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 英文全名為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中文又翻成「干涉光視網膜斷層掃描儀」,近來成為眼科檢查利器,它可提供眼睛從角膜到視網膜等各部位高解析度的橫切或縱切剖面之3D 影像,讓醫師對於病變位置的情形更加了解,有助於診斷及治療。
諮詢/楊長豪(臺大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眼科教授)撰稿/黃靜宜
王太太50多歲,近來因看東西會變形,看直線會扭曲求診眼科,醫師先安排散瞳加眼底檢查,發現黃斑部有異狀,進一步用OCT檢查,可明顯看到是玻璃體跟視網膜產生拉扯,醫學上稱為「玻璃體黃斑部牽引症候群」。這種情況雖非視網膜剝離,但黃斑部也會被拉出一個裂孔,要趕緊開刀治療。王太太看了OCT影像再聽醫師解釋,同意接受手術,術後視力從0.3恢復到0.8左右,看東西也不再變形扭曲。
OCT俗稱視網膜光學斷層掃描儀,雖然名稱有斷層掃描的字眼,但它是利用紅外線波長的雷射光對視網膜做掃描,不是X光,與一般的電腦斷層不一樣。它的原理是,光線發出後,分成兩道光,一道光打進眼底,一道光打到參考的鏡面上,兩道光再反射回來,形成干涉現象,形成光譜,儀器收集到訊號即可進行分析。
它的特性就是解析度相當高,可達2~5個微米(micro,每微米即10-6公尺)。打個比方,若眼前有一大片森林,OCT可以聚焦於其中一棵樹,提供高解析度的橫切或縱切剖面之3D影像,若以樹木比喻,包括樹皮一層一層的肌理也能躍然眼前,有助醫師詳細診斷眼科疾病。OCT在眼科的應用非常廣,依眼睛部位分述如下:
一、角膜角膜分好幾層,粗略來說最外層為角膜表皮細胞,最下層是內皮細胞,中間叫間質細胞。一般是以細隙燈(或稱裂隙燈)來檢查角膜病變,OCT則可看到更清楚的角膜分層構造,而且可定量,可提供眼科醫師更多的資訊。例如細隙燈檢查發現患者有「角膜水腫」,OCT可進一步看出是屬於表皮細胞或內皮細胞的問題。又如雷射近視手術需削切角膜,OCT可以在術前、術後清楚看到角膜厚度的變化。
二、視網膜視網膜分成十層,一般要檢查視網膜黃斑部,必須先點藥水散瞳,再由眼科醫師以眼底鏡去看患者的眼底,等於是面對面的看;若是要看視網膜黃斑部血管分布,還可能要安排螢光眼底攝影,病人要打顯影劑,再去照相。
若以OCT檢查黃斑部,只要用OCT掃描兩、三秒後,就可以得到十分精確的黃斑部影像,不必散瞳,也不必打顯影劑做螢光眼底攝影。OCT對黃斑部的構造看得非常清楚,醫師對黃斑部病變及致病機轉、分類,也因此有更新的概念。
此外,OCT也可用於治療後的追蹤。例如黃斑部病變是黃斑部新生血管引起,健保有給付抗新生血管藥物,直接將藥物注射到眼睛裡。OCT檢查因為非侵襲性、速度又快,可用來追蹤患者每個月注射後新生血管的變化,以了解藥物治療的效果。OCT檢查雖有健保給付,但若超過一定次數(兩個月內不能重複做),需自費,一次約需六、七百元左右。
不過,並非所有的視網膜疾病都可以利用OCT檢查。例如視網膜剝離還是得靠散瞳加眼底鏡檢查,有沒有剝離因為太明顯,醫師一看就知道。而OCT雖然解析度很高,很精細,但因為看的範圍不大,廣度受限,所以,視網膜剝離反而不是靠這個儀器來揪出。
但視網膜剝離之後,若要看患者視網膜細微的構造是否受到影響,還是可以靠OCT檢查提供資訊。
三、視神經OCT可以看視神經層視神經的變化、視神經的厚度等,進一步研判是否有青光眼。
一般要了解是否有青光眼,會做眼壓檢查外,還會做視野檢查,但是利用OCT檢測視神經的厚度變化,有可能比測量視野更早偵測出青光眼,但缺點是會有偽陽性。例如高度近視者,視神經也常常會有問題,所以光靠OCT做出來的視神經厚度檢查結果,不一定就是青光眼,還需要眼科醫師仔細判讀。
眼底檢查是什麼?眼底指的是視網膜、視神經、視乳突、脈絡膜等構造。眼底檢查最重要的意義是檢查眼底是否有病變,包括以下疾病:1、視神經相關疾病:如檢查青光眼是否影響到視神經,及視神經炎、視乳突水腫等。2、視網膜本身的疾病:如黃斑部病變;視網膜退化、裂孔、剝離等。3、眼中風:要確認是動脈或靜脈的阻塞,也要倚賴眼底檢查。4、飛蚊症:雖然主因是玻璃體的混濁造成,但也需要檢查視網膜是否同時有相對應的病變存在。5、糖尿病的視網膜病變:可能看到黃斑部水腫、網膜出血、新生血管甚至玻璃體出血等。
左一:做此一檢查時不用點散瞳劑散瞳,受檢者只要配合注視螢幕上的光點,儀器即可迅速掃描眼底,得到一個完整的眼底立體解剖圖。左二:OCT檢查黃斑部正常影像右一:OCT檢查顯示患者左眼板層狀黃斑部有裂孔(lamellar macular hole),箭頭指為裂孔處。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