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簡稱:海科館),就會驚豔於室內外空間非常寬廣,因為海科館是擁有全國最大面積,含陸地52公頃、海面250公頃,也是全台唯一有山、有海的博物館。來海科館看高達七公尺的大水族箱,以及可愛的水母和小丑魚之外,也有一群小朋友「每天」都來海科館報到,他們是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員工子女非營利幼兒園(簡稱:海科館幼兒園)的學生。
台灣有數個藏身在博物館中的幼兒園,例如海科館、台中的國立台灣美術館等,但是把幼兒園和博物館空間及教學課程結合如此緊密的,大概只有海科館幼兒園了。
海科館幼兒園於110年學年度才正式招生,談起開辦幼兒園的初衷,海科館館長陳素芬表示有三個目的,一個是活化海科館空間、二是滿足員工子女的托幼需求,最後也最重要的,要落實博物館的理念「海洋全齡教育」。現在海科館幼兒園的空間,是利用海科館圖書館重新規劃而成。「我認為(海洋教育)最直接往下扎根的方式就是辦幼兒園,海科館有這麼多資源、這麼棒的體驗場域,是提供幼兒園孩子沉浸式教學、專題探究實作,最好的土壤。」陳素芬說明。
寬廣的室內外空間 不限囿孩子想像力
海科館幼兒園得天獨厚,整個園所室內外空間加起來竟然有292.5坪這麼大,且師生比優於平均。整個幼兒園只收三個班,採混齡教學,每班24個孩子搭配2個老師。按照目前法規,學齡3歲以上的幼兒師生比至少要1比15,因此大部分幼兒園一班都是30人搭配2個幼師。陳素芬表示:「一個老師照顧15個孩子負擔太大,對師生都不是好事,因此一開始我就堅持要降低師生比。」
除此之外,一走進海科館幼兒園,就有可容納全園所孩子的室內自由活動空間,這在一般幼兒園非常少見,海科館幼兒園園長杜立方表示,由於基隆多雨,因此在設計幼兒園時特別考量孩子必須連續好幾天待在室內時,一樣可以有足夠的活動空間。
幼兒園教室也使用玻璃材質做為隔間,除了增加採光之外,當孩子個別在室內進行活動時,老師也能隨時看到孩子手上正在做的事情,便於老師觀察,能適時保障孩子的安全和做教學引導。
為了打造理想中的幼兒園,館長陳素芬自掏腰包花了18萬元,趁著每週一海科館休館,去進修蒙特梭利的課程,也取得了蒙特梭利的AMS證照,「教學團團隊是跟國立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陳淑芳合作,而幼兒園空間則是按照蒙特梭利精神設計,」陳素芬表示。這些空間設計上的巧思,足見開辦幼兒園團隊的用心。
海科館就是教室 孩子變身小小策展員
採訪當天,孩子們正在準備專題「慶賀」的成果展,「意思是慶祝自己長大,可以選擇任何方式來表達自己這一年來的成長。」園長杜立方說明,因此會看到幾個女孩正在編排自己設計的舞蹈,另一群孩子正在教室前的海廢收集區挑選作品的材料,每個孩子都動起手來「表達自己」。
為了支持幼兒園,陳素芬給予行政上最大的彈性,只要是海科館幼兒園的師生,在就讀期間可以全天、每日,只要是海科館有開放的時間和場館,都可以不限次數參觀,把整個海科館當成幼兒園的延伸教室。這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呢?杜立方認為,「最大的好處就是為孩子示範適當的表達方式,以及多元知識的刺激。」幼兒園也因為有了海科館的資源協助,在教學設計上加入許多讓孩子專題實作並發表的機會,就像在訓練專業策展人。
杜立方舉例,有次活動的主題與鳥巢有關,有個大班孩子一開始的目標是做出跟照片裡的鳥巢相似的成品,第一次介紹作品說:「這個鳥巢是用紙箱、黏土做的。」接著帶孩子去海科館內參觀各種展品,同時引導孩子思考用了什麼方法讓觀者更了解展品,如此循環幾次後,大班孩子最終發表的內容變成:「這是某某鳥的鳥巢,牠門會用土來做成巢,是為了防禦敵人…..」
「策展能力綜合了觀察、計畫、執行和表達,海科館提供了很好的示範,讓孩子有機會長出自己的想法,而且還能精確表達。」杜立方說出她對孩子們能力展現的觀察。到了拍照時間,孩子們熟門熟路的在海科館中穿梭,面對記者的提問皆能落落大方回答,果真是「小小策展人」。
除此之外,幼兒園由國立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淑芳導入較新的幼教教學法「金字塔教學法」,特色是是把思考問題當源頭,從源頭開始延伸思考分析,形成每一階不同的學習面相,就像金字塔一樣,有助孩子培養主動提出解決方法、深入思考的能力。
園長杜立方以「循環主題教學」為例,一般幼兒園每學年約規劃2-3個專題,然而在海科館幼兒園,每學年會有7個專題,但每年都是這7個主題循環,例如:風與水(結合基隆環境)、時間等,依照孩子的年齡設計不同目標,好處是孩子在幼兒園的三年中,會反覆學到同樣的主題,每次都能有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如此一來,也能讓老師在備課上容易依照孩子的程度和每個班級的狀況做修正,花更多時間在引導孩子。
才開辦不到五年,海科館幼兒園每年的備取名單都接近50名,甚至最遠有住在瑞芳的家長願意把孩子送來就讀,就是對海科館幼兒園的最佳肯定,也可見新時代家長追求更多元、更重視孩子特質的幼教服務。
(責任編輯:林胤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