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月26日為全球「紫色癲癇日」(Purple Day),旨在提高社會對癲癇的認識與關注。 然而,當談論到癲癇時,許多人首先聯想到的是兒童或青少年患者,卻忽略了老年人群體中癲癇的高發性與特殊性。
恩主公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李君右呼籲,民眾應重視老人癲癇的問題,「因為老人癲癇的症狀較不典型,往往容易被忽略。」
為什麼年長者癲癇症狀較不明顯?又有哪些是民眾要特別注意的呢?
中風後遺症竟引發癲癇…70歲患者案例揭重要警訊
李君右分享一名70歲男性患者的案例,他表示,該名患者近期出現反應遲鈍、短暫失神的狀況,「家屬發現他經常發呆、反應變慢,甚至有時候會突然跌倒,因此帶他至醫院進行檢查。」初步進行腦波檢測時,發現患者腦部有異常放電的情形,進一步電腦斷層掃描(CT)檢查後,醫療團隊發現該名患者的左頂葉有過去曾發生過腦中風的痕跡,但患者與家屬皆不清楚其曾經中風的事實。
李君右解釋,「中風可能導致腦部某些區域受損,影響神經穩定性,使得大腦神經較易出現異常放電,進而引發癲癇發作。」
他表示,該患者的腦波異常放電位置與中風區域相對應,研判中風造成的神經受損是造成患者癲癇的主因。「經過診斷後,該名患者開始接受抗癲癇藥物治療,約2-3週內病情明顯改善,反應遲鈍的情況獲得顯著緩解,家屬也觀察到他放空發呆的次數明顯減少,日常對話變得更加流暢。」
老年癲癇高風險族群曝光!醫:「這些徵兆」別忽視
李君右表示,癲癇的好發族群主要包括兒童(10歲以下) 和老年人(60歲以上,尤其是65歲以上),「兒童的癲癇發作多與基因異常、腦部發育問題有關,而老年人的癲癇則主要與腦中風、阿茲海默症、神經退化疾病、腦部腫瘤等因素相關。此外,曾有腦外傷或腦部受損者也屬於高風險群。」
李君右強調,針對老年癲癇的診斷,除了臨床症狀評估外,「腦波檢查」是最重要的工具,能夠捕捉異常放電的情形。「此外,電腦斷層掃描有助於確認是否存在腦部結構異常,如舊中風病灶或腫瘤等。」
治療方面,他表示藥物控制是主要手段,「約70%的老年癲癇患者透過規律服藥可達到良好控制,甚至完全不再發作。」若病患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則可能需進一步考慮手術治療。
那麼一般人要如何發現癲癇徵兆?
李君右提醒,癲癇不僅發生在老年人身上,任何年齡層都有可能受到影響,因此應特別留意自身或親友是否有異常行為。「例如,若發現自己或家人經常無故發呆、短暫失神、記憶斷片,或是有突然的無力跌倒現象,應提高警覺,這些都有可能是癲癇發作的表現。」
他也提到,對家屬來說,觀察癲癇風險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錄影記錄。「如果懷疑親人有異常行為,如突發性的抽搐、反應遲鈍或意識不清,可用手機錄影並提供給醫師分析,以協助診斷。」
規律服藥、避開危險活動,這些習慣能降低老年癲癇發作風險
至於老年癲癇患者要如何日常保健?
李君右建議規律服藥、確保睡眠充足是關鍵。「同時,適度運動有助於維持腦部健康,但不要單獨去游泳、騎腳踏車,運動時建議結伴進行,或由家人陪伴在旁,此外也要避免患者單獨泡澡,以防癲癇發作時發生傷害,甚至危及生命。」
飲食方面,李君右指出,癲癇患者需特別注意避免酒精,「因為飲酒可能增加癲癇發作的風險。此外,血糖控制對於患者也相當重要,特別是有糖尿病的患者,應避免過度攝取高糖食物,以防止血糖劇烈波動引發發作。」
李君右再次提醒,若家中長輩有可疑症狀,應儘早就醫檢查,以免延誤治療時機,「老年癲癇並非無法控制,只要及早發現並接受適當治療,患者仍可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