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貓狗數比新生兒還多!可見的未來「青壯年1:1養老人」…人口紅利4年內結束,專家:這事更嚴重

今周刊

更新於 11小時前 • 發布於 11小時前

作者 : 鄭鴻達

圖片 : Shutterstock、國發會提供

國發會公布我國最新2024-2070年人口推估結果,據推估,我國總人口將由2024年的2340萬人,到2070年下降至1497萬人,減少844萬人,其中15到64歲青壯年人口將減少920萬人。

其次,我國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屆時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將逾2成;而且我國「人口紅利」結束時間點為2028年,亦即15到64歲的工作年齡人口占比,將在2028年低於2/3。

屆時,我國扶養比也將從目前的每3.6名青壯年人口扶養1名老年人口,減少至1:1。

此外,根據2024年推估報告,我國每年新生兒人數跌破10萬人時間點,已從2022年提出之推估報告的預估的2054年提前至2040年,提前足足有15年。

不僅如此,根據農業部與及內政部統計數據,截至去年10月止,全台犬貓認養登記數已達19.4萬隻,其中包含狗狗約7.9萬隻、貓貓約11.5萬隻;不過,在同期間全台新生兒出生登記數僅11.2萬人,新生兒數量還低於貓咪的數量。

人口學者薛承泰點出,不能只看到表面上的扶養比1:1,更嚴重的是15到65歲工作年齡人口甚至是老年人口本身都在老化,「老老人」人口比例也在成長。

他預期今年將出現前所未見的現象,就是今年龍年出生的人口數將少於前年虎年。

勞動學者劉梅君認為,不必將人口減少視為「世界末日」,人口並非國家競爭力唯一條件,但應著重培養每一位孩子,並努力重振技職體系。

勞動經濟學者辛炳隆提醒,政府應試圖平衡勞動人口減少速度及產業升級速度,避免其中一項跑太快,對勞動市場造成不同衝擊。

國發會最新人口推估出爐 2070年台灣人口剩不到1500萬人!

國發會周四公布最新2024-2070年人口推估結果,指出我國未來長期少子高齡化現象將更趨明顯。國發會表示,人口結構變遷已逐漸擴大對我國社會各方各面的影響,後續將偕同各相關部會針對少子化、勞動市場、經濟產業、財政收支及社會環境等面向人口課題,研議強化性因應對策。

此次重要推估結果有四大重點。第一,未來總人口持續下降:2024年,全球約有1/4個國家或地區進入人口負成長,包含我國、日本、韓國、中國及泰國等亞鄰國家。

預估未來我國總人口將由2024年之2,340萬人,減少至2070年之1,497萬人,減少844萬人,其中,0-14歲幼年人口減少171萬人,15-64歲青壯年人口減少920萬人,65歲以上老年人口則增加248萬人。

此外,根據推今年估報告內容,我國每年新生兒人數跌破10萬人的時間點,已從2022年提出之推估報告的預估的2054年,一口氣提前至2040年,提前了足足有15年。

台灣明年老年人口逾2成 四年內人口紅利結束

第二,進入「超高齡社會」時點維持2025年不變:人口高齡化為已開發國家共同面臨的課題,2024年,全球已有40個國家和地區邁入超高齡社會,包括日本(2005年)、德國(2007年)、法國(2018年)等。預估我國將於明年加入此行列,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過20%。

國發會也指出,還有韓國及加拿大(2025年)、英國(2028年)、美國(2029年)、澳洲(2031年)、中國(2032年)、新加坡(2037年)等國,也預估在未來數年陸續邁入超高齡社會。

第三,「人口紅利」結束時點維持2028年不變:2024年,約有3成的國家和地區有人口紅利,包含我國、中國、韓國、新加坡、泰國、越南、印尼等。預估我國15-64歲工作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將於2028年低於2/3,人口紅利消失。

此外,韓國(2030年)、泰國(2033年)、中國(2037年)、越南(2040年)、新加坡(2041年)、印尼(2045年)等國,亦將於未來20年面臨人口紅利消失課題。

第四,未來長期老化程度再提升:因國人壽命延長,加上少子化影響,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之比率預估由2024年之19.2%,提高至2070年之46.5%;同期間,年齡中位數由45.1歲提高至62.4歲;與此同時,扶養比由原3.6名青壯年人口扶養每1名老年人口,減少為每1名青壯年人口即需扶養1名老人。

扶養比2070年達1:1 學者:工作人口、老年人口也在老化

台大社會系退休教授薛承泰薛承泰直言,不能只看到表面上扶養比1:1,因工作年齡人口甚至老年人口本身也在老化,屆時75到80歲以上的「老老人」人口占比會增加,恐變成中高齡的工作年齡人口要照顧75到80歲以上「老老人」,這是更嚴重的問題。

薛承泰表示,人口減少的狀況,在未來10到20年對勞動力影響還不會太大,主要是因為人工智慧(AI)、自動化等普及可以彌補勞動力的短缺,但未來台灣科技就必須要發展地比鄰國更先進,以避免人才被吸走。

薛承泰也點出,目前短期內難以看到台灣的生育率能回升,且今年龍年剩2個多月就要結束,已可預期這個龍年嬰兒出生數會比前年的虎年少,這是前所未見的,這影響將會是全面性,包括財政上的稅收減少、需要被照顧者增加,還有國防安全等。

人口多寡非國力唯一條件 學者提解方:加強重振技職體系

至於人口老化對勞動力衝擊,政大勞工所教授劉梅君則認為,人口雖是一大問題與關鍵,但如今自動化的機器人生產力不遜於人類,因此認為這對勞動力影響也不至於是大危機。她也表示,台灣人口本來就太多,人口減少能降低對環境的壓迫,某方面看也不算壞事。

劉梅君認為,不必將人口減少是為「世界末日」,人口並非決定國家競爭力唯一條件,重點在於如何讓每一位已經出生的孩子都能得到良好的培養、訓練,也不一定要一直追求工讀大學甚至碩博士,而是能讓孩子都能適應展,並重振技職體系,而非只以引進外籍移工方式協助企業。

劉梅君雖持樂觀態度,但她強調這個樂觀有很多前提,雖然目前高教體系的「乘客」很多,大船要突然轉向並非易事,但仍應試著改變社會觀念、重振技職體系,避免孩子盲目追求讀大學,此事雖非一年半載就會改變,但他有觀察到美國等國開始出現這類好的跡象。

產業升級未必都是好事 學者提醒平衡與勞動人口減少之步調

台大國發所教授辛炳隆認為,人口數的減少,與勞動力的減少會有時間落差,因此「人口紅利減少是否等於勞動人口減少」,他持保留態度。他也表示,企業若認為人口減少是必然趨勢,自然就會尋求出路,,作為不外乎是自動化、AI化,只是過程難免有陣痛期。

辛炳隆點出,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人口紅利減少致勞動力減少,以及企業推自動化與AI化提高生產力兩者的時程,政府應在兩者間取得平衡。他表示,若前者比較快,就會導致大家都擔心的勞動力不足,但若後者比較快,反可能會是勞動力過剩,導致就業問題。

辛炳隆提醒「產業升級未必一定是好事」,以往台灣政府、社會都認為產業升級都很好,但往往忽略其對勞動市場的衝擊。他舉例,德國推「工業4.0」時,就有將勞動部、工會拉進來,目的就是要避免產業升級對勞動市場負面衝擊過大,這點是台灣需要特別注意的。

相關新聞:

比祖先能多活30年、65歲拿敬老卡不對勁?他力推「壯世代撞時代」:高齡化與少子化的雙解方

本文暫不授權媒體夥伴

更多今周刊文章
00878、0056、00919…低薪族為什麼更要存股?靠5檔ETF半退休,6年滾出800萬…存股哥:階級翻轉的最好機會
如果你覺得台積電1100很貴「以後更貴」 5檔含積3成ETF銅板價:這檔8成股被黃仁勳點名過

加入今周刊LINE好友,掌握更多資訊!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3

  • Dan尼爾
    專家學者今年才看到?多年前怎麼都不動作?
    10小時前
  • 一直警告、警了超過二十年,但還是一樣沒人理
    11小時前
  • 曾小斌
    畜生死賤誠狗
    11小時前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