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都市的居住環境漸漸變成以住宅大樓為主,這也意味著一個社區內將要容納更多的住戶。正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糾紛」,很多日常的糾紛沒辦法依靠政府去一一的處理,需要一個專門的組織去負責社區日常瑣事,這就是我們需要「社區管委會」的原因。
那管委會究竟有哪些成員呢?如果違反管委會的規定,管委會可以處罰我嗎?就讓我們來好好認識這既熟悉又陌生的組織吧!
「管委會」到底是什麼呢?
「管委會」的全稱為「管理委員會」,顧名思義是一個受人委託而存在的組織,它具有明確的運作目標:代表所有權人管理其財產。
根據現行的法律規定,管委會的組成最少要 3 名管理委員,最多則沒有人數限制,其中必須要有一名主任委員、一名財務委員以及一名監察委員,其餘的職位可以依照需求自行增設,比如安全委員、機電委員等等。
另一個大家常好奇的問題,就是擔任管委會的職務會不會有薪水?實務上,管理委員是以無報酬的義務職為主,如果要給薪水,應載明於規約或組織章程中。不過有些管理委員名義上是義務職,但是以交通費、出席費、車馬費、津貼等名目實質給付,其實已經構成所得。一旦構成所得的話,在法律上就會產生對價關係的責任,此種受有報酬的管理委員,如果有業務過失的話,他的責任會比較重。
另外還有以下幾種方式,也都屬於報酬(所得)的範圍,如管理費折扣、社區公共設施的優惠、或給委員報銷某些非公務費用的福利等等。
管委會有哪些任務呢?
現在我們知道管委會的組成是什麼了,那管委會的具體任務有哪些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社區大樓中的建築空間,可以分為專有私人的部分和共用的部分(延伸閱讀:公設是什麼?公設比越低越好?一個簡單公式教你怎麼算!),私人部分當然就是住戶自己管理,而共用空間就交由管委會統籌管理。在《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 36 條,就有明確規定管委會的職務範疇,比較常見的工作有以下幾種:
- 共用或共有部分的管理維護:
住戶每月所繳的管理費,有很大的一部分就是要用來維護社區內的共用部分,例如電梯的保養、花園的維護、樓梯間的清潔、地下停車場的管理等等,都是管委會需要去負責統籌的。
- 共用部分的對外經營管理:
社區內的共有空間如果出租給外部廠商去經營的話,期間產生的財務問題、空間利用問題等等,就必須統一交由管委會負責對外去主持協調,以保障全體住戶的權益。
- 執行全體住戶的決議事項:
舉凡社區能不能養寵物、家家戶戶能不能裝鐵窗、外牆要刷什麼顏色的等等事情,一旦經由住戶大會表決通過後,管委會就有責任去執行相關的決議。
那如果有住戶違反管委會的規定,管委會能夠直接處罰住戶嗎?答案是,不能!
管委會只是個民間組織,並不具備執行公權力的能力,若管委會對住戶罰款,或限制住戶使用其財產的權利,反而有可能會因為侵犯他人的財產權而吃上官司!合法的程序應該是要由管委會報請主管機關,經由主管機關來執行罰鍰等此類涉及執行公權力的行為。
如何成立管委會呢?
自從民國 84 年通過了《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之後,原則上公寓大廈都必須要成立管委會來處理社區相關的事宜。根據《條例》規定,成立管委會有以下幾個步驟:
STEP1 :區分所有權人會議
通常是由建商擔任召集人,向全體所有權人發出通知,召開區分所有權人(所有持有這棟大樓持份權利的人都算在內)會議,其中必須要有區分所有權人 2 / 3 以上及區分所有權比例 2 / 3 以上出席,會議才具有法律效力;如果要達成決議的話,必須要出席人數 3 / 4 以上及其區分所有權比例占出席人數區分所有權 3 / 4 以上同意。
在此會議中,需要決議該社區的《公寓大廈規約》以及管理委員的人數、選任方式、任期等規則,以利後續管委會的產生。
STEP2 :管委會的成立
首先要先決定管理委員的席次分配。從實務上的經驗來看,對於規模較大的社區,如戶數多、棟數多,或是複合使用的建築大樓,如住辦、住商、多用途停車空間等,都會將管理委員的人數,採用分層、分區、分棟等分配方式予以限制。這樣的作法不僅能夠簡化管理委員的選任,並且讓會議獲得的意見較具代表性,也確保管理委員會較不易被操控,更重要的是保障弱勢群體的發聲權益!
確定管理委員的人選後,由管理委員互推 1 人為主任委員,主任委員對外代表管理委員會;除主任委員以外,管理委員其他職位的選任方式沒有硬性的規定,社區可自行明訂於規約或組織章程中以供遵循,實務上通常是採取兩種方式:管理委員相互推選或授權由主任委員指派。
STEP3 :管委會正式上線
完成上述步驟後,就要開始為居民服務!
結語
自《公寓大廈管理條例》施行以來,管委會已經成為維持社區運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負責任的管委會能夠幫助我們的日常生活更加便利,因此作為住戶的我們要對管委會的運作有一定的了解,這樣才能好好監督管委會有認真做事、妥善運用社區公共基金哦!
【延伸閱讀】
留言 0