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曉婷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成功老化,是不斷變化的歷程。即使變老、變弱,能做的事變少了,但能不斷調整,使用自己還擁有的能耐,讓自己過得還不錯,已很成功。老年生活方式應根據個人需求而定,無需統一標準,當事人最舒服的狀態,就是最好的老年生活。
人口高齡化是全球的趨勢,所以早在數十年前,各國學者就紛紛投入「如何讓高齡長輩在人生後半階段依然保有幸福安適感(well-being)」的研究,「成功老化」(successful aging)的概念也因此孕育而生。
成功老化是動態歷程:有限條件下發揮最大效能
不同學者對成功老化有不同看法,其中一個國際上已廣泛接受的論點,是德國心理學家巴爾特斯夫妻(Margret M. Baltes & Paul B. Baltes)在1990年提出的「選擇(selection)、最適化(optimization),與補償(compensation)理論」,簡稱SOC模式。
巴爾特斯夫妻認為,即使老化必定會使人經歷不同程度的能力折損和發展限制,但高齡長輩仍可透過適當的行為調整與心理調適,讓自己繼續保有跟年輕時一樣的幸福安適感。
巴爾特斯夫妻主張,「成功老化並不是一個固定的結果,而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歷程。在這個歷程中,高齡長者會『不斷從現存選項中做選擇』、『不斷調整目標』,以及『不斷強化自己還具備的潛能、使用自己還擁有的能耐、運用各種新工具來彌補已喪失的功能』,好讓自己的身心健康都能繼續維持在適應良好的狀態」。
當事人最舒服的狀態 就是最好的老年生活
就像陳先生,在身體條件都還很好的時候,他非常滿意自己的一切,但之後身體狀況不好了,他還是覺得自己過得不錯。兒子擔心他突然經歷事故,會不會得到憂鬱症,不過幾次觀察下來,我發現陳先生其實調適得很好。他也想過自己年紀大了,又生過大病,之後可能越來越退化,不過他認為自己該努力的都努力了,接下來就是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就好。陳先生的說法是:「現在我只要專心訓練自己,盡量別太麻煩家人,就已經可以問心無愧了。」
從巴爾特斯夫妻的論點來看,雖然陳先生在晚年變成行動不便的身心障礙者,將來必須過著調整過的簡約生活,但他依然是個成功老化的典範,因為他仍舊可以讓自己在有限的條件下發揮最大效能,而且對自己繼續保持正向的態度。
總言之,老年族群的樣態、老年生活的模式,都是非常多元的,根本不該有指引所有人的單一框架,而是要從當事人的個別立場出發,去思考什麼樣的老年生活方式,是會讓當事人感覺舒服的。
快80歲媽媽抱怨:女兒為何這麼早退休來管我?
我服務的社區老人團體裡,有一對關係非常緊密的母女。有次母親趁著女兒去洗手間時,悄悄湊過來抱怨女兒很囉唆、管很多,害她連在家都得偷偷摸摸,根本沒辦法放鬆。再深入了解,原來是女兒太孝順,擔心若媽媽身體出了什麼狀況,之後生活會很辛苦,心裡也會不好過,所以盯媽媽的生活作息盯得非常緊。
以前女兒白天要上班,媽媽還可以趁女兒不在時稍微放縱一下,今年女兒自請退休,待在家的時間變多,對媽媽的管控也變嚴格了。媽媽誇張的哀號:「她為什麼要這麼早退休?她為什麼不想跟別人一樣,退休後去開創事業第二春?偏偏要來管我這個老太婆吃什麼、喝什麼、做什麼。」
因為她的表情實在是太誇張了,我忍不住大笑起來。這時女兒剛好從洗手間走出來,問我們在聊什麼。我毫不猶豫的出賣媽媽:「媽媽在告狀,說你像老媽子一樣,管她管很多。」
結果女兒也不甘示弱的告起媽媽的狀:「因為真的不管不行啊!你知道她有多誇張嗎?常常11、12點還不睡覺,一個人縮在客廳沙發看電視。她都沒想到自己已經快80歲了,還有三高問題,還這麼不注意自己的健康。」
為了緩和氣氛,我一手搭著媽媽的肩,一手拉著女兒的手,笑咪咪的說道:「所以你其實只是關心媽媽,不是真的愛管她對不對?」
女兒見我站到她這邊,氣消了點:「對啦!要是她可以好好照顧自己,我才沒有這麼想管她哩!」(相關閱讀:父母不聽話、愈老愈頑固,子女可以「管」他們嗎?陳乃菁:別當直升機子女,長輩開心才會好照顧)
老媽媽照顧自己的方法:有時鬆有時緊,已心安理得
我望向媽媽問:「那媽媽你有認真照顧自己嗎?」
媽媽信心滿滿的大聲回答:「當然有,我該吃的藥都有吃,該去看醫生就會準時去看醫生,該做檢查就乖乖去做檢查,然後每天量體重、量血壓,三餐注意不要吃太多,水果刻意挑不太甜的吃,而且除了每天早上會到頂樓動一動,每個禮拜也都會找幾天約鄰居去公園走路運動。」
我幫媽媽做個總結:「所以你平時都很認真注意自己的身體,只是偶爾會想要放鬆一下對不對?」這位老媽媽馬上點頭如搗蒜,我都擔心她脖子會不會扭到了。
女兒認為母親年紀大了,身體狀態不如以往,自然就應該要在做任何事情前深思熟慮,不能再像年輕人那樣貪圖享樂,所以很不能理解母親的自我放縱。但是,媽媽認為自己平時已經做了那麼多努力,很多愛吃的東西都盡量不吃,很多不喜歡做的事情都努力強迫自己去做了,偶爾放鬆一下應該不為過吧?
兩邊的觀點都滿有道理,可是人生是媽媽的,她清楚理想上應該要嚴格管控自我,斷絕所有可能會讓身體出狀況的事物,但現實是,這樣的高標生活實在是太令人窒息了,所以折衷採取一個多數時候「緊」,偶爾稍微「鬆」一下的做法。她覺得這樣既不會把自己逼得太緊,又有做到大部分該做的事,算是可以心安理得了。(相關閱讀:50後,「慢」是平安快樂之源!黃越綏:7個生活提醒,死不了的事都不重要)
女兒畢竟是孝順的人,聽了媽媽的說法,意識到是自己把「應然」當成「實然」來要求媽媽,所以馬上很阿莎力的跟媽媽說:「好啦!一個禮拜放你一天假,不能再多了,其他時候要乖乖的哦!」
(本文摘自何曉婷著,《向上教養:溝通不火大,用心理學與腦科學,讓父母快樂活到老》,康健出版)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