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台灣首例AR結合脊椎導航技術,從脊椎側彎找回挺直人生|《給生命第二個起點》

天下文化出版

更新於 05月07日10:53 • 發布於 05月07日10:53 • 陳培思,張雅琳,邵冰如

心疼多數脊椎側彎的年輕孩子都有自卑心結,

動過上百例脊椎側彎手術的醫師楊孟寅與中榮團隊、廠商研發,

成功執行全臺首例

AR結合術中導航脊椎側彎手術,象徵臺灣醫療技術突破,帶領手術醫療進入新時代。

個子小小的蔡子琳是個愛漂亮的女孩,2023年三月她投入電商銷售工作,每天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在鏡頭前展現日常點滴與代購商品。她很享受現在的生活與工作模式,那是過去二十多年完全不敢想像的人生,因為她曾是嚴重的脊椎側彎患者,側彎角度達五十八度,忍受肢體不便和疼痛十多年。

直到2022年秋天,她在臺中榮民總醫院接受全臺首例擴增實境(AR)眼鏡搭配術中導航技術的矯正手術,成功矯正脊椎側彎,幾乎回復正常的挺直狀態,終於重新找回青春的開朗笑容。

家住臺中大甲的蔡子琳,小時候很活潑,成天蹦蹦跳跳,看不出異常,九歲左右有一天坐在小板凳上看電視,身後的爸爸唸她:「妹妹你坐好,不要歪一邊。」但她調整坐姿大半天身體還是歪歪的,爸爸覺得不對勁帶她就醫,照X光後才發現她是脊椎側彎,整個脊椎呈S形,側彎角度約三十度。

憂傷的青春

大甲的醫師建議最好趁早動手術矯正,但二十年前脊椎側彎手術風險很高,子琳爸爸四處打聽、查資料,得知脊椎周遭有很多神經,一旦手術傷到神經,就有癱瘓風險,因此一家人決定不做手術,先從復健著手。

那幾年蔡子琳定期到醫院復健,平常還要穿著矯正鐵衣防止脊椎側彎惡化,但又熱又重的鐵衣她實在穿不住。有時穿久了覺得肩膀痠痛,為了舒緩而伸展雙臂前後繞肩時,肩胛竟會發出很大的叭啦叭啦聲響,「我自己都常常被嚇到,」她無奈的說。

身體不適之外,蔡子琳還承受著心靈的折磨。「不能穿漂亮的衣服是我最痛苦的事,」她說,青少女時期右後肩胛骨愈來愈突出,從右側邊看過去彷彿駝著背,如果從身後看,右後肩胛則像座小山丘,「真的非常非常非常醜!」

青春年華的蔡子琳不敢讓別人知道自己有個「變形」的背,心中很自卑,無論何時,她永遠穿著極寬大的衣服,再留著及腰的長髮,只為遮住右後肩胛,不讓人發現異狀。「冬天穿得多,比較好遮,到了夏天,就算熱死,我也絕對穿上外套,」蔡子琳說,同學常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夏天她還穿著外套,她都只笑笑說是為了防曬,其實她已經熱到滿身汗,同時心裡也淚如雨下。

大於四十度就需手術治療

臺灣的脊椎側彎患者估計約有二十萬人,中榮腦腫瘤神經外科、脊椎側彎治療團隊主任楊孟寅表示,脊椎側彎疑似來自先天的基因問題,但因無法確認是哪一個基因出問題,目前成因仍定位為「不明原因」。患者通常幼年期身形並無異狀,直到接近青春期開始發育,因兩邊和前後肌肉發育不平均,造成脊椎彎曲,外表才明顯出現變化。

楊孟寅說,當脊椎側彎角度大於四十度,臨床上的症狀就會增加並顯現出來,比如外觀的變形、全身關節痠痛、內臟器官的壓迫導致心肺功能下降,以及腸胃道消化吸收能力不足等,因此需要手術的比例就大為提升。臺灣約有四、五萬名患者需動手術,女生比例較高,而且都很年輕,最理想的手術年齡是十五、六歲左右,因生長板剛閉合,骨骼已變得穩定。

但脊椎側彎的矯正手術風險很大,因為有些患者不只變形、側彎,還伴隨脊柱旋轉,且脊椎周圍有很多重要的血管與神經,脊椎體本身又小,再加上有的患者脊椎已彎向胸椎,角度變化大,置入螺釘時很容易因位置誤差而傷到神經,造成癱瘓。也因此早年手術失敗率很高,絕大多數患者都不敢開刀,以致狀況日益惡化。

蔡子琳正是典型「不敢開」的病人。隨著年紀增長,她的側彎角度不斷加大,右後肩胛凸起和肩膀痠痛一天超越一天,她很認真的上網搜尋治療資訊,但十之八九都是開刀失敗的案例,讓她愈看愈怕。

身心煎熬著走過青春期,成年後又面臨新問題。她上大學時在飲料店和服裝店打工,常常要搬重物,導致肩膀肌肉更痠痛,右後肩胛更凸。工作兩年後,左手開始感到劇烈的麻與痛,醫師診斷發現是因側彎的脊椎已經壓迫到神經了。

整整九年沒有一天好過

從二十到二十八歲,整整九年,蔡子琳日日夜夜忍受著身體的疼痛。即使後來轉為行政工作,不用再搬重物,但每天坐在電腦前依然難擋肩、頸疼痛,甚至整隻左手常常痛到不能動,連騎機車都握不穩左手剎車。

「那幾年,我沒有一天是好過的,那種痛,好像永遠看不到盡頭,」蔡子琳說,那時她不斷花錢整脊,但只能換來短短幾小時的舒緩,隔天醒來仍是無盡的痛,吃止痛藥也沒有用。她甚至害怕上床睡覺,因為右後肩胛的隆起讓她只能向左側睡,偏偏夜裡睡熟了一翻身,早上醒來發現自己變成右側睡時,她會更沮喪害怕,心想:「死定了,我又壓迫到脊椎,一定更彎了……」

在大甲為她復健治療的醫師說她的脊椎「愈來愈彎」,最好盡快開刀不要再拖,但她還是很害怕,寧願忍著痛也不要因為手術失敗而終身癱瘓。

蔡子琳每天強顏歡笑,照舊工作和生活,不讓同事知道她的祕密,心裡卻充滿痛苦與絕望。她不想讓任何人知道「我有一個很醜的背」,即使有了男朋友,也不准對方碰她的右肩一下。她在人前看似「天天都很美,很開心」,卻將恐懼和悲傷深埋心裡,「我好像雙面人,在家人和朋友面前常裝做很快樂,

但其實我真的很難過。」現在回想起來,蔡子琳坦言那是一種嚴重的自卑,她認為就算把自己的疾病告訴別人也沒有用,因為不論是家人、愛人或朋友,誰也幫不了她,而且好強的她更擔心坦誠相告後,會換來別人可憐或訕笑的眼光。

我覺得自己變勇敢了,而且一天比一天樂觀,

相信好醫院、好醫師,

勇敢去試,放手一搏,

你的人生一定會不一樣。

—— 病人 蔡子琳

醫師給予的勇氣與信心

黑暗的日子一天天過去,2022年夏天,蔡子琳再也忍受不了。那時她的左手已麻痛不堪,只能稍稍平抬,無法舉高過肩,吃飯端碗時還會整隻手抖個不停,甚至失去知覺,「我的手變得好像不是我的了。」

看著左手,摸著右後肩胛,蔡子琳關在房裡想了很久,沒有流下一滴眼淚,但下了決心告訴自己:「我要開刀,不能再逃避。」之後和父親商量,決定賭一把。

2022年九月,蔡子琳經友人介紹,首度踏進楊孟寅的診間,楊孟寅一看她的

X片:「哇,你已經五十八度了,最好馬上開刀。」他也解釋,因為人體的胸腔是籠子狀,前方是胸骨,後面是脊椎,當脊椎扭曲時,肋骨排列會受影響,連帶胸腔也會扭轉成八字形,導致脊椎被往後推而凸起。

他更提醒蔡子琳,如果不動手術治療,未來每年側彎會再增加一度,十年後側彎到六十八度,身體會變形得更嚴重。蔡子琳娓娓道出自己一直以來對手術的膽怯和恐懼。楊孟寅鼓勵她說,中榮現在有AR結合導航的最新技術,醫師手術時可以清楚掌握鋼釘植入位置,風險很低,並強調以她的側彎角度來說手術難度並不算高。至於手術後的疼痛,他笑著反問:「看你是比較怕痛還是怕醜?」

楊孟寅還用輕鬆幽默的方式說:「開刀時你會麻醉睡著,我們把你的背劃開,我會戴AR眼鏡,就像打電動一樣,可以實境看清楚你的脊椎,再把它拉直,然後再把你的背縫好,等你睡醒就好啦!」

蔡子琳笑了起來,覺得醫師描述的場景好像在看動畫,而且他的語氣極有信心,溫暖的笑容更給她前所未有的勇氣和鼓勵,她彷彿吃了定心丸,更有一種「這位醫師是真心要幫我」的奇妙感受。

回家考慮了幾天,蔡子琳決定放心交給楊孟寅。十月十七日,正式接受AR眼鏡搭配術中導航技術的脊椎側彎矯正手術。

新技術結合虛擬影像與實體

楊孟寅說,積極把影像學運用於外科手術一直是近年來中榮的研發重點,2009年還創立臺灣第一間複合式手術室,採一站式做法,手術第一步就先結合高階影像,過程中也能即時監控與回饋。

之後,中榮在脊椎側彎矯正手術運用術中導航技術,希望加強置入螺釘的準確度,但神經外科團隊發現影像使用仍有極限,也得知國外已開始運用AR於外科手術,於是積極尋找臺灣科技業合作研發。歷時五年努力,中榮與醫療器材廠商臺灣骨王公司聯合開發的AR智慧型手術眼鏡結合導航系統技術,終於在2022年七月取得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二類醫療器材上市許可,是全臺第一個獲得TFDA核准的手術專用AR影像系統。

AR眼鏡搭配導航系統的技術,主要分為手術中掃描、手術中計畫、3D定位、AR眼鏡穿戴與即時追蹤顯示。患者麻醉後、手術前,先利用複合式手術室的影像設備取得即時的3D影像資料,四秒之內將影像資料載入系統,就能把患者的脊椎影像和導航資料,利用AR技術直接投射在患者身體上,讓醫師可立即進行安全且直觀的各式脊椎手術。

楊孟寅進一步解釋,之前沒有AR,只有導航技術時,手術雖有導航圖像,但仍要靠醫師自行在腦中判定確定的位置,一來需要足夠的經驗與訓練,二來判斷需要時間,還要重複確認步驟和位置,耗時較長;有了AR,能將虛擬影像和實體結合,脊椎體影像會直接投射在患者身上,醫師從眼鏡裡就能清楚看見整條脊椎,也能清楚辨識周邊血管、神經,大大提高植入螺釘位置的精準度,讓醫師開刀時更安心。

雖然會因為患者期待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

但還是很不捨脊椎側彎的孩子,

讓病人有更好的人生,是醫師的責任。

—— 醫師 楊孟寅

全臺第一例手術

蔡子琳的手術,是全臺第一例AR結合術中導航的脊椎側彎矯正手術,手術結果非常成功。加上新技術的定位快速精準,大幅縮短手術時間,整個手術只花了三個半小時,但以往只有導航的手術需要十小時。

蔡子琳手術完成的那一剎那,楊孟寅忍不住驚嘆:「AR太神奇了,非常準確,超乎想像。」這項全新的手術體驗,也象徵著臺灣醫療技術突破,帶領手術醫療進入下一個新時代。

神經外科的脊椎手術成功只是第一步,中榮並不以此為滿足,更希望之後能將這項新技術運用在其他科別或手術上,讓治療更精準。

脊椎側彎矯正手術非常成功,也帶給蔡子琳全新的人生。手術結束後,她的身高增加三公分,側彎角度恢復到十度以內,幾乎回復正常的挺直狀態。

蔡子琳說,手術剛結束的第一週全身極度痠痛,嚴重嘔吐吃不下東西,第三天開始下床學走路,更是痛苦不堪,尤其怕痛的她每次換藥更是「慘叫」到整層樓都聽到哀嚎聲,幸好後來有一位溫暖好心的護理師自告奮勇,固定來幫她換藥,而且這位護理師的手法格外溫柔,大大減輕換藥的疼痛和不適。

「中榮真的是很溫暖的醫院,」蔡子琳說,術後十一天出院之際,楊孟寅主動加了她的LINE,還再三強調有問題隨時可以發問。她不禁回想起術前評估時,楊孟寅不但詳細解釋術後恢復期會有的狀況,甚至還幫她考量到醫療費用,說明手術有健保給付之外,也問她有沒有醫療保險可以幫忙支付,並強調不會用高價的自費醫材項目。

她說:「醫師的溫暖和體貼,讓我好感動、好意外,覺得自己到中榮真是選對了。」

心疼脊椎側彎的孩子們

面對患者的感謝,楊孟寅認為:「讓病人有更好的人生,是醫師的責任。」雖然手術過程中,他也會因為患者的期待而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但擔任腦神經外科醫師二十多年,動過上百例脊椎側彎手術,他總是很心疼多數脊椎側彎的年輕孩子都會有自卑心結,不捨他們常因為外表不同,走路歪斜而招致的同情眼光或嘲笑言語,「每個患者幾乎都穿著很寬大的衣服,用盡全力遮掩自己的不一樣。」

截至2023年五月,中榮神經外科團隊已進行三例AR結合術中導航的脊椎側彎矯正手術,繼蔡子琳之後的第二例和第三例女孩側彎角度更大,手術難度較高,但也非常成功。目前大約每個月會完成兩例脊椎側彎手術,患者的滿意度也都很高。一位女孩術後還送上卡片,上面寫著:「謝謝楊醫師把我的脊椎拉直,是您讓我擺脫痛苦,增加自信心。體態變好的我現在能穿自己喜歡的衣服了,再也不用擔心別人的異樣眼光,是您改變我的人生⋯⋯。」

如今的蔡子琳已經是個行動自如、能跑能跳的正常女孩。她開心的說,從出院回家後的第一天,就開始上網買小尺寸新衣服,「我再也不用靠衣服來遮掩了,」她找回自信心,現在天天面對鏡頭努力銷售商品,積極工作,「我覺得自己變勇敢了,而且一天比一天樂觀,覺得人生沒有什麼解決不了的事。」

精進卓越的醫療技術、技術高超的暖心醫師,為蔡子琳原本晦暗的人生帶來無比的光亮。回想自己二十年來從絕望、害怕到重生的過程,她呼籲許多也在疾病中迷惘的人:「相信好醫院、好醫師,勇敢去試,放手一搏,你的人生一定會不一樣。」

>>馬上加入 天下文化 官方LINE好友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