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祐元年(一○五六)正月,仁宗在大慶殿受朝。前一天大雪壓折了宮殿的屋架,仁宗在宮禁中赤腳向天祈禱。第二天天空放晴,百官列班準備朝拜,這時皇座前的垂簾捲起,仁宗「暴感風眩,冠冕欹側」,突然一陣頭暈,冠冕差點掉了下來。左右一看不對勁,重新放下垂簾,有人用手指擦去仁宗嘴邊流下的口水,等仁宗神情恢復才重新捲簾行禮而罷。過了幾天,仁宗在紫宸殿宴請契丹使者,文彥博剛要敬酒,仁宗突然問文彥博「不樂邪?」你是不是不開心啊?文彥博知道仁宗已經生病了,當時「錯愕無以對」,被問懵了,好不容易才捱過了這次宴會。
第二天契丹使者前來告別,仁宗仍在紫宸殿送行,使者入至庭中行禮時,仁宗又開始語無倫次,「趣召使者升殿,朕幾不相見。」對使者說趕緊上來給我看看,我差點見不到你了。左右侍者知道仁宗病得不輕,趕緊把皇帝扶到後宮,文彥博向契丹使者解釋說,皇帝昨晚喝多了。
應付完契丹使者,文彥博趕緊與宰執大臣一起召見宦官史志聰、鄧保吉等詢問皇帝的病情。史志聰竟然說宮禁內的事情都是機密,不能隨便洩漏。這話惹怒了文彥博,他大罵宦官說:
主上暴得疾,繫宗社安危,惟君輩得出入禁闥,豈可不令宰相知天子起居,欲何為耶?自今疾勢小有增損,必一一見白。
文彥博質問,你們不想讓宰相知道皇帝的病情,難道是有什麼陰謀詭計嗎?然後要求必須報告皇帝病情的所有細節,還讓他們立下軍令狀,史志聰才派人把禁內情況一一如實報告宰相。但第二天,文彥博等往內東門小殿問候皇帝起居,沒想到遇上仁宗從宮中大聲呼喊著跑了出來,嘴裡喊的竟是:
皇后與張茂則謀大逆。
仁宗這個舉動發生在文彥博等宰執大臣進宮請安時,「皇后與張茂則謀大逆」一語由此滿朝皆知,並載入史冊,讓人懷疑是不是仁宗的緊急呼救。從皇帝口中說出指控皇后死罪的話,當時直接被當成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史書上緊接著記載「語極紛錯」,意味著仁宗當時還說了更多不能形諸文字、不堪入耳的話。服侍仁宗的宮人跟著跑出來,他們看到文彥博等人就說,宰相大人還是想想大赦天下為皇帝消災祈福吧!文彥博等只好退出宮禁,討論大赦天下的問題。
除了那次宮變,整個仁宗朝的史書上極少對曹皇后的直接敘述,包括這次皇帝喊皇后「謀大逆」,曹氏仍未在歷史敘述中正面出現。但張茂則是做足了姿態,這位仁宗「素不之喜」的內侍聽到皇帝呼喊趕緊跑去上吊自殺,不過旁人順利把他解救下來,文彥博把他召來教訓了一頓,「天子有疾,譫語爾,汝何遽如是!汝若死,使中宮何所自容耶?」皇帝只是說胡話,你要是死了,皇后是不是也該去死啊?
這時文彥博已擔心宮中會有人下手讓皇帝暴崩,當他下令身邊人必須好好照顧皇帝,一刻也不能離開時,卻發現根本沒有合適的人可以照顧皇帝。史書上說「皇后以是亦不敢輒至上前。諸女皆幼,福康公主稍長,時已病心,初不知上之有疾」。曹皇后與仁宗已徹底鬧翻,又被皇帝指控「謀大逆」,無論如何也不會照顧皇帝,皇女都還小,福康公主是苗貴妃所生皇長女,這時已經十九歲,但她精神狀態有問題,甚至都不知道父皇生病了。此外,後宮「左右前後皆皇后之黨」,這時的仁宗已悲慘到快被整個後宮拋棄的地步。從曹皇后的立場來講,這一切都是仁宗專寵張貴妃的咎由自取。但仁宗無怨無悔,他和張貴妃真的做到了生死相託,這麼說的理由不只是仁宗不顧一切追封張氏為溫成皇后,重要的是這時照顧仁宗以及接下來為仁宗繼續生育的人都是所謂的「十閤宮人」。
《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
侍上側者,惟十閤宮人而已。
仁宗在慶曆三年張氏生下皇八女之後便中斷了生育,皇八女出生後兩年去世,接下來是曹皇后的養女范觀音與高洮洮出宮以及宮廷變亂。雖然不斷有臣僚催促仁宗領養皇子,但仁宗並沒有喪失生育能力。中斷生育十六年後,仁宗又於嘉祐四年(一○五九)至嘉祐六年(一○六一)與周氏、董氏連續生下五位皇女,而她們正是嘉祐年間「侍上側」的「十閤宮人」:
自溫成之沒,後宮得幸者凡十人,謂之十閤,周氏、董氏及溫成之妹皆與焉。
現在所知十閤的具體人物,除了為仁宗生下皇女的周氏、董氏以及張貴妃的妹妹,還有後來被趕出宮的劉氏與黃氏,「劉氏及黃氏,在十閣中尤驕恣者也」。張貴妃去世後,宮中與仁宗親近之人唯有所謂的「十閤」,而且有證據表明她們能夠「得幸」正是因為與去世的張貴妃關係密切。「溫成之妹」自不待言,而生育兩位公主都長大出嫁的周氏是張貴妃的養女。《宋史‧周貴妃傳》記載:
生四歲,從其姑入宮,張貴妃育為女。稍長,遂得侍仁宗,生兩公主。
如果將十六歲視為開始生育的正常年齡,周氏四歲進宮應是在范觀音、高洮洮出宮的慶曆七年。仁宗拒絕與曹皇后勢力範圍內的嬪妃生育之後,已無力生育的張貴妃可能精心挑選了一批幼女在宮中培養,以備仁宗生育之需。
《宋史》沒有給為仁宗生育三位皇女的董氏立傳,但《續資治通鑑長編》留下了「此據正傳」即國史中的傳記資料,說「董氏開封人,四歲入宮,稍長為御侍」,所以董氏應與周氏年齡相仿,很可能也是張氏的養女。周氏後來一心念佛,一直活到徽宗朝受封貴妃,「歷五朝」而卒於九十三歲。而董氏性情「和厚」且非常聰明,「喜讀國史,能道本朝典故」。她深得寵信,「侍帝左右未嘗有過失,皇祐中封聞喜縣君」,卻於嘉祐七年(一○六二)早逝,年不足二十。當時仁宗決定追贈董氏為淑妃,司馬光批評仁宗是「妄崇虛飾」、「瀆慢名器」。董氏在仁宗朝去世,《續資治通鑑長編》的資料應該出自神宗朝編修的《兩朝國史》,而元修《宋史》未保留董氏的傳記很可能是為了抹去以下這條記載:
帝嘗感疾恍惚,夜持寶刀自向,董氏在側,遽前爭得之,幾至斷指。
仁宗拿著利刃對著自己,顯然是出現了嚴重的自殺傾向,幸得董氏拚命相救才解除危險。此事發生在什麼時候呢?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的注釋中提出了一個猜測:
寶刀自向,此據正傳,不知何時,當是嘉祐之初也。
嘉祐之初就是仁宗神志不清呼喊皇后謀逆時,「董氏在側」也能與「侍上側者,惟十閤宮人而已」對應起來。仁宗當時顯然是對曹皇后深懷恐懼到了被迫害妄想及意圖自殺的程度,屬於重度抑鬱症患者。(推薦閱讀:風評:前有陳菊後有姚立明─兒戲國家名器,賴清德超扁趕英)
*作者吳錚強,浙江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知名宋史、社會史學者,本文選自作者著作《大宋官家現形記:撕開宮廷政治三百年的黑幕》(時報出版)
留言 3
阿慶
歷史故事很有趣!
09月09日22:44
Chih-Wei Huang
真是亂七八糟…
09月10日03:24
謝啟生宗成
太多匪諜鼓動鬥爭,製造紛爭,陰謀分裂,散播謠言,破壞和諧
珍惜台灣的民主,言論,行動自由
09月10日01:50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