引學生的適性發展;而透過常設單位的業務延續性,選才的結果才會有跨年的一致性。至於,各院系對人才的差異化需求,只要透過入學條件的設定,加上主責面試的內容,應該可以達到多元評量與相互平衡的效果。

國、高中端:加速教學模式的質變

此外,理解素養導向教學是典範移轉(paradigm shift)之餘,國、高中端應該加速教學模式的質變。對標OECD二〇三〇年的學習羅盤(Learning Compass),教育的最終願景在建構福祉生活(well-being)的能力,全球素養聚焦在六個C的能力上,亦即品格(character)、公民行為(citizenship)、協作(collaboration)、溝通(communication)、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創造力(creativity)。這些能力的發展,需要在真實情境脈絡下,透過知識吸收、問題解決與態度價值觀的形塑,方能導引支持學習者,在未來多變的世界裡,找到安身立命的方向與座標。

很明顯的,一〇八課綱只是我們邁向這個教育大未來的起步,而非終點。這個教育大未來,需要我們超越以校本課程建立學習特色的現況,更大膽的規劃逐步可跨學科、以問題導向設計的專案學習課程(problem/project-based learning),讓學習者從不同的專案中,培養團隊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掘自己的興趣與熱情所在,體認個體與環境共融發展的重要。

同時,我們需要盡速建立多元評量的系統性架構,逐步平衡對學科考試成績的依賴,才有機會跳脫考試導向的慣性限制。

少子化雖然是危機,但如果能把這個不可逆的趨勢,視為積極建構以能力/素養為核心的教育契機,我們才有機會確保過去引以為傲的人力資本競爭力,得以在未來永續、甚至超越。教育是條射線,而非各自成為一個線段,唯有清晰的終極願景導引,加上有效的跨界協作,方能從過去的慣性框限中扭轉過來。

「舊的道路,到不了新的出口!」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我想所有的教育利害關係人需要的不是用力檢討問題,而是以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共同學習新思維與新方法,因為,維持現狀可能才是最危險的選擇!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