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1秒鐘跑兩層樓,台北101電梯是崇友做的…50年老品牌緊追日廠,賺半個股本,總座親揭成功靠這2件事

今周刊

更新於 05月22日03:06 • 發布於 05月22日03:06

作者 : 徐采薇

圖片 : 攝影/蕭芃凱

作為台灣唯一上市櫃的本土電梯廠,崇友在2018年撤出中國,專注台灣市場後,已連續5年營收、獲利正成長,其亮眼成績的背後,其實藏有兩大關鍵決策。

50周年、營收要超過50億元、EPS(每股稅後純益)要超過5元,都發生在去年。」說這話的人,是現年65歲的本土電梯大廠、崇友實業總經理游本立。在公司打拚逾47年的他,幾乎見證崇友半世紀的發展史。

台灣人對崇友這個品牌並不陌生,民眾日常生活中所搭乘的電梯,約有22至25%都是它的產品。舉凡台北101、寒舍艾美酒店、遠雄金融中心、高雄捷運等地的電梯,均出自它手,是台灣前三大電梯業者中,唯一一家本土電梯品牌;2022年永大下市後,則為台股裡僅存的電梯股。

攤開崇友財報,該公司去年營收52.7億元,EPS5.06元,是第五年營收、獲利雙成長。今年4月股價更是突破百元大關,5月衝上126.5元高點。

「公司目前手握90億元訂單,是歷史新高!」游本立興奮地分享著,表示這些訂單將在未來3年陸續出貨。

進口產品價格高、維修難

挹注資金研發國產電梯

表面上,崇友近年營收、獲利,均繳出亮眼成績單,帶動股價走揚,是受惠於房市交易熱絡。但其實,崇友能持續穩健成長的原因,是30年磨一劍的成果。

時間回到1974年,當時的崇友,還缺乏電梯技術,只能靠代理日本東芝(Toshiba)品牌,並作為與其技術合作的電梯代工廠。「講白話就是你必須花錢買它們的技術,前後大概有3、4種機型,每一種平均要花5千萬元,這個價碼在當時是很高的。」游本立直言。

1995年,崇友下定決心要做自有品牌,因其深知必須掌握自有技術,才能有效降低進口成本,提升市場競爭力。游本立指出,「30年前核心設備從日本進來,一台電梯可能要賣8百萬元,有了自有技術後,一台售價降至270萬元。」

崇友花了兩年做研發,1997年,終於做出旗下第一台低速電梯,並在同年推出自有品牌崇友,只是當時,這台低速電梯一秒鐘移動不到一層樓。

游本立強調,當時能做的還只是最低速的電梯,根據崇友官網顯示,速度約落在秒速2.5公尺,但已經是國產電梯的創舉,賣進不少社區大樓。

後來,隨著樓層愈蓋愈高,以及對電梯的安全性要求提升,崇友也陸續再投資上億元研發,成功在2014年將秒速4公尺的電梯國產化 ,到現在已經可以做出1秒鐘跑6公尺(兩層樓高度)的電梯。「你不要小看這個技術,台灣不到10棟大樓有這麼快的電梯。」游本立的語氣裡滿是自豪。

目前,崇友在桃園楊梅廠還設有台灣最高、內含4個升降道的研發塔,用於電力測試;研發部則配有40位同仁, 至今仍每年投資2至3%營收金額,進行研發設計。

「自創品牌的路不好走,我們也走了20幾年,品牌競爭力仍有待進步。」游本立點出,雖目前全台服役中的電梯,崇友握有4萬多台的維修保養合約,但其中仍有兩萬多台為東芝品牌,因此每年尚須支付東芝5千萬元維保權利金,儘管期望未來能以自有品牌逐漸取代,但他也坦言,電梯使用週期長,汰換速度有限。

下功夫做維保

客戶回頭率大提升

擁有技術的同時,也讓崇友能靠維保,發展出第二動能。

「像是這一次(花蓮大地震),我們本國的技術人員如果不了解技術,修復可能要花幾個月,甚至是1年,現在3到5天就能完成。」游本立表示,台灣近期地震頻繁,也喚起民眾對電梯維保的重視。

為此,崇友下了不少功夫,不僅在全台設有13個服務據點、7家分公司,更成立零件中心,儲藏超過2.6億件的備品,以備不時之需,「畢竟30年前售出的電梯,我們也要負責修理啊!」游本立莞爾笑說。

他指出,相比於新梯業務受景氣波動影響,崇友的維保業務則趨於穩定。「舊梯是我們的根基,現在4萬2千多台裡,就有1萬1千多台超過20年。」游本立驕傲地分享,目前客戶回頭率高達9成。

然而,對於訂單滿載的崇友而言,擺在眼前的最大挑戰,就是缺工。「我們工廠一年要出貨將近3千台電梯,光安裝人員就是個問題。」游本立表示。

他更直指難點,「電梯不像在工廠操作設備,也許一個月就上手了,就像裝台北101與裝5樓的電梯,從規畫設計、施工到管理,都不一樣,可能要花上一到兩年,裝過12台電梯,才會開始熟悉。」

因此,為了補足人力缺口,崇友目前除了將待遇提高之外,去年底也陸續引進東南亞移工,預計今年會啟用3、40位移工。在培力上,崇友則積極提供教育訓練,並且補助員工考取升降機裝修技術士執照,目前全公司上下擁有8百多張相關執照。

投資收益全無

決定棄守中國市場

最關鍵的,還是崇友在2018年,毅然決然退出經營20多年的中國市場。

「有人講說那是斷尾求生,也確實真的很痛。」游本立坦言,隨著中國市場版圖、法規不斷改變,崇友始終無法從中獲利,根據其退出中國市場前的2016年財報即顯示,上海崇友一年虧損兩千多萬元,且無任何投資收益。

眼看中國市場每年投資的錢都打了水漂,且獲利遙遙無期,在當時被外派中國的遊本立建議下,最終崇友忍痛撤出。但如今回頭看,他卻萬分慶幸。

「假如再晚個兩年碰到疫情的話,就不好處理了。」游本立不諱言,若是等到新冠疫情爆發,很有可能面臨無法裁撤人員,卻得繼續給薪的窘況,而且當時上海封城,航運費用飆升10倍之多,好在崇友及時撤出才逃過一劫。

如今,從研發、設計、製造、工程到維保,崇友盡數在台灣完成。由於台灣本就是獨立的生產基地,除了一些鑄鐵零件仍須從中國進口外,僅專注台灣市場,反而讓崇友穩定獲利。

「這3年很奇怪,全世界的房地產都不好賣,唯獨台灣的房地產沒有衰退。」游本立指出,新梯業務與房市景氣息息相關,而新梯又會轉化成維保業務,持續推升崇友營收。

而他也預告,崇友的下一步將瞄準東南亞市場。

游本立坦言,其實早在7、8年前,崇友就計畫到印尼、越南、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發展,卻因碰上新冠疫情,導致當地內需衰退而延宕。

不過,據一名電梯同業分析,若要進軍海外,光是設廠資本就要數億元,得花7、8年攤提,加上先前曾到中國發展失利的經驗,他認為崇友應會趨於保守,不敢貿然出海。

「老實講,我們去中國市場也上了一課,有點慘痛。」游本立自承雖不會冒進,但未來若東南亞經濟復甦,崇友也不排除採與當地公司合資的模式進軍,藉以降低風險支出,讓崇友能以台灣為根基、海外市場為輔的形式,繼續壯大。

更多今周刊文章
誰說高股息ETF報酬率一定輸市值型?他47歲提早退休、年領百萬被動收入「1招賺贏0050」,景氣好壞都能用
39歲才學理財不算晚?她靠「懶得管、躺著賺」的投資新法,也能財富自由!

加入今周刊LINE好友,掌握更多資訊!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