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易誤解】人工甜味劑比糖和味精要命60倍?增加癌症風險?醫師詳解

MyGoPen

發布於 2023年05月17日11:10 • MyGoPen

網傳「它比糖和味精要命 60 倍」、「癌症、糖尿病都它害的」影片訊息,片中提及一個新發表的研究,顯示人工甜味劑與癌症相關。對此專家表示,該研究是流行病學的統計結果,只能說明兩者具有相關性,但不能說成具有因果關係,傳言的標題「癌症、糖尿病都它害的」,以及片中旁白及字幕「長期使用人工甜味劑,癌症風險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風險會增加」、「人工甜味劑會增加疾病風險」等說法具誤導性。

人工甜味劑增加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風險?
原始謠傳版本:

美國研究7年終於查明!它比糖和味精要命60倍,癌症、糖尿病都是它害的,很多人卻蒙在鼓裏,每天買回家放冰箱!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腎臟科醫師顏宗海指出,傳言所提到的研究,應是指去年 2022 年 3 月發表的「人工甜味劑和癌症風險:以人口為對象的研究結果」,該流行病學的研究追蹤了法國的 10 萬 2865 名成年人 7.8 年後,發現攝取人工甜味劑的人比沒有攝取的人得到癌症風險較高,總體癌症風險為 1.13 倍,其中又以阿斯巴甜(aspartame)的總體癌症分險為 1.15 倍,乙酰磺胺酸鉀(acesulfame-K)的總體癌症風險是 1.13 倍,其中阿斯巴甜的乳癌風險為 1.22 倍,和肥胖相關的癌症則為 1.13 倍。
顏宗海強調,傳言提到的研究確實是發表在國際期刊上,但只是一個流行病學的統計研究,所謂的流行病學研究是指人工甜味劑與將來得到癌症的機率具有「相關性」,但沒有辦法給我們「因果關係」的結論。
若要證實因果關係就要進行細胞實驗、動物實驗,流行病學統計研究只能說明兩者有「相關性」,但不能說成人工甜味劑增加癌症風險、或是人工甜味劑致癌,這樣的說法就不正確。傳言提到「長期食用人工甜味劑癌症風險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風險會增加」(02:10),以及「人工甜味劑會增加疾病風險」(09:40),這些敘述並不夠明確,恐會易生誤導。
相關性 ≠ 因果關係 不能說成致癌
顏宗海指出,對照傳言所說的各種人工甜味劑,其使用的名稱與台灣通用的講法不同,為避免台灣民眾混淆,以食藥署公告的「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 - 甜味劑」正式名稱來說,除了糖精和阿斯巴甜相同以外,三氯蔗糖應為「蔗糖素」,安塞蜜應為「醋磺內酯鉀」,甜蜜素應為「環己基(代)磺醯 胺酸鈉」或是「環己基(代)磺醯 胺酸鈣」。
顏宗海強調,台灣食藥署核准使用的人工甜味劑共有 26 種,並且強調「正面表列」,不在表列的食品品項,不得使用該種人工甜味劑,而且同一食品混用人工甜味劑時,每一種甜味劑的使用量除以其用量標準所得的數值(使用量/用量標準)總和不得大於 1,此外,准用的食品範圍不包括鮮乳及保久乳。
顏宗海指出,食藥署對相關的限用標準定義的非常清楚,食藥署對甜味劑規範的最重要精神就是「天然食品不准用」,人工甜味劑只能用在加工食品,所以天然水果不准用、蜜餞可以用,天然果汁、牛奶不能用,但柑橘口味的碳酸飲料可以用。
所以顏宗海給民眾的建議是,雖然政府准用 26 種人工甜味劑,但若有口感的需求時,還是應該以天然食品為主,並注意份量,多吃天然食品、少吃加工品,既能避免吃進太多人工甜味劑,也能兼顧膳食纖維、微量元素、花青素等等。
就像行政院食安辦公室食安報馬仔有關甜味劑宣導「使用甜味劑的食物大多數是零食非主食」,平常飲食除了注重均衡飲食、少油少鹹少甜以外,也應該少人工食品,這樣就能減少攝入人工甜味劑。

結論
流行病學的統計研究只能說明人工甜味劑與癌症風險具有「相關性」,不能解釋成兩者具有「因果關係」,因此也不能說成人工甜味劑增加癌症風險,或是人工甜味劑致癌等說法。根據台灣食藥署規定,人工甜味劑只能用在加工食品中,並訂有 26 種准用人工甜味劑的正面表列限用標準定義;專家建議有口感需求時,可多吃天然食品就能避免吃到人工甜味劑,但即使是天然食品也仍須注意攝取份量。

資料來源:
衛福部 - 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
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 第(十一)之一類 - 甜味劑
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 - 甜秘密-淺談食品添加物「甜味劑」
諮詢專家:
林口長庚腎臟科醫師 - 顏宗海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