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台灣影視作裡品,同志角色一直都不曾缺乏,光翻開國片來看,從《藍色大門》、《盛夏光年》、《刺青》、《漂浪青春》等等同志青春片譜系,乃至如《女朋友.男朋友》,到現在網路 BL 劇系如《HIStory》系列都大行其道。然而雖然台灣的同志角色這麼多,卻會發現多半局限在文藝性較濃烈的作品之中,或是偏向 BL 次文化的描寫、創造出一個同志烏托邦(從《17 歲的天空》到現在正在播出的《那一天》其實都是),在這個烏托邦裡大家並不太用擔心愛上同性與異性的差別或要面對的社會眼光,唯一重要的是我愛誰。
圖片|電影《刺青》
相信大家能夠明白,在藝術片裡討論同志的自由度,或是在同志烏托邦裡討論同性之愛的夢幻感,都與現實生活中同志面對的真實狀況大相徑庭。
真正要說曾在主流市場影視出現的同志角色,竟然可能是《世間情》裡的女女配對(而且還是大老婆愛上小三的設定!),但在鄉土劇荒謬性的世界觀裡,這可能更接近「爆點」的需求,而不是真心在寫兩個女性如何開發出真實性向並相互扶持的故事。
講了這麼多其實我真正要講的就是,在主流台劇中真正有出現「就在你我身邊而且跟我們沒有什麼不一樣只是喜歡同性」的同志角色,不是為了有爆點或有話題而出現的同志角色,第一次真正是出現在《俗女養成記》,陳嘉玲的弟弟陳嘉明和他的同志伴侶許健佑(也是陳嘉玲的小學同學)。
熟悉美劇的觀眾應該會發現,在現在的美劇中非常著力在把同性戀和異性戀角色的真實比例放進戲劇之中,會有些人就是同性戀,並不代表劇中一定要討論同志議題,而只是因為這本來就是正常不過的日常。這和在一部討論性向議題的藝術片中出現同志角色的意義全然不同,這才是同志角色真正的「出櫃」。在台灣,《俗女養成記》才是真正開了性別平權的第一槍。
圖片|《俗女養成記》
過去在《我可能不會愛你》或《世間情》裡之所以出現意想不到的同志角色,都是為了劇情的翻轉和爆點,但《俗女養成記》的陳嘉明不同,純粹就只是他真的喜歡男生,這對情侶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個性、自己的溝通模式,除了性向以外他們跟異性戀完全沒有差別,不管是互動或工作都是一樣的。
而在南部傳統社會的他們,仍然必須要考慮到保守的父母輩如何看待自己,他們猶豫在做自己和維護親人情感之間的兩難,他們自然不過,也因此當他們真正與家庭達成和解的時候,雖然劇情的安排一點都不煽情,戲劇的張力和感動卻遠大於在同志電影或 BL 劇裡的感受,因為那太真實了。
在《俗女養成記》勇敢開出第一槍後,希望未來在台灣主流影視作品中能有更多像陳嘉明、許健佑這樣跳脫刻板同志形象的角色出現,他們就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們早就應該要看見他們,而不是把他們放到特定脈絡裡面去才對。尤其考慮到現實中,許多同志仍面對有形無形的壓力與惡意,他們往往不見得能真正坦承將自己的真實一面展露於外,那麼影視再現中如何去貼近他們真實的多元化、生活化面貌,很有可能就是打開對話與溝通的第一扇窗,就這個意義上而言,台灣影視作品中能否有更多平實、生活化的同志形象與角色,也很可能在推動性別平權觀念上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留言 1
Alex
這是彩虹旗的領地,台灣真的讓世界更美好,都已經讓同同合法,相信很快眾神的殿堂即將被摧毀,同同愛的境界即將在台灣實現,感謝菜總統的努力,不知道未來上天堂如何跟天主說明我們真的捍衛它的價值⋯
2019年11月10日08:28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