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DNA,你會想到什麼?也許是大名鼎鼎的雙螺旋結構!從70多年前華生、克里克和富蘭克林揭開這個「生命藍圖」的秘密開始,科學家就不斷發現它的新玩法。最近,普渡大學的馬建新教授帶領的團隊,研究大豆基因時發現了DNA的「多功能開關」,讓人驚嘆基因的神奇之處。
DNA的「起跑線」重新定義
早在2010年,馬教授(Jianxin Ma)打造了第一個大豆基因組參考資料,成為全球研究大豆基因的基礎。當時的基因組就像一本詞典,每個基因就像一個詞,但詞典中缺了些東西——基因的「起跑線」,也就是轉錄起始位點(transcription initiation sites)。
這些位點是基因製作mRNA的起點,而mRNA則是細胞製作蛋白質的「菜譜」。找到這些起始位點,就像知道每個基因的開工時間表,讓我們更懂基因如何「上班」。
但過去的研究假設,每個基因只有一個固定的起跑線。馬教授和他的團隊用新技術 STRIPE-seq( Survey of TRanscription Initiation at Promoter Elements Sequencing,基因啟動點掃描技術),推翻了這個傳統觀念。他們分析了大豆八種組織的基因表現後,發現近97%的預測位點其實不準!更驚人的是,他們找到了4萬多個基因的新起跑線,其中許多根本不在傳統的TATA盒區域,甚至直接出現在基因的編碼序列裡。這代表一個基因可以有多個「入口」,每個入口生產的蛋白質可能都不同,讓基因表現變得更靈活!
根瘤菌的專屬密碼
馬教授還發現,某些特殊的起始位點只在根瘤組織出現,而根瘤是大豆與根瘤菌共生的地方。根瘤菌幫植物固氮,植物則提供糖分和保護。這些專屬位點顯然是為根瘤特定功能量身訂製的,讓大豆能在缺氮土壤中茁壯成長。
基因靈活度背後的「秘技」
基因的靈活性還與DNA的結構有關。DNA被纏繞在組蛋白上,像毛線球一樣。當組蛋白鬆開或緊繃時,轉錄因子是否能接近DNA就會改變,啟動不同的起始位點。這種「表觀遺傳」修飾與基因的多功能開關密切相關。
馬教授認為,這些起始位點的靈活性可能是大豆演化的結果,幫助它應對環境挑戰。未來,這些研究成果將加入SoyBase數據庫,供科學家開發更高產、更抗病的大豆品種。
這研究告訴我們,基因不是死板的程式碼,而是有彈性、會隨情境調整的「高智能系統」。下次看到大豆,不妨想想它背後的基因開關有多麼神奇吧!
這項研究刊登在最新一期的《植物細胞》。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首圖來源:Purdue Agricultural Communications/Joshua Clark(CC BY 4.0)
圖片來源:The Plant Cell (CC BY 4.0)
參考論文:
Noncanonical transcription initiation is primarily tissue specific and epigenetically tuned in paleopolyploid plantsThe Plant Cell
延伸閱讀:
1、發現新的基因感測器:解開表觀遺傳與DNA甲基化之謎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